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整个2005年,我看过最感动的电影就是《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这部由柴崎幸、大泽隆夫、长泽雅美主演的爱情文艺片,某种程度上达到甚至超过了岩井俊二的代表作《情书》。而这部电影的同名原著小说,也是2004年日本最畅销的爱情小说,321万本的销售佳绩直逼当年的《挪威的森林》。
纯爱,这就是日本作家片山恭一的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
《如果,我在那里……》是片山恭一继《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之后在台湾出版的最新短篇小说集。对于读过《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人而言,读《如果,我在那里……》会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因为它不是想象中同《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一样的纯爱小说,而片山恭一也这样说:“我不是纯爱作家,未来希望能不拘创作形式。”
这本《如果,我在那里……》由《如果,我在那里……》、《鸟不言死》和《在九月的海里游泳》三个短篇小说组成。这三个沉静的短篇,刻画了“无法实现的思念,无法释怀的情感,以及……无法逃避的牵绊”。
《如果,我在那里……》是一个《广岛之恋》式的爱情故事。母亲潜水成为植物人后,一个陌生男子探视时的呼唤,居然使母亲落下泪来,母亲去世后,女儿忍不住去挖掘母亲不为人知的过去。与母亲仅仅有过一个星期恋情的男子,却铭刻了终生的记忆:“就在那一个星期内,所有的事情都发生了。该发生的,一件也没漏。在那个星期里,我仿佛活完了一生。”——这样的爱情令人动容,转瞬间的别离,却像一生那么长。而三十年后,夏天终于结束了。
《鸟不言死》是关于爱情的绝望与人生的希望的探讨。“如果自己只能是自己,那就只是绝望的状况了。”肝癌末期的时枝,在病痛中仍然深深想念着抛弃了他的前女友,感叹人生的绝望。而与同室病友的友情,以及与护士萌发的爱情,使他逐步走出死亡的恐惧和心灵的阴霾。崔健曾经唱过“若是为了生命
爱情算个屁”(《红先生》),由此可见爱情与生命孰重孰轻。而《鸟不言死》中对于死亡与爱情的一段描写,犹为令人印象深刻:“人无法像鸟那样不经意地死去。鸟不言死,确实如此。人类将那称为‘死’,正是所有恐惧和不安的开始。但在同时,人也发明了‘爱’这样的东西,为了超越无可避免的死。”
《在九月的海里游泳》是描摹现实重压下无以名状的苦痛。一直无法面对小儿子天生残疾这一现实的中学教师周作,始终活在一种虚空中。他热爱上了攀岩,攀岩成为他重压下喘息的唯一出口。“严酷的现实向来不带有现实感。想到人活着的脆弱和危险,不就像没有绳子确保、徒手攀登陡峭的岩壁吗?攀住岩石的人像是易碎的陶器,只要脚下稍微滑动,没抓住把手点,就会摔落岩石,跌个粉身碎骨。生命就是那么一回事。”而得知自己教过的学生遭黑社会刺杀身亡,更是让周作唏嘘不已。长梗胸口的泪与痛,在九月的海里,看到色泽骇人的晚霞,燃烧到世界的尽头。
片山恭一的文字内敛而诚恳,阅读他的文字,感觉细腻而真实。他并不是一位只擅长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那样纯爱小说的作家,从这本《如果,我在那里……》可以看到他创作类型的宽泛性与多样性。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正逢台湾著名音乐人马兆骏因心脏病刚刚去世,让我联想到《如果,我在那里……》所写到的死亡、爱情、绝望与苦痛……这本书的封面的北海道雪景,静谧而舒缓,散发着一种静态之美。生命这回事,也许就像马兆骏唱的那样“会有那么一天
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会拥有更多更好的明天”(《会有那么一天》),尽管有那么多的泪与痛,但我们还是要平静地面对,平静地活着。
[文/王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