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紫禁城——黃瓦、紅牆、天子的象徵

标签:
故宫紫禁城北京帝王杂谈 |
分类: 自己的足迹 |
雄偉壯麗的北京故宮,是北京城的中心。這組表現了中國古代建築傳統和獨特風格的龐大建築,故宮一直是明清兩代封建皇帝統治全國的中心。為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下令建造,地點位於元朝大都皇宮南面,然而北京故宮並沒有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建構,宮殿和宮牆均是重新建造,設計師為工匠出身的御用匠師蒯祥。故宮在西元1420年正式落成,從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遜位、1924年遜帝遷出故宮的五百餘年,明、清兩代合共24位皇帝都曾經居住於此。
http://s4/mw690/001hPjjTzy7mo16akYre3&690
http://s11/mw690/001hPjjTzy7mo2m6jYCea&690
http://s2/mw690/001hPjjTzy7mz30WX0Rb1&690
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万平方米。城牆高12米,底厚10米,頂厚6米至7米,四周由52米寬的護城河保護。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神武門)。現玄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城牆高9.9米厚8.26米。
http://s5/mw690/001hPjjTzy7mo2kVajq14&690
故宮四周築有城牆,名叫紫禁城(。城牆高十米,東西寬七百六十米,南北長九百六十米,呈長方形。總建築面積七十二萬多平方米。紫禁城內有宮室九千多間,殿宇巍峨,宮闕重疊,畫棟雕樑。紫禁城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所謂“九梁十八柱”,異常美觀。整組宮殿建築佈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在封建帝制時代,普通的人民群眾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餘座,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餘座,現存殿宇約2631座;紫禁城各宮殿樣式圖細畫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測量、繪製典藏到民國初年。相傳故宮共有9999.5座屋,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故宮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稱為「紫禁城」。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垣」,中國古代星像學家把天上的星星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紫微星垣居於正中,據傳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宮)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間皇帝自稱「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為紫禁城。故宮是以黃瓦、紅牆、金飾、白石構成的建築群。其中黃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徵。
紫禁城最初的建設投入工匠23萬人,民工士兵上百萬,前後延續了15年之久。供應建設紫禁城的楠木木料,從西南各省、長江沿岸及浙江江西的深山老林中砍伐後利用江河運送出去,運到崇文門外的神木廠存儲加工。楠木如從四川運達北京往往要三到五年。地板的金磚是蘇州、松江等五府生產;大城磚和青磚來自山東臨清;紅色顏料取自山東魯山、博山;漢白玉來自房山縣大窩;京西門頭溝提供青石、白石;花崗石來自曲陽縣;河北宣化煙筒山提供杏黃色刷牆包金土。其中石材的運送最為困難,例如保和殿後面的雲龍石雕,是冬天時在地板澆水凍成冰後,下鋪滾木用人力從房山花20多天拉到北京。紫禁城所用琉璃瓦件,是北京海王村(今天的琉璃廠)和黑窯廠(今天的陶然亭北一帶)燒制的,白灰則是京西大灰廠製作。
