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协委员建议妇女节更名女人节的提案意味着什么?

(2009-03-08 15:28:17)
标签:

女性

政协代表

妇女

提案

杂谈

今天在新浪博客首页看到一篇置顶的博文《张晓梅:建议妇女节更名女人节》。出于好奇,进去看了一下,原来是政协代表张晓梅在政协会议上上交了一个提案,建议将妇女节更名为女人节,其理由,一是 “‘三八妇女节’这一名称已经不能涵盖所有女性”;二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会在‘家庭妇女’、‘农村妇女’、‘中年妇女’、‘保护妇女儿童’等词组中用到‘妇女’这个词,而且在感情色彩上,‘妇女’与‘女性’、‘女子’、‘女人’等通指词汇相比,还含有弱者的联想、低素质的倾向”;三是“如果她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不认可‘妇女’这个称谓,在妇女节到来之时,不认为这是属于自己的节日,甚至在相互传递祝福时,在对方以‘妇女’相称时感到不满或不快,那么这会有违于‘妇女节’让所有的女性都受到全社会尊重、关怀的初衷”。

看了这篇博文的这些改名理由,一开始感觉不知所云,多看了几遍,才明白了作者的意思,原来是要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改为“三八国际贵族女人节”!——表面是改名,实质是改节!

让我们先来仔细探究一下“女人”、“女性”、“妇女”这三个词的区别。

“女人”,查汉语词典,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成年妇女,二是指妻子。其实,只需一个解释就可以概括这两个意思,那就是性成熟的女性。“女人”、“男人”便是从生理即性的角度来区分的,性成熟以后的女性就叫女人,性成熟以后的男性就叫男人,否则就叫女孩、男孩。无论中外,古代女性的成人礼一般都在十五、六岁,成人礼后就可以结婚生子,就由女孩变成了女人,这是跟生理上性的成熟完全一致的。而且,即使在现在,当我们说到“男人”、“女人”时,相对于其他的性别称呼,总是有着更多的性的意味。

“女性”是从性别上说的,是完全中性的一个词语。当然,相对的“男性”也一样。

“妇女”,查汉语词典,指的是成年女性。 “妇”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帚,表示洒扫。很显然,相对于“女人”的强调“性”,“妇女”这个词更多的突出的是“劳动”,“妇女”比“女人”少了“妻子”这个意思,便是一个很明显的证明。所以,妇女有“能够从事日常劳动的成年女性”的意思,农村常把妇女和男劳相对来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外,“妇”这个单字古代作为形容词有柔美娴雅的意思,作为名词有“士的配偶”的意思,所以是比较尊重的称呼。

很显然,“女人”是从生理角度对女性的称呼,而“妇女”则是从社会角度对女性的称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记得谈到女性,用“妇女”这个词远比用“女人”这个词更显庄重,而且有更多的尊重的意味,因为那时侯劳动还是光荣的,而对于“性”,人们还是比较忌讳谈到的。但是,现在似乎颠倒过来了,“女人”这个原本粗俗的词,如今忽然变得时尚起来,而“妇女”这个比较庄重且有更多尊重意味的词,现在却显得老土了许多。当然,这个转变的根源还是由社会的大环境决定的,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已经不再光荣,而成了弱势者和地位底下的人的象征了;同时,性也已经成了有钱有闲者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因而不再粗俗、让人避讳,而成了时尚的、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了。

让我们再回到上面的提案。张代表说,“三八妇女节”中“妇女”这一名称已经不能涵盖所有女性,但是却提议将‘三八妇女节改为“三八女人节”。“妇女”指的是成年女性,“不能涵盖所有女性”,可是,“女人”也指的是成年女性,不过多了个“妻子”这个意思,难道“妻子”这个词就能涵盖未成年女孩了吗?几岁的小女孩就可以称“女人”了吗?所以,张代表的这第一个改名理由是不成立的、荒唐的!另外,儿童有儿童的节日,妇女有妇女的节日,妇女的节日为什么一定要包含未成年的儿童呢?

