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柳栖士
柳栖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879,995
  • 关注人气:30,3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人都是“城市软实力”

(2022-10-30 18:13:45)
标签:

城市软实力

城市建设

关键小事显情怀

系列时评

杂谈

分类: 杂言我陈
人人都是“城市软实力”

文丨政邦智库研究员 刘文质


原标题:
政能亮丨关键小事显情怀人人都是“城市软实力”

    “西京闹于市,东洛闲如社。”古往今来,城市既是人们赖以生活的空间,也是历史文化和创新发展的载体。一座城市的底蕴和气脉,决定当地人的文化精神以及行动力。这十年,中国城市更新的轨迹,清晰可见。在城市软实力方面,更呈现百舸争流的良性竞争局面:北京海纳百川、上海开明睿智、西安古今融通、南京清秀婉约……中国城市的软实力,呈现四个显著的内在特点和丰厚的逻辑意蕴。

人人都是“城市软实力”

一是内生动力强劲绵长。城市的软实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模仿其他城市得来的,更不是砸钱买排名换来的。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前提是要有基础性的内生动力(包括历史传统、文化气脉等),且不断地展现其对外界吸引、同化、说服和导向的能动力。提起北京,人们就会联想到京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京剧不断被形塑,成为中外驰名的中国国粹。北京和京剧,彼此成全,彼此照拂。京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传承的载体,也是弘扬的手段。

二是变动不居生生不已。城市,不仅仅与生存有关,还关乎价值、关乎意义。十一前夕,原创话剧《小西湖》在江苏大剧院首演。小西湖街区这颗老城南的“明珠”,在城市更新中拭去往日灰尘,绽放出新的活力。这十年,南京在蝶变: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落户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后,“双区叠加”“双区联动”,让这里成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南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件事一次办”等创新举措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点赞”。

三是创新文化此起彼伏。当前,“创新”已成为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版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的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上榜。“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这样的话语,进一步明确方向,引领城市更加精业笃行、务实创新,增进软实力的能级。于国内一些城市而言,提升科技创新力和生产力,还需“深挖一锹”,厚植肥沃的创新土壤。

四是近悦远来人人参与。“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要搭建更多干事创业的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认同感、归属感、向心力。回溯历史,很多人依稀记得这样的细节:唐朝时期的长安城是全球著名大都市,外国居民就有20多万人。近悦远来,理应有更深刻的内涵、更宏大的叙事、更卓越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人西塞罗有言:“童年的稚弱、青年的激情、中年的稳健、老年的睿智——都有某种自然优势,人们应当适合适宜地享用这种优势。”《上海市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在“十四五”时期,上海将进一步丰富供给,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让老年人有更多“主动选择权”。在个人梦想与城市梦想的交织中,老年人不被快速发展的城市列车“甩下车”,本身就是城市软实力的绝佳体现。

展望未来,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大抵包括环境吸引力、文化影响力、社会服务力、科技创新力、国际影响力等诸方面。接下来,各个城市要提升软实力,可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绿色化、数字化、国际化。

绿色化。面对污染历史欠账多、治理见效慢、保护修复任务重的整体局面,各个城市要想持续提升软实力,理应继续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子。

数字化。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从政策端发力,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推动补齐短板、打通堵点、消除痛点。

国际化。城市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持续扩大的“国际朋友圈”。天津市与神户市1973年建立友城关系。这是中日两国之间建立的第一对友好城市,也是中国同外国之间的第一对友好城市。近年来,天津以“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城市为重点,持续完善友城布局,目前已建立覆盖50个国家的93对国际友城。天津的“朋友圈”发端于神户,遍布五大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软实力。

“城市软实力”内涵几何?济南市2022年印发的《关于“提升城市软实力创建文明典范城”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对此概括为将着力提升的“十个力”:核心价值引领力、城市文化驱动力、公益志愿感召力、城市品牌影响力、城市创意创新创造力、公共服务保障力、开放沟通拓展力、宜居宜业宜游吸引力、社会治理协同力、城市形象传播力。

归根结底,“人人都是软实力、人人展示软实力、人人享受软实力”,让人与人之间美美与共、人与城相互成就,才是城市软实力不断进阶的密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