照一般的習慣,宮廷分為外朝和內廷。三大殿和太和門東西兩組建築,都屬於外朝。外朝往北,便是內廷。外朝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內廷是皇帝起居生活的地方。保和殿以北有一座宮門,叫乾清門,便是外朝和內廷的分界線。故宮有六道主要的城門,分別是天安門、午門、神武門、地安門、東華門、和西華門。
天安門位於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隔長安街相望,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設計者為明代的御用建築匠師蒯祥。1925年10月10日,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天安門始對民眾開放。1949年10月1日,在這裏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它由此被設計入國徽,並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之一。1961年,天安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天安門始建與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時稱為承天門。位於故宮的南端,為皇城的正門。最初它僅是一座三層五間式的木結構牌樓,稱「承天門」。天順元年(1457年),牌樓毀於雷火。八年後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為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的重簷歇山式城樓。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四十日後便被迫撤出,撤退前將故宮宮殿及包括承天門在內的九道城門的城樓毀壞。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城樓,並取名「天安門」,名字有「受命於天,安邦治民」的意思。 遊覽故宮,多從天安門進入,它是紫禁城週邊皇城的南門。過了天安門,越過端門,迎面就是高大的午門。門禁制度明代夜間,紫禁城各城門採用傳鈴巡更制度。在紫禁城城垣和護城河之間,建看守鋪房40座,名為紅鋪,每鋪駐10人。設了41個銅鈴,放在闕右門。每晚從闕右門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傳出一個鈴,最後全部傳回闕右門。清代入夜後四門都會上鎖,鑰匙由護軍校送到景運門司鑰長保管,第二天送回。傳鈴制則改為傳籌,每晚傳紅色木棒八根。四個城門的守衛任務交給八旗的滿族護軍擔當,乾隆年間四門又設章京各二人。嘉慶十八年癸酉之變後,四門又增設火器營官兵400人守衛。
http://s1/mw690/001hPjjTzy7mcSPIzFSc0&690
乾清門裝飾華麗,兩邊有八字照壁,左右分開,門前有金獅子、金缸成對排列。清朝皇帝經常在這裡聽取大臣們奏事和作出決定。
午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年間重建。樓閣巍峨,十分壯觀。平面呈倒「凹」字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正中為門樓一座,面闊9間,進深5間,重簷廡殿頂。兩側有重簷攢尖頂的方亭。下部為敦台,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掖門。中門為皇帝出入專用,但在清代,新科狀元、榜眼、探花在發榜之日可以從該門進出一次。此外,皇帝結婚時,皇后可以乘轎從中門進入,其他文武官員從左門進出,宗室王公從右門進出。清代時,午門還是皇帝每年冬至頒發下一年曆書之處。遇有戰爭獲勝,也在此處舉行凱旋、「獻俘」的儀式,午門是故宮的正門。午門上有五座樓,人們習慣叫它五鳳樓。明清兩朝,冬天在這裡頒發次年的曆書,遇有大規模出征或凱旋獻俘,皇帝就在這裡發佈命令或受俘。明朝臣子獲罪,往往要受“廷杖”,就在這裡挨打。
http://s11/mw690/001hPjjTzy7mo2lVrKiea&690
