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得:理转文,从零开始学文科,考上前十名校(上)

(2010-04-02 10:38:23)
标签:

高考

文科

理科

学习方法

教育

分类: 高中储备站

【高考心得】理转文,从零开始学文科,我考上了前十名校(上)

最近有几位高三的小朋友问我关于高考的一些问题,问来问去也就那么几个问题,我想与其每次都一个个地回答,不如在这里把自己关于高考的经验和心得尽量系统地归纳总结一下,以期对他们能有所帮助。

这些年遇到了很多从高考闯过来的健将,他们在学习上有很多比我高明的地方,本应该博采众家之长捣鼓一篇方法论的东西出来,但那样做有陷入华而不实的危险,所以本文只介绍我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如果涉及到了其他人的方法,会说明出处。这样虽有闭门造车的嫌疑,而且也很可能贻笑大方,不过我还是想力求内容的真实而不是形式的完美,所以也就不管这些了。

 

我的高考经历

为了下文的谈论更有条理,在这里我把自己的高考经历介绍如下:

20019月——20046月,就读于马龙县第一中学,学习理科(语数英+理化生);

20049月——20056月,在云南师范大学化学系虚度了一年;

20059月——20066月,在曲靖市麒麟区第七中学补习,转攻文科(语数英+政史地)。

 

不可不知的常识

1.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在学习上,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你所掌握的知识点越多越全,你就越可能得高分。所以在学习中,当做题出错时,分析出自己是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之后,应该马上回到课本和参考书上看看相关的知识点。

 

2.马太效应:你拥有的越多,上帝给你的也会越多。

在学习上,这体现为你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越多,要学习新的东西就越容易,因为很多东西是相通的。这和滚雪球的道理是一样的,你已经滚起来的雪球越大,它每一次滚动所能粘起来的雪也就越多。我高一的时候最怕做的事情就是记单词,可是后来记住的单词多了,不仅不再害怕了,而且要记住一个新的单词也容易了很多。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个太有名了,不用我再介绍了。以记单词为例,今天记住的单词,如果你能回想十来遍,然后第二天再回想三五遍,几年之后这个单词你还是会记得很牢的。

 

4.如果你的记性不好怎么办?

重复,重复,再重复。

 

5.怎么我觉得我比XX(你们班学习最好的那个)笨好多啊!

你觉得他比你聪明,无非是他学到的东西比你多,或者老师讲的东西他掌握得比你快,还有可能是很久之前老师讲过的题目他居然记得,是吧?之所以会这样,前面的123足以说明问题了:因为他已经积累的东西比你多,所以会做的题肯定比你多;他的基础深厚,所以要掌握新的东西比你容易;他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除了当时掌握得比你好之外,还因为他重复的遍数比你多。

 

高中时候我经常会觉得自己的智商比一般人低,不过幸运的是我并没有因为自己“智商低”而自暴自弃,因为我觉得勤能补拙。后来我才知道,在高中学习中,智商能决定的东西其实并不多。后来在七中补习,我知道很多人的智商比我高,但我相信我能学得比他们好。

我之所以这么有信心,是因为我明白了上面所说的五个基本的常识。

言归正传

文科综合:从160270的跨越

政史地这三科只是高一过了全省会考,也就是说从026月之后就没有再碰过了,所以05年再次拾起的时候有些力不从心。刚去七中补习的时候,每次考试地理和历史只在50分左右,政治60分左右。

9月的时候主要是跟着老师的思路,上课听讲,课后做老师布置的题目,遇到不会做的就去翻课本和参考书。

之后我买了一套史地政三科的辅导书,这套书和课本的章节一一对应,不过是把课本上的知识点抄过去,然后设下一些空而已。之所以选择这套书,是觉得课本上有的句子,看似很普通,看过几遍之后自己似乎也记住了,可是像它这样设出空来,我还是不会做,这说明我看课本的时候没有把握住重点。所以从10月份开始,我对照着它在课本上把可以设空的关键词用□□□框住。当然,教辅上也会有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但是非常少,我把这些补充的东西都手抄到了课本相关知识点的旁边。等这项工作做完的时候,一套教辅仍然一字未着,不过对我来说已经没用了,也就把它们扔掉了。呵呵,不是我喜欢过河拆桥,而是高三那会儿书实在太多了,所以能不要的书我就尽量不要了。

历史的知识点太多,而且只能靠记忆,对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对着教辅划了一通之后,我又买来了一本教辅,还是同样的笨办法,对着它的题目所设的空在课本上做标记,把它有而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手抄到课本上。这样两轮下来,历史课本的很多地方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颜色的字。

