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味的娱乐大餐
(2008-07-13 19:33:11)
标签:
《赤壁》(上)吴宇森娱乐 |
分类: 灯雨轩杂谈 |
电影《赤壁》从来就不乏新闻,或许这是一切包含了大腕导演、大牌演员的文化活动,在今天这个资讯和花边竞相泛滥的时代,所具备的基本特征;抑或是主体行为上的故意,想方设法造成对受众群的传教式的进攻。吴宇森显然不负大师之名,他的号召力可令多少年久违了影院的人们,鬼使神差地走进那个黑洞洞的地方,为的只是一睹为快。而吴宇森之于《赤壁》,却不幸掉进让许多中国大导演马失前蹄的那个陷坑,一长串如雷贯耳的名字、几乎妇孺皆知的最精彩绝伦的三国故事,终竟不能拯救吴的盛名。
其实严格来讲,我们现在谈论的,只不过是《赤壁》(上)。然而当你在一百四十五分钟之后,随着杂沓的人流重又走进光亮中的时候,你会有强烈的冲动期待着半年后再次走进这里,为的是求得艺术享受或娱乐主义的完整吗?或许吧,因为你可能会觉得,真正的赤壁之战还没有开始呢,精彩还在后头。但是我想,一部史诗般的电影,它的全部不应该只是呈现给我们那样的图景,即如何烧掉那些精心设计的战船模型,否则我们何必要请梁朝伟、金城武、张丰毅、林志玲、赵薇等等的大牌艺人,他们不能够也不应该只是一场大火的陪衬。
有人说,电影《赤壁》不过是借了那个著名的历史事件,要讲一个吴宇森自己的故事。这样的说法,似乎不无道理。我想吴先生也没必要去重复人人烂熟于心的旧套子,所以我们会看到在《赤壁》(上)里,大段大段的情节用来描写周瑜练兵之时如何执著于音乐,还有诸葛孔明如何为一匹母马接生。这样的编排无疑是新颖而独特的,然而影院里爆发的笑声,到底是对电影思想的理解,还是价值取向上的尖锐对垒呢?而作为电影批判与鉴赏,我们应当站在导演的脚印上质疑观众的庸俗,还是要混入观众的队伍里嘲笑导演的做作?
最败笔的大概还不是那些听上去奇怪的台词。耗时多多的八卦阵一战,令人眼花缭乱的变阵、血腥的屠杀与被屠杀,我不知道吴宇森到底想借此表现什么。那样的厮杀场景对于观众而言,除了变成一种冗长的电视剧式的考验,我们于是只有在心里盘算着,下一秒钟它是否该结束了。
周瑜和诸葛亮是这场戏勿庸置疑的主角,但是那个羽扇纶巾、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公瑾,似乎在梁朝伟的身上荡然无存。我们看到的周瑜诠释着梁朝伟一如既往的内敛和含蓄,也保持了那招牌式的忧郁气质和隐隐约约的少年老成。孔明的睿智与儒雅,也仿佛与金城武格格不入。导演选择演员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仅仅是要有别于以往诸葛先生被模式化了的形象吗?来点另类的?来点嘻哈特色?孔明先生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形象,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今天的我们谁也无法知道。颠覆一下也没什么,没准历史上的诸葛亮还真是风趣的人物呢。所以在得知吴导演选金大侠演孔明一角,我倒是使劲积累了一些心理准备的,但结果依然令我吃惊不已。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载体,讲好故事仍然是第一要务。其实我们不在乎吴宇森先生是否拿了赤壁之战的旧瓶,装了吴氏电影的新酒。故事讲得好,讲得有特色,讲得有新意,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基础。然而林志玲饰演的小乔,终竟没有逃脱作为花瓶的窠臼,其实已经沦为可有可无的人物。而她的出场,似乎只是为了那一场与剧情毫无关联的床戏。我不得不表示极大的怀疑,吴宇森只是要让这位天姿国色的可人儿成为对某一部分观众的号召吗?
电脑特技的滥用,也无可避免地成为《赤壁》背反意义上的巨大伤疤。试图追求宏大气魄与瑰丽场景,而那些画出来的烟云氤氲的山川、排江而列的战船,却成了地地道道的假布景。既没有体现出中国画静穆中的动感,更谈不上一场大战斗、大厮杀即将来临前的涩涩萧索和滚滚暗流。而更大的失误在于,营造这样的意境是要和人物角色融为一体的,我分明看到了一种剪贴的效果,于是下意识地想到了中国民间传统的皮影戏,由是而在锣鼓喧天与咿呀呼喝中,看到梁朝伟、金城武们在一块幕布的光影里奔波或辗转。当今电影,特别是这样一些被称之为“大片”的电影,似乎在技术先导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它不但直接地争夺演员表演的空间,也使得导演的电影思想被附着在冷冰冰科技的躯壳上,从而愈来愈失去人作为所有这一切的主体所应发出的思考。
吴宇森以及他的投资人是极具冒险的,一部电影被拍成上下集,而且还要分时上档期,这样的赌注玩得够恨、够有勇气。即便我们抛开了所有艺术鉴赏的冷酷眼光,纯粹地从娱乐主义的角度出发,还有多少看过了(上)的观众,会必然地去看(下)呢?而连上集都没有看的人,应该不会有很多人只是去看那一场人为的火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