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深度思考,所有的勤奋都是白费力气

标签:
深度思考缺失所有勤奋白费力气 |
分类: 教育我谈 |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的勤奋都是白费力气
原创:赵墁坡
在勤奋之外,深度思考才是成就卓越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事关生死的问题如此。其实,解决任何问题都是如此。只有深入理解问题,深度思考问题,才能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否则,再多的努力也可能只是徒劳。
01 懒蚂蚁的智慧
日本北海道大学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研究小组追踪了30只蚂蚁的行为,发现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快,但有少数蚂蚁似乎无所事事。于是,研究人员将这些“懒蚂蚁”做了标记。
但当蚂蚁的食物来源被切断后,勤快的蚂蚁们立即乱成一团,而“懒蚂蚁”们却似乎不慌不忙,最终带领蚁群向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这些“懒蚂蚁”并不是真的懒,而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侦察上。它们看似无所事事,但脑子却从未停止过观察和思考。这就是著名的“懒蚂蚁效应”。
你看,连小小的蚂蚁,都懂得通过观察与思考应对危机,可见深度思考不仅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更是一种蕴含远见的智慧。
那些看似 懒惰”的“懒蚂蚁”,实则凭借着深刻的思考和敏锐的洞察,用智慧为蚁群探寻未来的方向
,指引生存的路径。
02 战略思考的胜利
在斯坦福大学的创业课程中,有一项任务,是让学生团队用5美元的初始资金,在一周内赚取尽可能多的钱。
多数学生团队直接使用5美元进行传统商业活动,比如,购买彩票或摆摊卖果汁,结果收益有限。
而第四组学生却与众不同。他们经过深度思考后,意识到课堂展示时间的价值。于是,他们将课堂时间以65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家企业用于招聘宣讲,最终未花一分钱就完成了任务。
第四组学生通过系统思维、深度思考,重新定义了资源。
他们发现,真正的资源并非5美元现金,而是团队的时间、智力资源以及斯坦福大学的平台价值。
战略层面的深度思考,比战术勤奋更具决定性。用战术努力掩盖战略懒惰,往往是失败的主因。
深度思考能够通过重新定义资源、识别系统关联性,将有限条件转化为高价值机会。
03 思维层级的差距
我们熟悉的《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两位爸爸的教育方式和思维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清崎的生父是一名大学教授,兢兢业业从事教育工作,专注于完成授课、写论文等本职工作。他强调“好好学习→找好工作→稳定生活”的传统教育路径,不断向清崎“灌输”制作简历、关注加薪、退休金等知识。
而清崎好友迈克的父亲是一位商人,他主张让钱为自己工作。他通过投资房地产、股票等资产积累财富,并鼓励清崎学习会计、投资、法律等财商综合技能。
最终,穷爸爸在经济危机中因能力单一被裁员,晚年陷入债务困境;富爸爸则留下了数亿美元资产用于慈善,其子迈克继承事业并持续创造财富。
正如清崎所言:“穷人为钱工作,富人让钱工作。”这句话的本质是对金钱规律的深度洞察。
书中总结道:“没有思考的努力,只会延续贫困;财商的差距,本质是思维层级的差距。”穷爸爸的“低效勤奋”正是源于缺乏对行业风险与能力迭代的深度思考。
04 开启思维蜕变之旅
在生活里,我们都渴望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而深度思考就是隐藏的通关秘籍。
当难题出现时,千万别着急找答案,而是要锁定问题关键。不妨多问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比如,工作业绩下滑,不要只盯着数字,而是思考业绩下滑是什么业务导致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怎样才能改善,这样就能精准抓住问题核心。
要学会开启多维视角。遇到工作难题,把问题放在整体环境中思考,考虑事物间的相互关联,从自身、同事、领导,甚至客户的角度分析,打破思维局限,找到更多解决方案。同时,要定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敢于挑战固有观念。
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要运用逻辑推理,深挖问题本质。比如,家里孩子不爱学习,不能只看到他贪玩,要深入分析是学习方法不对还是缺乏学习兴趣。
当然,还要通过书籍、网络、行业报告等各种渠道,尽可能多地收集资料,搭建信息宝库;坚持学习新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持续充实自我,不断打牢深度思考的基石。
写在最后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勤奋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深度思考,勤奋可能只是徒劳。
深度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培养深度思考的习惯吧,让努力不再白费!
后一篇:读书与“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