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荔枝湾旧址,北至冼马涌,和象岗西面的芝兰湖(现广州市流花湖公园)相通,西至西场注入珠江,“广四十里,袤五十里”,是广州市历史袤久的风景名胜,素有“小秦淮”之称。
荔枝湾的兴起与繁盛:相传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陆贾来广州向赵佗劝降,当时陆贾在今天的西村为驻地,种植花、藕和荔枝,开始经营这一名胜。其后经过千百年来人工与天工的巧妙结合,成为广州著名的消夏游乐地。在唐代,那里建有著名的园林名胜“荔园”,南汉时,又在周门建有皇家园林“昌华苑”,每当荔熟之时,皇帝与妃子及臣子在那里赏荔游乐,称“红方宴”。周门至今仍有一处叫“西园地”的地方。明代,这里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荔湾渔唱”。
历史上的荔枝湾,在驷马涌南的周门村,和象岗西面的芝兰湖(现广州市流花湖一带)相通,西至西场后注入珠江,是广州市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 周门至今仍有荔溪(30年代称荔湾)东、西、南三约这三处地名,包绕成湾状,周门的荔枝湾故道,实有长久历史,荔湾区、荔湾路因之得名。
到了清朝,十三行商人等富商巨贾纷纷在泮塘下西关涌沿岸营建花园豪宅,吸引游人观赏,这里也开始被称为(新)荔枝湾,逐渐取代了原来的荔枝湾。嘉道年间,富商潘仕成的岭南一代名园“海山仙馆”,宛如人间仙境镶嵌其间,“夏日,泊画船绿荫下,枝叶荫覆,渺不知人间有盫蒸气。”每当“荔枝红熟,绿树丛中,如缀如缯,游人乘画舫泛舟溪中,歌吹相鉴。”这一情景一直延续到解放初。
穿过龙津西路泮塘石路头农贸市场来到荔湾湖公园的东北角仁威庙前街,仁威庙
是一座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庙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200多平方米,是当年泮塘恩洲十八乡最古老、最大的庙宇。据清朝道光十年《续修南海县志》记载,仁威庙始建于宋朝皇祜四年(1052年)。仁威庙的头门、正殿经过维修、粉饰,已经恢复当年。庙的梁架、木柱已油漆一新,木雕、砖雕、陶塑、灰塑正让人们参观游览,欣赏中华优秀的古建筑艺术。
坐落于广州市荔湾湖畔~~泮溪酒家——是国家特级酒家,与北园、南园被合称为广州三大园林酒家。酒家由中国著名园林建筑师莫伯治设计。它荟萃了岭南庭园特色及其装饰艺术的精华:外围粉墙黛瓦、绿榕掩映;内部迂回曲折、层次丰富。整个酒家由假山鱼池、曲廊、湖心半岛餐厅、海鲜舫等组成,其布局错落有致,加上荔湾湖景色衬托,更显得四处景色如画。
南越国时,赵佗在今西华路彩虹桥附近建越华馆(又称江浒楼)款待和迎送陆贾。唐代张九龄诗《与王六履广州津亭晓望》,其《送广州周判官》诗有“海郡雄蛮落,津亭壮越台”句,津亭即指越华馆。
在唐代,建有园林名胜“荔园”。
清末,驷马涌畔的南岸村曾有蔡氏私人花园环翠园,占地约23000平方米,以今环翠园街为主轴,铺砌有3米宽的白石路,两旁分建有船厅、意大利风格的玻璃厅和望云草堂等。园内一进三间的元善蔡公祠,占地4000多平方米,建筑用料精细,可媲美陈家祠,堪称广州生祠之最清代,由于西关行商富贾多聚居西关涌的泮塘段附近,并陆续在此修筑园林宅邸,游人也因此而至。因为泮塘村一带的田野也广植荔枝,于是泮塘附近的西关涌也开始被称为“荔枝湾”,也就是现今所见的新荔枝湾。
嘉庆道光年间,泮塘曾有富商潘仕成所修建的岭南一代名园“海山仙馆”。“夏日,泊画船绿荫下,枝叶荫覆,渺不知人间有盫蒸气。”每当“荔枝红熟,绿树丛中,如缀如缯,游人乘画舫泛舟溪中,歌吹相鉴。”这一情景一直延续到1950年代初。
虽然她后来由于人为与自然的种种因素,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荔枝湾在历史的风雨中跋涉了千百年却依然存在,在荔湾湖公园内保留着一段长约400米的故道。两岸古树嵯峨,浓荫掩映,一派岭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风情,弥足珍贵。
荔枝湾涌上的车行桥为龙津桥。荔枝湾涌共有5座桥:龙津桥、德兴桥、大观桥、至善桥、永宁桥,均为亚运前2个月新建的仿古桥,桥名借用了西关古代名桥的名字。其中龙津桥为三拱桥,中间过水,两边行人,长57米。龙津桥与文塔相呼应,是荔枝湾标志性景观。
2010年广州亚运前夕,为了向中外游客打造传说中的西关风情,荔湾区果断决定,实施荔枝湾第一期工程。这一阶段斥资约1亿元,将藏在泮塘马路下743米长的一部分荔枝湾涌进行开挖复涌。河涌引进荔湾湖水,并在沿岸增建仿古建筑、翻新和粉饰景区周围的民居,来重塑荔枝湾风光。
陈廉伯公馆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主人陈廉伯(1884~1945)是中国缫丝工业第一人陈启沅的后人。陈廉伯公馆曾是“荔湾俱乐部”,为结交粤系、桂系军阀高官的场所,1946年曾作两广监务公署办公。1993年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西关大屋及西式楼房的形式,是近代典型的岭南大宅民居。
广州泮溏公交车站:离荔枝湾几百米
中山八路公交车总站:下车步行到荔枝湾只需要10分钟
广州地铁5号线中山八路站:D出口步行到荔枝湾只需要10分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