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J永成
J永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36
  • 关注人气: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忆母校(校友回忆录选登)

(2017-07-18 21:10:03)
标签:

吴忠中学

回忆录

教育

校友

惠秀芬

忆母校

吴忠中学73届高中毕业生 惠秀芬

 http://s9/mw690/001hOWEbzy7cKeYMwJ268&690


悠悠岁月近四十载,匆匆离别母校时的眷恋之情早已淡漠。而当我们步入社会这座人生大舞台之后,当每每漫不经心走过校园时,当校园的朗朗读书声传出时,才觉童声早已不再伴我。然而,当母校诞辰之日来临,不觉心头深处唤然省悟。啊!母校的身影,母校的变迁,母校的岁月,桩桩件件又在我的眼前,在我的灵魂深处油然而现。

我们的母校——吴忠中学,始建于1947年,位于这座城市的东隅座南向北,依傍美丽的古秦渠,在当地是一所有名望的中学。但在那特别年代里,它的命运同共和国一样,饱经沧桑、历经磨难,我们就是在七十年代初,怀着对知识的渴望,步入了这所中学,开始了我们的中学生涯。那时,正是“文革”后期,大部分学校开始复课,沉闷已久的校园,随着我们的朗朗读书声,有了生机,从苦难中走过来的老师,紧锁的眉间渐渐舒展了,从那流露的眼神中,仿佛告诉人们,他们多么渴望平静的有秩的校园生活啊!

那时,我们中多是十三岁这样的年龄,对我们的国家所发生的许多事情,亦感到茫然。但我们有一颗没有世故的童心,以我们的方式、我们的思维认识,观察着、体味着眼前事实的变幻世界。

那个年代的母校没有今天高大巍峨的建筑,没有漂亮的教室,校门口东西临街一溜儿低矮的宿舍,顺中间小路行人,东面是排列整齐的教室。那时学制初中二年,高中二年,从初一到高二有4排教室,每一排有4个班级,经过风雨的侵蚀,亦陈旧了。小路西侧的平房建筑,稍稍隆起,那是校党支部与校革委会的办公室,门口是个小操场,是传达最高指示和开会集中的地方。那时,我们是按部队编制,班级不叫班叫排,政治活动多,高音喇叭一响,召之即来,这便是当时母校的政治中心。为适应那个年代,母校改称“东方红中学”。平时,我们利用这块空地打排球。与之相邻的是教师办公室,往西是教师的宿舍、水房,顺着小路走不远,右侧是一小块果园,园内有梨树、枣树,往南就是学校大礼堂,西面是总务科,对面是菜地,绿油油的几亩菜地上,稀疏种着苹果树、梨树,墙根有几棵枣树、柳树,还有白杨,空地上还种着苜蓿,畦地里长着一些小草。那时候,学校搞勤工俭学,夏季炎热时,这里经常放养着几十箱蜜蜂。养蜂的师傅姓黄,待我们不错,我们经常到这里玩。放蜂时,这里鸟语花香,小蜜蜂嗡嗡飞旋在盛开的花蕊上采蜜,那情景仿佛成了我们的百草园。

礼堂的后面是学校的厨房,礼堂的东面与北面与初一的教室形成一个好大的操场,这里是我们每天早上跑操和打篮球、踢足球、课外活动的地方,下课的时候,操场全是学生。围墙南面就是古秦渠,东面相邻是附小,当时,我们感觉母校真大呀!美好的校园与那陈旧的建筑以及“文革”中流下的时隐时现的大字报、标语等残迹,相形中与学校格格不入。但在那辛酸悲哀的苍桑中,却透着朴实的神圣,那种淡淡的调子,像那陈年老酒藏在深夜里,时刻都弥漫出浓香,那种置于萧瑟中露出的风清透骨,越发使我们对母校肃然起敬。带着茫然不知所措的那种感觉,我们走上社会,在经历了许多磨炼之后,有了一定生活阅历,那种朴实的意念,便一下成熟了起来。母校当时的美,美在质朴、美在自然、美在清新,丝毫没有一点俗风媚气。春天时,那果园里,那耸立在屋旁、路旁的一树树梨花,洁白高雅,春风拂过,那一片片梨花宛若雪花飘荡在校园,顺手拾起那拈满露珠的花瓣,你会闻到一股清香。梨子熟时,满眼金黄,我们趁人不备,跳起来摘那垂下枝头的梨,塞到袖筒里到没人处,用手擦几把,就有滋有味地吃起来,那滋味格外香甜。有一次,被看园子的王老师抓住,我们直喊告饶,千万不要告诉老师。枣儿红时,我们看没人,站在远处,往树梢扔石子,叶片不多的枣树下,就多了几个捡枣的学生。笔直高大的白杨树,沿着围墙像伟岸的哨兵守着母校,但守不住我们的玩顽和贪嘴。夏季里,我们常从那墙垛口翻过跳到秦渠戏水……。那时虽然物质和文化生活与今天相比,实在是贫乏,但我们感到在校园里我们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人,不会因分数挨家长训斥而逃学,不用为学科担忧,学校为我们结识伙伴提供了好场所,使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着。而当我们渡过人生不惑之年时,回头一望,在与人交往中,大多彼此都存有戒备时,真正的知己者寥寥无几,相比之下,那时纯洁年少的同窗好友之情,却是更加亲密无间,更加珍贵。