由午門進去,首先入眼的是內金水河。河上跨有漢白玉橋,名金水橋。沿河兩岸,有漢白玉雕琢的欄杆。這條河曲折有致,形似玉帶,也叫玉帶河。過河往北,經過太和門,就是故宮最著名的建築三大 殿是: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總稱。這三座大殿在漢白玉砌成的八米高的平臺上,台分三層,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杆圍繞,遠望就猶中神州中的瓊宮仙闕。從午門、三大殿、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直達御花園的欽安殿和神武門,宮殿佈置在一條正南正北的直線上,構成了故宮全部宮殿的中軸,這中軸也是北京城的中軸線。午門為紫禁城的正門,它高35.6米,座落於京城南北中軸線上,居中向陽,位當子午,名午名。門分五洞,中門供皇帝出入,叫“禦路”;王公大臣走左右門;殿試時,考生按單雙號分進左右掖門。
http://s13/mw690/001hPjjTzy7mo2lntb67c&690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是自天安門南側向北進紫禁城時經過的第四道門(前三道依次為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明初稱「奉天門」,後稱「皇極門」,清朝時稱「太和門」,全高23.8米。現存的太和門是光緒年間重建的。明朝規定,文武官員每天拂曉在奉天門早朝,皇帝也親自到此處接受朝拜和處理政務,稱為「禦門聽政」。清初,皇帝曾在太和門受朝、賜宴等,但禦門聽政改在乾清門舉行。其他標志性建築還有昭德門、貞度門、協和門、熙和門、內金水河、文華殿、武英殿、弘義閣、體仁閣、左翊門、右翊門、中左門、中右門、後左門、和後右門。
http://s13/mw690/001hPjjTzy7mz3c5a1u7c&690
http://s12/mw690/001hPjjTzy7mz3ccLbl3b&690
http://s11/mw690/001hPjjTzy7mz3ce2QG7a&690
乾清宮正中也設有寶座,分東西暖閣,這是明清兩朝皇帝的臥室,也是日常辦公的地方。遇到節日,在這裡大宴群臣。皇帝死了,靈柩也停在這裡。清朝自康熙以後,向來不宣佈預定的太子。皇帝將指定的繼承帝位人的名字寫好,用小匣子裝起,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的背後。待皇帝死後,立刻打開匣子,宣佈皇帝的繼位人。
乾清宮北面的交泰殿,呈方形,規模較小。明朝曾做過皇后的寢宮,清朝為放置寶璽的地方,現在收藏寶璽二十五顆。殿內還收藏有古代計時器水漏壺(銅壺滴漏)和一座西洋式大鐘。
交泰殿的後面是坤甯宮,清朝作為祭神的地方。皇帝大婚時在這裡舉行儀典。這裡靠東牆陳列著一乘轎子,裡外包著紅黃緞子,繡著精緻的龍鳳,是皇后嫁過來後在宮裡換乘的小轎。這個宮的東邊便是皇帝結婚的新房了。
http://s13/mw690/001hPjjTzy7mcSAtW4Qac&690
從乾清門開始又分內廷東、西兩路。乾清門以東是景運門,過景運門經奉先殿東行,有琉璃影壁一座,上雕九龍,叫九龍壁。和北海的九龍壁是同時建成的。往北,是修建得頗似乾清宮的皇極殿。清乾隆皇帝傳位給兒子嘉慶之後,自己當太上皇,就住在這裡。現在這裡為繪畫館,每年輪換陳列歷代名畫家和書法家的真跡。皇極殿向西,到齋宮。皇帝去天壇、地壇祭祀之前,這裡是吃齋的地方。齋宮以北的許多宮殿都是後妃們居住的地方。現在辟為歷代藝術綜合館,陳列各朝代的珍貴藝術品。
http://s7/mw690/001hPjjTzy7mcSF6VGmc6&690
http://s13/mw690/001hPjjTzy7mz3csVwU1c&690
http://s3/mw690/001hPjjTzy7mcSAJdUmf2&690
http://s5/mw690/001hPjjTzy7mcSAXdWY24&690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合稱「三大殿」。這三大殿連同與東側文華殿、西側武英殿合稱為「外朝」.
http://s2/mw690/001hPjjTzy7mo1GAlJ7a1&690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明初稱「奉天殿」,後稱「皇極殿」,清朝時稱「太和殿」。「太和」二字取自《易經》乾卦「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一句,是說宇宙間一切關係都得到協調的意思。建在有漢白玉圍欄的三層高大露臺上,為「前三殿」之第一殿,是中國最大的一座木結構宮殿。中國古代殿宇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頂。簷角有十個走獸,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太和殿是舉行新皇帝登基、頒佈重要詔書、「金殿傳臚」(公佈新進士名單)、派大將出征以及每年元旦節、冬至節、皇帝生日等重大儀式的地方。太和殿是故宮最堂皇的建築,殿高28米,寬11間,進深5間,共55間。有盈米大柱86根,氣魄雄渾穩重。殿內居中是一座2米高的小平臺,擺著金漆雕龍寶座。座頂正中的金龍藻井倒垂著圓球軒轅鏡。天花板繪龍戲珠圖案,兩旁聳立蟠龍金柱,座後是精美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太和殿當皇帝升座時,殿前陳列的鶴、鼎、爐都升起嫋嫋香煙,繚繞殿宇。殿廊下的金鐘、玉馨和笙、簫、琴齊鳴,跪在丹犀和廣場的文武百官三呼萬歲,充滿了肅穆的氣氛。