这两项工作做完时已经是063月了,也就是第一次省统测结束之后的那个星期。这些事情都是利用周末等空余时间做的。除了做这些,课堂上面我都尽量认真听讲,跟上老师的思路,因为物理学的常识告诉我,只有自己的频率跟老师的频率保持一致,才会发生共振,产生最显著的学习效果。

 

特别是地理,当时老师的习题课讲得非常精彩,所以一边跟着她的思路去思考,讲到我不会的知识点时,我在题目旁边认真地标注出来。有很多题目,错了不知道多少遍,但每次都认真听张老师讲,然后标记,课后再翻着课本看相关的知识点,反复多次之后,就不会再错了。地理的第一章,也就是地球自转公转、大气循环的部分是公认的难点,这章的课本我看了绝对不少于十五遍,而且做过的相关习题,都争取完全弄懂,而不是一知半解。因为这章考的通常都是需要稍微计算一下的题目,如果基本知识都没有掌握好,计算再简单,也是无从下手的。

至于说其它章节,比如判断一个地方是否可以修水库,分析一个地方发展农业的优势,这些题目考察的基本知识点都来自课本,而且翻来覆去地考,老师也会反复的讲,如果每次老师讲解时你都完整地记下答题要点,再抽空翻翻课本,想要不会做是很难的。

 

教我们政治的老师很负责,他把可能考的知识点归纳成了十三个专题。3月份之前,我除了搞教辅,就是对着他归纳的专题看课本,看一遍他的专题,再看一遍课本,这样一章一章地推进。自己感觉比较常考的地方就看了35遍,其它章节看了一两遍。

 

政治除了课本,就是答题了,答题的时候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点要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课本的知识点熟悉,遇到一个题目能马上知道答案应该提到课本上的哪几个知识点;

二是要有条理,一般一个知识点作为一个自然段,对知识点分条论述时用数字标出123

三是要注意答案的整体布局,要让你的答案一眼看上去就很美观。

 

说起历史,我当时也是很头疼,我很不习惯老师的讲课风格,有时上课实在听不下去了,就拿出习题来自己在那里做,然后对着题目在课本上标记哪里会考,会怎么考。和我平时自己作的工作是一样的。总的来说,我的历史就是通过做题来发现课本上的考点在哪里,会怎么考;在课本上作好标记之后,反复地看课本。

关于文综,3月份之前,这就是我所做的全部工作了。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做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成绩并没有什么起色,但我想我完全没有什么基础,所以这些是必须要做的。虽然曾经几度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做完了。

刚去补习的时候,文综160分上下,到第一学期期末,也就是1月中旬,也不过才187分,进步很慢。我在想自己是不是应该调整一下学习方法,犹豫了几天之后,我觉得自己还是应该继续打基础。寒假的时候腊月二十九回家,然后初二又离家了,一个人在马龙的出租屋里看书,到开学又回七中继续看文综。

3月上旬第一次省统测的成绩出来了,文综一下子上到了234,看到成绩时,顿然松了一口气,庆幸自己坚持了正确的方向,没有乱调整。

到了这时,我的知识点掌握得并不好,处在支离破碎的状态。

地理有的章节看了很多遍,熟悉到合起课本可以在脑海里回想出这章讲了哪些内容的程度;但大多数章节还是陌生的。

政治的情况也不乐观,不看课本我就不知道里面涉及了哪些章节,每个章节有些什么东西。

至于历史,更是零散得不行,这个条约和那个条约常混在一起,很多时间和人物,以及历朝历代的措施政策也记得不全面或者相互混淆。

虽然基础还是没有打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觉得应该把第一次省统测作为一个分水岭,让打基础的第一轮复习告一段落,开始大量做题,通过做题来查缺补漏。

当时我们用的文综试卷是《金星考卷》,里面收录每个月全国各个高中的文综试卷,从0510065月一直都在更新,每个月都会有好几本试卷集出来,每本试卷集收录10套试卷。七中是063月份之后才开始用这套模拟卷的,老师只是精选了其中一两本发给大家做。可能很多人在4月下旬第二次省统测之前也就做完了老师发的那几本试卷,但我自己做的比这些多很多。

那时我只做选择题,一有空就拿出试卷来勾几个选择题,最快的时候两天就勾完一本试卷集了。

然后对答案,把做过的题目分成了三类:

一类是做对的题,这些题下次再做的时候一般不会再错了,所以就置之不理了;

一类是猜对的题,这类题虽然这次对了,但下次遇到可能还是会错,所以用△标记出来,对着答案的讲解把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点手抄到题目的旁边;

