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专辑,实体唱片的救命稻草?
(2009-12-31 18:31:37)
标签:
概念专辑
王菲
陈奕迅
黄耀明
王筝
林宥嘉
娱乐
|
分类:
音乐
|
就在众多唱片业内人士悲观地疾呼“华语唱片业已死”的2009年,站在年尾回顾这一年的乐坛变化,也仍是有少许亮点可期。比如音乐节的逐渐增多,比如独立音乐的大众化,比如概念专辑的涌现。让人们在一片悲观情绪中,仍对华语流行音乐可以抱有些许期待。
一些BT网站被关闭,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华语唱片业目前面临的实体唱片销量跌入谷底的事实。华语流行音乐并非没有人听,而是需要解决的是如何付费的问题。从现状看,数字移动领域可以依靠销售音乐作品营收,但这营收却很难让唱片公司和歌手、词曲作者分享,如此下去,便成了掌握资源与通路的富者愈富、提供创作与版权的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怪圈。所以说,一说到现在华语流行音乐的营收,就让人满脑门子官司。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人再去买实体唱片了?实体唱片是不是就应该消亡了?其实不然。实体唱片还是照样有人去买的,这里面包括选秀歌手的非理智粉丝、狂热的唱片收藏爱好者(就像我和王小峰老师一样的极少数分子)、具有购买力的发烧音响拥有者,除此之外,我想不出还有其他的人群了。在这群人里,对于唱片包装和音乐内容本身比较挑剔的,还是大有人在。哪怕实际上这些人已经不再是购买唱片的主力(真正的主力是选秀歌手的非理智粉丝),但由于他们是一直购买实体唱片的死忠人群,所以他们的品味和选择,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购买实体唱片的风向标。
在2009年,概念专辑成了实体唱片里的一朵奇葩。林宥嘉、苏打绿、袁泉、尚雯婕、张杰等等歌手,纷纷推出了概念专辑。由此追溯至前几年,王菲、陈奕迅、黄耀明、王筝、夏韶声、雷光夏等人,也都曾经推出过概念专辑。概念专辑无论从封套及歌册设计、艺人造型、歌词、文案等方面,均会贯穿一个主题,在这一主题之下,引申出一些各自的风貌。比如2006年王筝的专辑《我们都是好孩子》,就是以一个人的成长年代为线索,唱出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活与感思,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概念专辑在2009年的大量涌现,是一朵奇葩,也是一个亮点。但是,如果把它视作华语乐坛实体唱片的救命稻草,那就是望梅止渴了。目前的华语唱片业已经百病缠身,光靠一个概念专辑是无法治标治本的。或许我们也只能惟其希望,概念专辑能够有更多更好的作品涌现,让人至少不会放弃华语流行音乐。
【文/王磊】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