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右衽·左衽与丧服·胡服问题的探讨   刘明科

(2015-05-07 09:53:05)
标签:

文化

在宝鸡周秦文化研究会与宝鸡婚庆产业联合举办的“汉服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右衽·左衽与丧服·胡服问题的探讨

 

刘明科

前几天看到凤凰网上一个关于宝鸡周文化演出中服饰的争议,争议的核心是演员所穿的服装到底是汉服还是丧服。焦点是右衽与左衽。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争论并不是始自宝鸡的这次演出,如央视 “正大综艺”就曾提出衣服门襟为什么是“男左女右”的问题。还有吵得沸沸扬扬的屈原是穿错了衣服还是教科书上把屈原的衣服给弄错了等等。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常识问题、更是一个学术问题。只不过是这次演出中碰到了这个敏感神经,并且被炒作放大了的话题。作为学术问题,观点与结论就不可能是一个,网上网友所说的各种观点也就不足为奇。今天周秦文化研究会召开这个座谈会,我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服饰是一个文化

这个文化从时间上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全部历史。各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内涵和特点。

这个文化从功能上说,首先是一个需求,我们常说衣食住行,衣是首位的,说明穿衣是一种生活需要。

这个文化从政治上说,随着阶级的产生,它又是一个分等级、别贵贱的标志。我们常说的衣帽取人也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文化从习俗上说,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饰妆、传统节庆和婚丧嫁娶,又有他各自的特点与区别。

因此说,服饰是一个学术问题,由于其文化内涵的复杂多样性,就决定了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术问题,不可简而言之。争论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学术观点,不是简单的对与错。演出只不过是为这种争鸣提供了平台罢了。

另外,我这里还需对争议的“汉服文化”概念作一个界定。一是指先秦时期汉人所穿的服饰文化,是与“胡服”相对而言;二是指汉代的服饰文化,主要以朝代为前提。作为主题周礼文化,本文主要指前者。

 

二、关于服饰上右衽左衽的问题

 “衽”一般的都解释为“襟”。右衽是汉族服装的象征符号;左衽是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特征和代名词。《后汉书·西羌传·滇良》中就说:“羌胡被发左袵,而与汉人杂处。”可见,左衽或右衽是汉人与胡人之别的标志之一。另外,左衽也被指为寿衣或丧服。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非网上说的那么简单。如顾颉刚先生就认为"衽"为衣袖,"左衽"即左臂穿袖,袒露右臂。与此有关联的还有一个"左袒式"与"右袒式"的问题。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研究, "左袒式"与"右袒式"的区别可能跟游牧与农耕之分有关。"左衽式"服装应当是从"左袒式"服装演变而来,"右衽式"服装是从"右袒式"服装演变而来。这里,左右衽强调的是它的实用。

殷商时代,中原汉族与周边部族的服饰在许多方面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异甚至成为区分不同族类的重要标志。最明显者如衣襟开向的左、右之别,即所谓的“左衽”和“右衽”。中原汉族习惯右衽,如殷墟出土的石、玉雕塑人像的衣着,右衽衣最为常见。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祭祀坑出土的大型立式青铜人像中,一尊衣着就为左衽,学者多认为这应是土著的群巫之长或方国首领的形象。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领子通用交领右衽。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虽然对于国人而言,左右衽并非绝对忌讳,但是汉民族的传统习惯就是右衽,这是服饰文化的基本面貌。但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西周姬姜联盟这一历史大背景的文化特征。那时的姜人是西北少数民族的综合体,反映在服饰上不可能千篇一律。

 

三,关于汉族着左衽、胡人服右衽问题

一般说,右衽是汉服的主要标志,但这并不是说汉人不着左衽服,如大家熟知的屈原。一些历史时期,汉族受外族影响,也有着左衽的情况,如元直至明代,汉人受蒙古人影响,衣领开口向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左衽。有学者研究后认为,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左衽服装都是汉族服装中比较常见的形制之一。因此,汉族着左衽服,应当看作是我国各民族服饰文化交融的见证。

如前述,左衽是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特征。而许多少数民族也有“右衽”的记载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的形象资料 ,从商周到秦汉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 ,宋至明清 ,都存在少数民族服饰右衽的例证。因此 ,并非中国古代所有少数民族的服饰都是左衽的。

 

四、关于丧服左衽的问题

通典上说:“凡衣死者,左衽。” 《说文解字》上也说,凡敛死者,左衽,不纽。说明古代,左衽服装确实是给死者用的。不过,这一点在地下考古发现中还未得到证实。需要强调的是,丧是一个在人们观念中比较讳忌的文化用词,因此,这里的丧服不能与活人穿的左衽服装混淆。也就是不能把左衽服装统统解释为给死者的寿服,特别是诸如这些学术研究和文化艺术场面。要看这种左衽服饰出现的文化环境、场所。因为这涉及到对活人与少数民族的尊重问题。

有网友用周礼故乡不懂周礼来嘲笑这次演出,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如《礼记·丧大记》上还说:“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说明西周的丧服礼仪本身就是很复杂的。所以就不能用简单的思维去看待古人复杂的习俗。丧服也有死人与活人之别。祭者的丧服共分五个等级,称为五服。对丧服用料的质地与作法法都有明确的要求。如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不缝边,简陋粗恶,用以表示哀痛之深。关中地区流传至今的披麻戴孝就是对周文化的继承,这里的丧服是指活人穿戴,或叫祭服。给死人穿的也属丧服文化范畴,或叫寿服。

所以说左衽现象是不是丧用,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还要看这些综合特征。

 

五、要防止在左右衽服饰讨论中的错误倾向

右衽与左衽虽然是一个传统文化问题,为我国古老的一种服装形式之一,承载着我国古代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了汉民族包容与豁达的民族精神。但在汉族传统观念中,往往把“左衽”当成了蛮夷文化与卑贱的代表,加之当今社会对汉文化的重视与汉服的复兴过程中,很多人不能够正确的认识汉族服饰中存在左衽服装这一现实。因此,这个问题的讨论涉及到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涉及国内民族关系问题,弄不好就会走向非历史主义的倾向和大汉族主义的错误,导致民族凝聚力的下降,影响国家的认同与统一。所以,力戒把“左衽”当成了蛮夷文化与卑贱的代表,把少数民族的“左衽”习俗与丧葬文化等同,是右衽与左衽学术研究中需要十分注意的。也是相关的文艺表演中需要谨慎对待的。这次演出从学术层面上说,虽然不能说有什么大错,但从特定环境下的特殊与普遍意义上讲,却忽视了特殊文化现象中的左衽与普遍文化现象中的右衽的区别。在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上,突出周礼文化是抓到了地域这个特征,但在细节的设计上应当采用普遍认可的右衽形式,这样就可避免被学术研究中的一些观点所放大,或被一些倾向不大好的思潮所运用。

(作者系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