哺育我们成长的敬爱的老师,留给我们的是最美好的回忆。许多老师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眼前,虽经历了三十几年的岁月,却仿佛依然在昨天。

张子训老师,西北师院物理系毕业,教我们数学,那时,我们很顽皮,不怕老师,但对张子训老师却是很害怕的。他上课时,总是铃声没响就先到了教室,教案往桌子上轻轻一放,然后站在一旁不言语,等上课铃响过,最后的同学进了教室,他还不开口,直等到那铃声停了,他才大步走上讲台,眼睛往下一扫,我们都被震慑住了,多少年了,我们都忘不了那眼神,暗淡中透着坚毅,他中等身材,略瘦,穿着很朴素,却整洁干净,脸泛着黑褐色,表情严肃,讲课时声音低沉却铿锵有力,普通话中夹着浓浓的甘肃口音。他思路清晰,板书字十分秀丽,从黑板左方写下来,干净整齐,都是归纳的重点,我们记笔记很方便,上课的节奏掌握的十分好,快下课了,该讲的内容也讲完了,从不拖堂,偶尔有同学上课做小动作,他发现后,总是把那个同学叫起来,提问他刚讲过的内容,那同学自然回答不出,我们的目光一齐讨伐过去,那个同学低头认错。我们都爱上他的课,总觉得45分钟过得那样快。

韩江老师,母校毕业又来到母校当老师,中等个,腰板挺得很直,用现时的时髦语讲很潇洒,全身上下透着青春的气息。往讲台上一站,那一双杏眼,炯炯有神,讲课时浓浓的宁大话,爱打比喻、手势,讲到高兴时神采飞扬,充满着热烈的情绪,我们都被感染吸引住了,那抑扬顿挫的声音,至今回想起,仿佛还在耳旁。如果哪位同学破坏课堂纪律,那脸色一沉,就跟平时换了个人似的。

王玉兰老师,青岛海边走来的大学生,教语文,人长得很漂亮,苗条的身材,苹果脸上嵌着一对大花眼,弯弯黑黑的眉毛,齐整的短发,讲课很细,苦口婆心的往讲台上一站,浑身上下无不透着女性的魅力,透着活泼的青春气息。王老师爱打篮球、游泳。那年她还参加了横渡黄河的比赛,深得我们敬重。

更不能忘怀的时体育老师丁呈祥,他瘦高个,对学生就象长辈,威严中透着和蔼,还由于他的体育知识丰富和对体育事业的热爱,以及从小培养有特长、爱好人才的真挚情怀,硬是让那许多爱好体育活动的学生心存感动,我们爱上他的体育课,他培养了我们的体育兴趣。还有许多老师,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永远怀念他们,不管我们今天谁当了多大的官,干了多大的事业,不管是科学家、作家、企业家或是社会普通一员,我们在心底里都珍藏着一个信念:我们永远是老师的学生。

对于母校,对于那生命中最珍贵的中学时代,我们永远不能忘怀,那可爱的使我们眷恋着的校园里,埋藏着我们少年时代的梦,埋藏着我们走过的一串串歪歪斜斜的脚印。

母校,我深深地向您祝福!愿您永远年轻美好、朝气蓬勃!(这是60校庆时的一篇文章)


(作者 惠秀芬,女,出生于1955年,1973年吴忠中学高中毕业,1974年-1976年下乡,1977年-1979年读吴忠师范,1980年至1989年任教师,1990年至2007年在吴忠市卫生局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