张代表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会在‘家庭妇女’、‘农村妇女’、‘中年妇女’、‘保护妇女儿童’等词组中用到‘妇女’这个词,而且在感情色彩上,‘妇女’与‘女性’、‘女子’、‘女人’等通指词汇相比,还含有弱者的联想、低素质的倾向”。原来,张代表不喜欢“妇女”这个词,是因为不喜欢“家庭妇女”、“农村妇女”、“中年妇女”、“保护妇女儿童”这些词组,因为这些词组“含有弱者的联想、低素质的倾向”。显然,张代表在这里暗指“家庭妇女”、“农村妇女”是“低素质”,再明白通俗一些说,就是在暗示体力劳动者是“低素质”。其实,“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就起源于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女工争取自身权益的抗议、游行和示威活动,“三八劳动妇女节”本身主要就是为这些处于弱势的劳动妇女而设立的,它的另一名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也是在说明这个节日是为了作为弱势者的妇女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而设立的。如果张代表自认为自己不是弱者或弱势者(在中国,人大代表就是强势者的一个身份证明),也厌弃劳动者和“劳动”这个词(张代表的博文在说到妇女节时,始终不提“劳动”这个词),那么,这个节日就与你无关。这个节日不是为你这样的人设立的,你又何必为这个节日的名称操心呢?

但是,张代表以及与张代表一样的作为强势者和非体力劳动者的政协代表不罢休:不是我们的节日,我们就要让它变成我们的节日!看看张代表是怎么说的:“如果她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不认可‘妇女’这个称谓,在妇女节到来之时,不认为这是属于自己的节日,甚至在相互传递祝福时,在对方以‘妇女’相称时感到不满或不快,那么这会有违于‘妇女节’让所有的女性都受到全社会尊重、关怀的初衷”。看出来了吧:这就是以强势者的地位在进行要挟了!难道“一部分人不认可“妇女”这个称谓,在妇女节到来之时,不认为这是属于自己的节日”,就可以置其他更多的人的意愿于不顾,随意将这个节日改名,从而改变这个节日的性质了吗?既然强调妇女节是“让所有的女性都受到全社会尊重、关怀”,那么,凭什么要顾及某些人“以‘妇女’相称时感到不满或不快”,而不顾大多数劳动女性缺少尊严的生活以及普遍存在的基本生存权益的无法保障呢?这两者孰轻孰重?

所以,张代表的提案的本质,不是在尊重和强化“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意义,而是在藐视并试图改变“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意义,是要将一个本来为维护劳动者和弱势者权益而设立的节日,变成一个为寄生者和强势者的娱乐而设立的节日,这也就意味着要将“国际劳动妇女节”变成“国际贵族女人节”。可惜的是,这个节日是国际上设立的,它的性质是国际社会确定的,中国政府似乎没有那么大的权力随意将其改变。虽然,“woman”也可以翻译成“女人”,但是,汉字的含义是非常玄妙的,“妇女”变成“女人”,社会的人变成了生理的人,一词之改便意味着整个节日性质的改变!所以,只要中国政府还在重视弱势劳动妇女的权益,张代表的提案就注定不会变成现实!

当然,张代表在提出提案时可能没有想到我上面分析的那么多的意思,但是,这却是潜意识中必然存在的。张代表作为一个代表,她说的是真话,但正因为是真话,所以这个提案反映和代表了她和她那个阶层的人的普遍意愿。张代表的博文一出,下面的跟帖一片“无聊”、“低级”的指责,其实,说这个提案无聊、低级的人,一般都是处在跟张代表不同阶层的人,而对于和张代表同一阶层的人来说,这个提案根本不无聊、不低级。所以,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社会名流都支持这个提案。

这些年来,为什么不断有人呼吁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要根据合理的比例从各个社会阶层选拔?为什么不断有人呼吁增加下层社会的代表?就是因为作为一个有着自私本性的人,不同阶层的人的提案,一般情况下只能反映他们那个阶层的意愿,代表他们那个阶层的利益。所以,不要指望非农妇、非女工的张代表或者王代表能代表农妇或者女工,也不要指望这些张代表、王代表能提出切实改善农妇或女工切身利益的提案。很显然,人大代表、政协代表越上层化、权力化、强者化、明星化,这个社会的走势就必然越倾向于成为强势者的社会,而不是普通老百姓的社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