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说话”的诸多好处

(2007-07-01 15:17:19)
分类: 品味人生
 

“不说话”的诸多好处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陈光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不说话”的艺术》,看了很有意思。我认为在说话这个问题上,人一生可分为六个阶段:1、不会说话;2、学会说话;3、享受说话;4话多不灵;5、学会不说话;6、学会不会说话。本人目前正处在第四个阶段的末期,正在向第五个阶段转型,因此,对于陈光教授的观点本人表示严重支持。

    陈光教授的短文如下:

    从小长大,慢慢学会说话。甚至把说话当成一门艺术,开出一门课程,组织一个节目等等。语言是人之交流的载体和形式,也是表现一个人修养与见识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语言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于是,应该有一门艺术,叫做“不说话”。除了严禁说话的场合,比如听音乐会和其他需要保持安静的场合外,下列几种情形,可以考虑“不说话”。

    第一,有人发表意见明显偏执,你强烈不予认同,但是表达不同意见不仅无助于改善增进了解,反而必然走向误解。你最好“不说话”。

    第二,在一个多人讨论空间,一个观点明显使得几乎所有成员都难以认同,甚至嗤之以鼻,在话语与话语之间出现“语言”空档和相对沉默。你最好“不说话”。

    第三,你的好朋友或者社会属性为尊者,口误或不了解情况而说错了,又没有引起注意或无关大局。你最好“不说话”。

    第四,当工作成员之间有些不同意见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差异,其中有人单独向你表示对另一个同事的不满时,你如果清楚事情的原委和其中“原理”,你最好“不说话”。

    第五,当上一个发言者已经明显让听众疲劳甚至生厌时,如果不是非说不可的“规定动作”,你最好“不说话”。

    上帝造人的时候造了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个鼻孔,却只造了一张嘴,就是让人多看、多听、多想、多闻、少说话。

    在很多时候,多说话是没有什么好处了,相反还会带来许多负面的东西,祸从口出不就是吗?前段时间看电视,有一档节目在分析语言对于人们表情达意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最后专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语言天赋极高、传达意思很准确的人,他的话,在所有表情达意的因素中只占7%,也就是说其它的93%都要依靠表情、态度、情绪、眼神、语气、语速、音质等来达到。这就难怪了,一个哑巴一辈子都没说过一句话,可是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情感、情绪和意思的表达。

    更何况,语言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往往怎么说是一回事,怎么听又是一回事,听者总是会把自己的经验、理解、判断、分析有机地结合到他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里。我们曾经在无聊的时候做过一个无聊的试验,人们在说到家庭琐事、婆媳关系时有一句常常提到的话:“婆婆就是婆婆,妈妈就是妈妈。”这句话从字面上看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你试着用N种语气去读它,总是有一种特别的意思在里面。有人怀疑是语言的前后顺序造成的,于是这句话被调过头来说:“妈妈就是妈妈,婆婆就是婆婆。”结果还是一样。所以这句话,做女儿的敢对妈妈说,而做媳妇的就不敢对婆婆说。这种特别的含义是从哪里来的呢?

    说话是一件费神的事,能少说或不说以及应少说或不说的时候,不说话实在是聪明之举,更是长寿之道。当然,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于是就说话,当他发现说话已无济于事,他就会被这种无奈激怒而亢奋,人就会在这种无知的亢奋下变得伶牙俐齿,因而说更多的话,结果发现仍然于事无补,只有在这时你才会发现不说话有时真的是一种逼人的力量,这时候,你才会感觉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肤浅。

    “不说话”是一种处世哲学,“不会说话”更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用得好时,就是一种艺术。(程亚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