走近界首田营十三窑
(2009-10-28 19:29:5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正说彩陶 |
在界首境内,白练一般的颍河自西向东,亘古不息。
两岸蕴藏着历经河水冲刷沉积的黄胶泥土层极为丰富。黄胶泥可塑性强,极适合在陶瓷制品上以原材料的形式出现。
靠着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界首陶”应运而生.
界首彩陶据说始于隋唐,在国内名胜词典中具有权威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对其亦有记载。书中说的颍河南岸古窑址即指“十三窑”,有卢窑、魏窑、后魏窑、计窑、前计窑、朱窑、尹窑、高窑、盆张窑、田窑、沈张窑、韩窑、王窑等十三个窑口,每个村子的村民大都以冶陶为生,并且村子均以陶窑为名,后称为“十三窑”,主要生产三彩刻花陶、民风陶、建筑陶等,最重要的是界首陶一直保留和继承了祖传的传统三彩刻画陶瓷工艺,在造型、制坯、设色、配料、上釉,烧制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现在还有两个村庄即尹湾和小田庄还在生产粗陶,尹湾又叫尹窑,小田庄又叫田窑,两个村庄本来相邻,多年以来,随着村庄的扩大,两个村庄已经连成一片,小田庄村庄较小,人口100多人,尹湾较大,约800多人,小田庄现有土窑两座,在烧一座,坚守者:田勤华、田勤耕,
尹湾现有土窑三座,在烧两座,坚守者为王天华和田建功、
田磊和田勤东,
生产厂房实际是农家小院厢房,并非专意所盖,面积约十五至二十平方左右,低矮、阴暗,
屋内和泥、制坯,
院中院外,房前屋后凉坯,
土窑便在院子的斜对面,显得低矮、粗糙,
,
据他们介绍,过去附近的村子几乎家家户户从事烧窑,生产的陶盆,陶罐、香炉等生活用品供应周围几十个县城的百姓使用,由于塑料制品的普及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陶制品的需求大大萎缩,生产利润节节下降,于是十三窑中的绝大部分停产,只有他们还在坚守,现在的年轻人多出外打工,不屑于整日与泥水打交道,后继肯定乏人了,问及生产现状,他们说,需求虽然减少,但仍有销路,一年十几窑陶器,下来也有一万五千元的收入,想干就干,不想干歇息,与出外打工相比,落个自在。又问将来,言说,他们干不动了,这门手艺也就绝种了,话语间一丝苍凉,
两个村庄距县城约十三公里,乘车从县城过老沙河大桥,沿公路向南至罗庄,转东至田营镇,继续向东过一土岗至卢窑,折向北沿水泥路走,再向西北,及至尹湾、小田。这里民风纯朴,村民热情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