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何尊”内涵重识“中国”价值——“‘宅兹中国’暨纪念何尊出土61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标签:
文化 |
探讨“何尊”内涵 重识“中国”价值
——“‘宅兹中国’暨纪念何尊出土61周年” 学术研讨会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10日下午在考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时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宝鸡市考古研究所于2024年11月9日在市考古所会议室联合召开了“‘宅兹中国’暨纪念何尊出土61周年” 学术研讨会,邀请市内高校、社科和考古文博界等近20名专家学者参会,提交论文17篇。
研讨会开始,首先由会长霍彦儒致辞。他说,本次研讨会是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和何尊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和热捧以及何尊出土61周年的背景下召开的,这既是一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研讨会,也是一次以纪念何尊出土传承和弘扬优秀周文化传统精神和重新认识何尊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的研讨会。他指出,至今何尊的文化价值已远远超出了其本身,它不仅成为我们宝鸡的一种文化符号,而且成为中国国名的一种实物载体和文化符号,成为国家的一张独特名片,国家形象的象征,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脉和基因。为此,研究何尊,就是保护何尊,发掘何尊的文化内涵,开发和重新认识何尊的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
在大会发言中,先后有14位专家学者就何尊出土、铭文、价值、意义等作了较为深入地阐释和探讨。
在第一场发言中,宝鸡文理学院教授何志虎认为,何尊开启了中国国名之始,其上之“中国”最早宣示了地理意义的国家疆域范围、文化面貌、人民构成、主权归属四大要素,此后,随着事实上的中国扩大形成,四大要素也不断充实丰富,“中国”成为我们祖国的国名直至当代。
宝鸡文理学院副教授李春艳从何尊器形、纹饰和铭文内容分析认为,将何尊制作置于成王五年是比较合理的,又指出将“成周”说成“洛邑”的观点是战国时期人的观点,并非西周人的观点,若联系《诗经》中的“中国”为“国中”,为王畿之地,在关中平原,那么西周金文中的“成周”是否就是洛邑,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辛怡华对何尊出土经过、铭文发现等问题做了进一步说明,提出何尊出土于贾村,可能与周王同姓的夨国有关。
宝鸡文理学院教授田延峰提出从文明视野中认识西周的“中国”,认为历史上的“中国”显然和现代中国不是一个意思。“国”最初应该指“邑”,实际就是筑有城墙的“城”。何尊铭文开始所说“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意思非常明确,“宅于成周”与“宅兹中国”是一个意思。所以可以说宝鸡是西周时期的“中国”,也是历史“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缩影。并借用《庄子》的话提出 “天下之中央”是相对而言的看法。
宝鸡文理学院教授景红艳从何尊的铭文和形制切入,分析后认为何尊铭文反映了祭祀仪式、祖先崇拜、神权与王权关系、宗教与政治互动以及祭祀对象的多样性。这些信息对于构建周代宗教信仰的完整图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何尊不仅是艺术和工艺的杰作,也是研究周代宗教信仰的重要史料。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明科提出何尊出土于宝鸡戴家湾,认为何尊铭文本意是营造洛邑,不是迁都洛邑,洛邑不叫成周,叫新邑。成周指镐,武王营之,而成王在位二十二年一直居住在镐,故称成周。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官波舟提出何尊出土于宝鸡贾村。贾村是当年的夨国所在地。其制作具体年代应该是公元前1038年2月29日。
在第二场发言中,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
授高强认为,学界普遍认为何尊铭文中的“中国”就是指天下中心,豫西自古被视为“天下之中”,就是成周洛邑或以此为中心的地区,周人灭商后在伊洛之间营建都邑、统摄东方顺理成章。
宝鸡文理学院教授刘晓燕认为,随着历史的演进、朝代的更替,“中国”一词,渐渐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直到清末,“中国”被用作国名,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书当中。
岐山中教高级教师郑鼎文说,从何尊出土到发现何尊铭文,从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一词到宝鸡全域旅游宣传语“看中国,来宝鸡”的产生,从宝鸡文旅融合发展到习近平总书记来宝鸡参观国宝何尊,这是宝鸡人民应该庆祝的一件盛事,也是何尊值得纪念的一件喜事。
宝鸡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宏波认为,在学术界目前对考古遗址、何尊铭文和历史文献都存在较多分歧,短期内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考虑分别“证据法”,各自做好自己份内的事,等到时机成熟再运用“二重证据法”或“多重证据法
宝鸡市政协原副秘书长葛祥邻认为,何尊铭文是中国国名的初始萌芽,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中国称呼的最早的汉语言文字用词。何尊铭文既是中国历史青铜器物的物质载体,又是中国文化内涵的汉字文字载体。
陇县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梁正齐认为,何尊“中国”,既有地域上的含义,又有民族的含义,而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含义。何尊的出现证明,在西周初,中国已经形成。这个中国是以华夏族为主体,在以中原为中心的北方形成的王朝国家。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姚让利认为,“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中国”二字首次以词组的形式出现,距今已有 3000多年。作为国名 “中国”,始于1912年1月1日。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中国。
宝鸡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霍彦儒在提交的论文中,从何尊“中国”与今日之“中国”、之 “洛邑”关系入手,分析后认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源”与“流”的关系,即前者为源,后者为流。何尊“中国”所指地域,不仅仅是指今“洛阳一带”,即古洛邑,根据周王所在都邑,即政权所在,应该包含岐邑、丰、镐等地在内。
本次研讨会虽时间短,规模小,但对我市来说是一次高层次研讨会,研究问题集中,各抒己见,观点鲜明,达到了预期之目的,为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两场发言分别由高强、田延峰主持。辛怡华作学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