http://s14/mw690/001hPjjTzy7mo2lRBAFdd&690
中和殿在明初時稱為「華蓋殿」,後來稱為「中極殿」,至清代時稱為「中和殿」。袁世凱登基時一度改名為「體元殿」。「中和」二字是說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才能使各方面關係處理得協和調順,符合中庸之道。面闊、進深各3間。四角攢尖頂。內設寶座,皇帝參加大典前先在此休息,或由近臣演習禮儀。
http://s15/mw690/001hPjjTzy7mo2lGxkO4e&690
保和殿在明初時稱為「謹身殿」,後稱「建極殿」,清朝時稱「保和殿」。「保和」二字是說要保持事物間的協調關係。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簷歇山頂。宴請外藩王公大臣的場所。從乾隆開始,殿試由太和殿移到此舉行。
http://s15/mw690/001hPjjTzy7mo2m2gxw6e&690太和殿后面的中和殿是一座方形的殿堂,殿內雕刻著很多金龍,顯得金光燦爛。殿內也設有寶座、金鼎、熏爐等陳設,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保和殿是三大殿的末殿,大殿全部木構和內簷彩畫,都是明代萬曆年間的原物。殿內也設寶座。每年除夕。皇帝在這裡賜宴處藩王公。
http://s12/mw690/001hPjjTzy7mo166szh0b&690
三大殿是故宮的中心。太和殿南端的太和門東西兩側,有一組建築群。東側是文華殿、文淵閣、傳心殿和內閣,再東是清史館,旁邊就是紫禁城的東門----東華門。
http://s10/mw690/001hPjjTzy7mcSBxCoF19&690
http://s15/mw690/001hPjjTzy7mo2luJXM4e&690
內廷編輯後三宮編輯乾清門:清初「禦門聽政」在此舉行。清康熙時,在此處聽政最多,至鹹豐以後就不再實行了。乾清門西側有一排消防,東為侍衛值房,西為內務府值房,中間為軍機值房,俗稱「軍機處」。景運門隆宗門乾清宮:故宮「後三宮」之第一宮。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重簷廡殿頂。崇禎於此宮內迫周皇后懸樑自盡。清康熙時為康熙幼年時代寢室。內有「正大光明」匾,清朝雍正。
交泰殿坤寧宮:故宮「後三宮」之第三宮。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該宮仿照瀋陽故宮重建。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重簷廡殿頂。此處為明清兩朝禮制度上的皇后正寢,明朝皇后一般也居住於此處。清朝入關後,仿照瀋陽清寧宮。
內廷西側編輯養心殿養心殿,清朝自雍正之後,皇帝在故宮內的實際居所。慈禧、慈安二太后垂簾聽政就在養心殿東暖閣。內設寶座、禦案,皇帝在此辦理日常政務及接見大臣。
http://s4/mw690/001hPjjTzy7mcSC0SNd63&690
紫禁城內廷西六宮,在明清兩朝皆作為皇帝妻妾之居所。這西六宮分別為:永壽宮長春宮翊坤宮儲秀宮太極殿鹹福宮.這六座宮殿,因整齊有緻的坐落於紫禁城的子午線西側,因而被統一稱作西六宮,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子午線東側的東六宮。而東、西六宮(有時又被稱做東西十二宮),又像兩腋般夾挾著中央的後三宮,因而與古代所謂的掖廷相對應。清朝在雍正朝以後的歷代皇后,皆不再以坤寧宮為寢宮,而是在東六宮和西六宮選定一坐空宮為寢宮。西六宮因為是慈禧太后在主政時所居住的宮區,因此為了配合她個人的需要,西六宮區在體制上,並未和與之相對應的東六宮般的完整,相反的,西六宮區依慈禧太后之命在清末多有改建:慈禧太后居住在長春宮時,將長春宮和此宮前面的啟祥宮打通,拆除了兩宮之間的宮牆和宮門,並在原地新建一座體元殿,又將啟祥宮改稱為太極殿,和體元殿一般作為長春宮的附屬建築。儲秀宮是慈禧太后一生中最重要的宮院,因此後來將之和儲秀宮前的翊坤宮打通,在拆除兩宮之間的宮牆和宮門後,又於原地新建一座體和殿,作為翊坤宮和儲秀宮的連接之殿。儲秀宮和長春宮的打通又有些許不同。長春宮是和啟祥宮之間完全打通,兩宮之間並未有任何一堵宮牆與之隔開,只有一座體元殿作為前殿而已;儲秀宮和翊坤宮雖然打通,因而新建一座體和殿,但在體和殿兩側,仍各有一道宮牆,與左右兩側原本的宮牆相連接,因此,只要將體和殿穿堂的宮門閉上,儲秀宮和翊坤宮又可兩相成為各自獨立的宮院。