一类是做错的题目,用☆标出来,还是一样,把自己不会的讲解手抄到题目旁边。

我把整本试卷集的题目这样分类之后,又把后两类题目统统撕下来,贴到一个专门用来收集错题的习题本上。就这样做完一本又一本,不断对错题进行分类整理,到第二次省统测时候,大概弄完了6本试卷集,也就是说做完了约60份试卷。

其实做试卷和整理错题只是最基础性的工作,我觉得对我的成绩起决定性影响的,是对整理出来的错题反复地研究,一遍又一遍地看。所谓看,不是简单地记住这个题目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出错的地方知道自己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然后去翻课本,查参考书,直到看到那个题目立即知道它考的是哪个知识点,并且自己也确实掌握好了为止。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把这道错题从笔记本上撕下来扔掉了,留出空位给新的错题。我就这样不断地添加错题,然后反复地研究,再把错题一个个从笔记本上撕掉。到快高考的几天,才把厚厚的一本文综错题集上的错题都撕掉了。

3月到第二次省统测之间,除了整理错题和跟着老师的进度之外,还有就是看课本。

政治又通读了一两遍之后,熟悉到不用看课本,至少知道课本有哪些章节,每章讲了哪些内容的程度。

说到地理,那时我觉得自己的薄弱环节是初中的那部分,所以高中部分除了对着错题回顾知识点外,就没有再通读了,只是反复地看初中的地理课本。那时初中地理常出错的地方是填图题,什么中国的山脉啊、河流啊、产粮区啊什么的经常记错,于是买了一些半透明的白纸,蒙在地图上描出轮廓,把原图中有文字标注的地方设空,然后一有时间就拿出自己描的地图,用铅笔填空,这样反复地填,反复地练,直到烂熟于心为之。那时描的地图有厚厚的一大沓,等自己记得牢靠了,也就把它们一张张地扔进了垃圾桶。到第二次省统测的时候,初中地理常考的知识点基本都掌握了。

至于历史,实在不好说什么,尽管又看了一两遍,却还是磕磕绊绊的,很多东西都不懂,直到走进高考考场,对历史,也还是迷迷糊糊一知半解的。

所有这些事情都是以跟上了老师的进度为前提,然后自己私下做的,我想这是需要指出的一点。

第二次省统测文综成绩出来的时候,看到283分的成绩我没有反应过来,我以为是题目太简单了,所以自己才会考得这么高。不说别的,就说历史,那样一知半解的状态,我实在不敢相信自己可以考90分。但和比人的成绩比较之后,我知道并不是题目太简单,而是我确实进步了。这是对我所付出的努力最大的肯定,至少说明我的方法是合适的。

因为有了成绩的肯定,所以5月之后的文综复习没有大的调整,只是按照之前的方法坚持着,做的仍是查缺补漏的活儿。

这期间,又看了一遍政治课本,还有就是看了老师给我们总结的十三个专题,本来想都记一遍的,可是到高考的时候,也只记完了前四个专题,后面的专题一遍都没有看完。

地理私下已经不用花时间了,只是跟着老师的节奏,听她讲题,课堂上做做笔记。

至于历史,还是那么不堪回首,就记得当时翻开历史课本心里会有些焦急,因为很多东西都不知道,脑子里一团浆糊。我安慰自己说:“即使最终还是没法全部掌握,但多学到一点就多一分胜算。”于是按捺着心中的焦急一页页看课本,不时做套卷子。推进得很慢,到高考前,仅仅只看完一本课本。

高考前的几天,学校放假调整,有点紧张,但没有紧张到不能看书的地步,所以我还是坚持每天看书。不过并不勉强自己一定要看完多少,我只是抱着“多看得一分是一分,不看白不看”的心态平静地看着。高考的前一天,还是有些晕乎乎的,很多东西都没有掌握。不过也不管了,横下心把书一扔,告诉自己:“现在能做的都做了,只要伸出手,自然就能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实了。水平到了那里,即使紧张,即使状态不好,成绩也不会波动太大的。李征义,安心去考吧!”

高考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对了参考答案:地理选择题全部正确,问答题要点我都答到了,只是错了一个两分的填空题,我给自己估了97分。政治错了2个选择题,丢了6分,问答题没有大的毛病,我给自己估了90分。历史有些麻烦,选择题就错了3个,已经丢了9分了,问答题还行,也不知能不能考个85分。这样算来总分就270分左右吧。后来高考成绩出来了,一看,文综:269

文综说得差不多了,小结一下呢,就是要注重基础知识,不断地反复再反复。基础打得差不多的时候,再通过做题来发现自己哪些地方还没有掌握好,然后回到基本知识点上,认真学习。如过你看到一个知识点就知道它会怎么考,反过来,你看到一个题目就知道它想考的知识点是哪几个,那你要拿高分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