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灯雨轩杂谈 |
北京电视台联合几家公司,要重拍《红楼梦》。消息甫出,议论纷纷。有支持者,欢呼雀跃,喜上眉梢。有反对者,怀念经典,直斥弊端。而且后者的声音似乎更大些。因着本周初,在北京电视台搞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发布会,香衫丽影,酒错金迷。闹烘烘的开场,将铜臭的大俗附于红楼之大雅,确实可悲可叹。
其实,支持也好,反对也罢,说来都无可厚非。因为任何一方的发言,都不外乎得之于思、据之以理。而个别的口水谩骂、粗语攻讦,则大可不必要,也不应该。况且现今商品社会,电视剧是什么?有人能借着商业化的运作,尽量保留艺术的本份,我们就已经要万分感谢了。那些兜里有几块银锞子,还想挣更多银锞子的人,突然眼睛发绿盯上了红楼,拦又拦不住,骂也骂不退,你能如之奈何。所以喜之者自是翘首以待,恶之者莫若无视无闻。而现在就一棍子打死,不如给出些建设性的意见,如蒙新剧组采纳一二,能使这个新的“商品”在替人数钱的同时,也稍稍能迎合一下我们自以为是的艺术爱好,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有不同意见的人,大都搬出以往的经典。一者是王文娟与徐玉兰那个越剧版本,一者则是八七年播出的王扶林先生的电视剧版本。还有陶慧敏饰林妹妹的电影版,以及港台的一些本子,至于各种文艺形式取其部分段落而演绎者,则数不胜数。但若论影响乃至艺术魅力,则都不及前两个,而因着大众化和流通化的缘故,八七版电视剧则尤其不同凡响。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是创作者奉献了十二分的才情与智慧,但是不是会成为绝响,怕也是不好轻易言之。
我也很喜欢王老拍的那个本子,八七年首播时我家还没有电视机,后来屡次重播,也不知自己忙些什么,每次却都未能得观全貌。虽如此,至今仍记得宝、黛、钗、湘、凤、袭、雯、红诸角色都表现得不错,基本上很好地诠释了曹雪芹原著中体现在这些人物身上的神采和韵致。而整部电视剧在拍摄技巧上,虽然因着当年技术手段的限制,可能略输于简陋,但人物个性的把握和剧情氛围的烘托,则将小说的文魂诗意较好地还原出来,而一颦一笑、一嗔一痴都化作了细腻的风,从电视里吹了出来,让观者身心俱迷,幻入其中。这大概就是老版经典的拥趸们,难以接受红楼梦重拍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顾虑,不外乎对过度商业化操作的忧心,包括那日北京电视台堪称恶俗的晚会,以及号称将历时一年海内外的角色海选。所谓兵马未动,炒作先行。这样赤裸裸的一个圈钱行动,则很难令喜欢红楼梦的人们相信,新版红楼能秉承艺术精神并忠实于原著。
胡玫导演说她无意于超越谁,但在她的心里,一定是要思考这个问题的。挟《雍正王朝》和《汉武大帝》的成功而镀就金身的胡玫导演,你会对这个问题无所谓吗?没有人相信,你自己也不会相信。我的浅见是胡玫不仅要在乎,而且要认真研看王扶林导演的那个版本,充分汲取其成功的经验。当然,这绝不是要胡去抄袭王,而是要学习老版所体现出的神韵。
自然,对小说本身细加揣摩是最为必要的。《红楼梦》是一部诗画的作品;鲁迅先生当年在北大讲中国小说史,又将之归为人情小说;而其中所蕴藏的文学和思想价值亦被誉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加之该书所揭示的巨大的悲剧力量,又无所不在地充盈在每一个情节,甚至每一句话里。真正喜欢《红楼梦》的读者,对曹老先生书里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需要认真加以体会和品味的。因此,电视剧的拍摄能否有效地再现或者说契合小说风貌,并且如何平衡观者艺术欣赏的口味和投资者商业化的要求,对主创人员将是非常严峻的考验。若制片方因着它是拿钱的,就对演员遴选、剧本创作、拍摄风格横加干涉,则这个导演不当也罢。
虽然有张纪中先生对金庸作品不遗余力的“糟蹋”作为糗例,但我依然想对胡玫表达我的祝福。我个人大抵是偏向于反对重拍的,但既然人家已在路上了,我宁愿道声一路走好。
(静俭,2006-08-26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