文華殿,位於紫禁城外朝東路、東華門內,與武英殿東、西相對。明朝為太子攝事之所、皇帝便殿,明朝及清朝為舉行經筵之禮的場所。2008年起,闢為故宮博物院陶瓷館。文華殿始建於明朝初年。由於文華殿位於紫禁城東路,並且曾一度作為「太子視事之所」,根據五行說,東方屬木,其色為綠,代表生長,所以太子使用的宮殿屋頂覆蓋綠琉璃瓦。文華殿起初是皇帝常禦之便殿,明朝天順朝、成化朝,太子踐祚以前,首先攝事於文華殿。後來由於眾太子大多年幼,無法參與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將文華殿仍改為皇帝便殿,後來作為明經筵之所,文華殿建築隨之由綠琉璃瓦頂改為黃琉璃瓦頂。嘉靖十七年(1538年),在文華殿後添建聖濟殿。明朝及清朝,每年春、秋仲月,均在文華殿舉辦經筵之禮。清朝以大學士、尚書、左都禦史、侍郎等人充經筵講官,滿漢各有八人。每年以滿漢各兩人分別講「經」、「書」,皇帝則撰寫禦論,闡發講習「四書五經」之心得,禮畢,賜茶賜座。明朝及清朝殿試閱卷工作也在文華殿進行。明朝設「文華殿大學士」一職,輔導太子讀書。清朝逐步演變形成「三殿三閣」的內閣制度,文華殿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之一,其職掌變成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統轄百官,權限比明朝有很大擴展。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後,文華殿建築大多被毀。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始重建,以武英殿作為重建文華殿的藍本。清朝乾隆年間,在文華殿北面的聖濟殿的遺址上新建了文淵閣。2008年7月15日,故宮博物院對外開放文華殿,將該殿作為故宮博物院陶瓷館。文華殿是明朝皇太子讀書的地方。明清兩朝的皇帝春秋兩季也在這裡講學。文淵閣是清朝收藏圖書的地方,是宮內的圖書館。傳心殿建于清朝初年,殿裡供奉伏羲、神農、黃帝以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和孔子的牌位。內閣,是明清兩朝政府最高行政機構,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古代的宰相。
http://s7/mw690/001hPjjTzy7mo2mdvAG16&690
上駟院是清朝內務府下設的三個院之一,為管理御用馬匹的機構。清朝初年,沿用明朝舊制,設「禦馬監」,順治十八年(1661年)改為「阿敦衙門」(滿語「阿敦」意為「馬群」),康熙十六年(1677年)方才改為「上駟院」。《內務府冊》載,「上駟院初名禦馬監,順治十八年置阿敦衙門,康熙十六年改今名。舊署在東華門內三座門之西,今改建於左翼門外,西向,堂左右為司房、東西耳房。其所掌禦馬廄,今移於新署內之南,計廄五間;所屬之十八廄,分設禁城門外。」。上駟院衙門設在紫禁城東路、南三所以南偏西側,為一座坐東朝西的建築,背面正對南三所前的影壁,該建築至今尚存。上駟院所在院落十分廣闊。其中上駟院以東臨近紫禁城東城牆處,設有馬廄、車房。根據故宮博物院1950年3月統計表明,該區域建築已經倒塌。此後,上駟院地區在1951年至1960年間先後進行了清理並拆除已倒塌的建築、鋪路、綠化、堆砌假山等等工程。2013年9月3日,故宮博物院上駟院車房修復工程舉辦開工儀式,修復位於上駟院東北方向靠紫禁城東城牆一側的車房,該工程預計在2014年7月竣工。車房修復後,將作為管理用房,以便為拆除多年來作為故宮博物院職工餐廳使用的南三所彩鋼房創造條件。上駟院以南、傳心殿以北、三座門內西側,原有禦馬廄,是隸屬上駟院的禦馬廄,專門飼養「禦馬」。禦馬廄在《乾隆京城全圖》上標為「馬圈」,應是隸屬上駟院。此圖中的馬圈向西延伸至文華殿北部偏西,即今文淵閣東部(當時文淵閣尚未興建);向東至傳心殿以北偏東,未到三座門。如今,禦馬廄的所在地仍有一個院落,其西緊鄰文華殿、文淵閣所在院落的東牆,其北與文華殿、文淵閣所在院落的北牆平齊。此院後來為清史西館的所在地。
坤甯宮北,過坤寧門便是御花園,它是供帝后們遊賞的花園,是明朝修建的。御花園內建有各種亭閣、假山、花壇,還有欽安殿、養性齋,雖然規模不大,但有皇家苑囿的特色,出御花園往北為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
