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苹果有毒

(2008-01-22 15:15:30)
标签:

苹果

文化

分类: 灯雨轩杂谈
 

因为被禁止公映的缘故,不少人原本可能是无所谓看与不看的,这可倒好,我们的文化官员们简直是为盗版商贩做了一次免费的广告。小子我未能免俗,那天经过一个街边卖盘的小摊,也买了一张,五块钱,放出来清晰度很不错的。老婆说,现如今果然是与时俱进,盗版的质量也越来越好了。不过要声明一下,俺为没能持续支持政府打击盗版的行动深表愧疚,也是一时糊涂,希望下不为例,呵呵。

 

在家看蝶片与在电影院看电影,效果自然是不同的。不过没法子呀,有些所谓的在影院里才能感受的东东,权且放弃了吧,好在故事是一样的。《苹果》的开场的确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我甚至疑心它流于一般的三级片了。安坤(佟大为饰)和刘苹果(范冰冰饰)夫妻恩爱的床戏,林东(梁家辉饰)对酒醉后的刘苹果的似是而非的强奸以及安坤和王梅(金燕玲饰)含有报复意味的放纵,这三段激情戏在街谈巷议和论家的口水战中似乎成了唯一的话题。这些戏份在导演和演员的表达上仿佛是要突破某种禁忌,因而呈现给观众的时候竟然是毫不掩饰的,它考验着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传统道德观的底线。诚然,情欲戏在一定程度上是影片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到底要控制在什么样的分寸和尺度,恐怕不单单是个技术性的问题。创作人员需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意图来,但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做,或者换句话说,应当考虑到有没有“过了”的嫌疑。从时下单纯追求票房的功利目的来看,《苹果》的制片方和编导是否有意为之,至少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然而,它所带来的坏处就是掩盖或者弱化了这部电影原本要表达的东西。

 

以我个人的观点,《苹果》所选取的题材是很好的。应当承认,整部电影对刘苹果偶然遭到强奸而演变成一个借腹生子的故事的讲述还是很成功的。我一直以为电影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讲好故事的。在贯穿这样一个故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几近真实的生活化的描述。开着大奔的洗脚城的老板,他象一个典型的暴发户,又象一个您身边的小市民。我们很难揣摩梁家辉所诠释的这个人物,他象一切当今中国浮躁的都市中赚到了不少的钱而尚未混上那种冠冕堂皇的社会地位的老板一样,你不需要对他敬畏,他也没有包裹在普通大众的视线之外。说的通俗一点,他和你我一样,只是比你我有钱,可能是百倍千倍。因此电影《苹果》的批判意义并不是体现在这里,梁家辉扮演的这个洗脚城的老板充其量也是个小人物而已,您只要看看电影中所呈现出的这家洗脚城的店门之简陋就可以知道,北京城以及全国所有大中型城市里该有多少比它豪华千倍万倍的娱乐场所。而这个老板和自己店里的洗脚妹有了那点似是而非的“奸情”之后,面对前来向他要挟钱财的刘苹果的丈夫时的色厉内荏,以及在得知刘苹果可能怀上了自己孩子时所表现的更象一个丈夫的身份,作为观者,似乎很难再为他对刘苹果的伤害苛责他什么。影片虽然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夸张,但在表述这一变相的“借腹生子”的故事中,却是近乎纪实的,我想所有观看了这部片子的人,都不会将它归于荒诞或是艺术创作。它就象我们茶余饭后在报纸上、网络上一遍遍读到的市井故事一样,其实就是那样真实。这种真实的泛滥已经不能强烈地触动人们的神经,它们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已经演变成了今天中国城市面孔中再正常不过的表情。然而,社会伦理和道德操守的底线仍然存在,虽然这样的底线较之从前已经退缩了很多很多。于是人们一边觉得某种现象的正常,一边又在质疑它的合理性,我想这应当是《苹果》所要批判的目标。

 

影片中的许多细节都构成了这样的批判,象是“借腹生子”这根主动脉的旁支一样,不仅使得内容得以丰富,避免单调故事造成的简单刻板,也增加了电影主题中批判的力量。譬如刘苹果的丈夫在与洗脚城老板要钱未果的情况下,鬼使神差去找老板娘索要,结果是老板娘讲出了一番连观众都可能哑口无言的“道理”:给了钱就等于承认了某某事情。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老板娘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试图浇灭这位民工小弟心中的怒火,抑或也是对自己丈夫的报复。这一段戏有无必要呢?要我说呀,有。当然,对于激情戏的把握程度是仁者见仁的事情,我们姑且不论它是否妥当,但这样的情节,恰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异和对伦理操守的不耻,甚至可以这样讲,我们正面临着旧的价值观的坍塌而根本还谈不上新生。又譬如刘苹果的丈夫为了得到十万块钱,求医生把原本是自己儿子的血型改成和洗脚城老板相匹配的类型,那位白衣天使一开始是多么地讲原则,而当行贿的金额被升高到四千块时,成交了。这样的一幕,仿佛是熟悉中的陌生,实际上是陌生中的熟悉。它就是我们今天医患关系的缩影,尽管不能一概而论,但谁也不能否认它的普及。

 

影片没有试图追求所谓艺术化的结果,也放弃了要藉以某种振聋发聩的东西教化人们的想法,它只是想讲一个并无离奇和悬念的故事。刘苹果的丈夫不堪骨肉情感上的煎熬想要回自己的儿子,最后不惜使用偷盗和“绑架”的方式,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牢。说实话,看了前面的情节,我对刘苹果的丈夫是鄙弃的态度,这样一个用老婆身体去换钱的男人,杀之千刀亦不能解恨。然而对于后来他那样疯狂的举动想要夺回自己的儿子,虽然触犯了法律,我却对这个家伙有了一点同情,因为他良知尚存啊!那么这样的结果又不同于许多艺术创作中大结局就是大悲剧的模式,因为它是纪实的,纪实的东西是不大会出现“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那样的结果的,总有人甚至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要像狗一样地活着,生存下去。

 

平心而论,《苹果》开头的几段激情戏,我以为多多少少是有些媚俗和露骨的,因为“羞耻”二字下面所包含的人类正常的动物式的行为,是否在今天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大庭广众面前展览,这一点足可商榷。但它的意义或可以告诉我们,如今的人们,除了“欲望”,心中还有什么?文化官员们禁止这部电影的原因,一直被猜测与此有关,但或许还有别的什么原因。细心的观众其实可以感受得到,贯穿影片始终的,是一种灰色的调子和略带深郁的氛围,它似乎隐喻着什么,象北京城司空见惯了的雾霾的天,以及象蚂蚁穿梭流荡般这座城市欣欣向荣中所透出的疲惫和迷失。老板、老板娘、洗脚妹、民工,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在这个一切都汹涌的城市里,悲喜爱恨,都变成了鬼魅和癫狂,它把人们的灵魂勾引在满是洗脚水泡沫的空气中,失去自我,也失去了与他人的关联,只是无目的地飘着,直到风干在没有阳光的热浪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夷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