乾隆花園是利用甯壽宮的隙地建造的,過去一直沒有開放,因此很少有人知道。花園東西寬不到40米,南北長僅160米,總約6千平方米。面積不大,內容豐富,意境不凡。花園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古華軒、禊賞亭、旭輝亭和名為“擷芳”的小亭等。第二部分是一座地道的北京四和院建築,正面為遂初堂,是乾隆祈求得遂初願的地方。第三部分是假山,山中有洞。隱現在假山之東的三友軒,以歲寒三友松竹梅為主要裝飾。第四部分以碧螺亭和符望閣為兩棟主要建築。最後一部分有一座歇山式的小閣,亭亭玉立在假山之上,名叫竹香館,閣旁有翠柏四株,還有一個乾隆遊園後休息的地方,叫倦勤齋。五個地方的景色可用“秀、雅、奇、清、巧”五個字概括。
乾清門西側路北,是養心殿。現在是按當年原樣佈置的,殿內陳設講究。養心殿是清朝雍正以後歷代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每天早晨,皇帝在此接見軍機大臣,聽取政務。慈禧搞的“垂簾聽政”也是在這裡。現在西殿的南窗下,還保留有當年的木板圍牆,是防備有人偷聽和偷看而設的。
從養心殿往北是永壽宮、太極殿、體元殿。體元殿也是一座華麗的建築,慈禧早年曾在這裡居住,這座殿堂屋簷華麗,象座戲臺,當年慈禧常叫小太監在這裡演戲。對面的長春宮,附近有不少宮室,也是後妃們居住的地方。現在陳列著清朝的工藝美術品。
1949年1月31日,與傅作義達成和平協定後,解放軍浩浩蕩蕩地開進北京城,但毛澤東從西柏坡搬出後就住在北京郊外,就是現在的“萬壽路”。萬壽路距離北京城坐車也只有半個小時路程,但是毛就是不進北京城,甚至哪怕短時間地去看一下都沒有。直到半年多後的9月9日,毛才謹慎地住進中南海。至此以後,“中南海”成為政權的代名詞。毛當時把進城稱之趕考,非常謹慎的在挑進城的日子。
坊間的說法稱,毛當時得知西山有一個人稱“半仙”的老道,占卜算卦很靈驗,派貼身的警衛員去暗訪未果,就又派出身邊的一個秘書接著暗訪。這個秘書進山后在半道上就看到那個老道了。老道說:“等你半天了,進城的時間要選單數最大的日子,你們主席的命運不一般與歷代帝王相克,故宮王氣重,他不能入宮。記住這兩點就行。”說完,飄然而去。毛這一生中都沒有踏進過故宮一步,這也是毛這一生中很多奇怪現象之一,相信很多人就疑惑了,為什麼毛終身不進故宮一步呢?傳說毛曾經請教一山野高人之道士,其中說到:故宮金鑾殿龍椅應去坐一坐,才能穩坐江山。但是,故宮乃歷代帝王真命天子之居所,陰氣太重,閣下只是草頭王,坐的時間不能過長,以防陰氣侵襲對閣下不利。因此,自進京城後,有據可查毛只去過唯一的一次,在龍椅上坐下之後,讓警衛員李銀橋給他點燃香煙,便使勁抽了幾口,然後馬上滅了還未吸完的半支煙,匆匆起身就走。接著走馬看花似的逛了一趟之後,就離開了故宮。自此之後,再也沒有去過故宮。
http://s1/mw690/001hPjjTzy7mcYzurkI30&690毛一生有很多奇怪的現象,其中之一就是終生不踏進故宮。看了很多網上的原因,大多數說因為道士的指引,說是犯克,但是為什麼犯克就沒有說清楚,我是一個喜歡刨根問底的人,對這樣的解釋覺得不夠,所以一直留意原因,在研究燒餅歌(古代預言書)的時候,看到下面一段文字後恍然大悟,文字如下:火德星君來下界,金殿樓臺盡丙丁,一個鬍子大將軍,按劍馳馬察情形,除暴去患人多愛,永享九州金滿。
按照古人的預言可以看出,毛是火德星君下凡,而故宮裡面的保護神是水德星君即真武大帝(玄武大帝),水克火,這個才是真正犯克的原因。神奇,信吗?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
http://s10/mw690/001hPjjTzy7mo16OQat09&690
北京城裡的雙龍佈局;有關專家對北京景山地區的遙感航攝照片進行了研究,發現這裡的古代建築群的整體設計形狀貌似一組擬人化的建築。地質礦產部地質遙感中心的科學家對此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們利用遙感技術所拍攝的全北京城鳥瞰照片,翻閱了大量有關史料,相互印證。他們驚奇地發現,明朝人對北京城的設計建造是雙龍佈局形狀。一條水龍和一條陸龍衡山環水,蔚為奇觀。
http://s4/mw690/001hPjjTzy7mo2lxpcv73&690
紫禁城的中軸線也是整個北京城的中軸線,南起外城永定門,北至鐘樓中心點,穿過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甯宮、神武門,萬歲山萬春亭和壽皇殿。這條中軸線不但連著外城、內城、皇城和紫禁城四重城,而且一直向南延伸至五嶺,成為“天下”的中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