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如何对待世界排名?专家:盲目追求排名该“降温”了

标签:
大学排名理性对待专家提醒该降温大学建设 |
分类: 教育我谈 |
大学如何对待世界排名?专家:盲目追求排名该“降温”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人民大学将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此前,南京大学提出,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兰州大学也表示,未参加过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消息一出,随即在网上引发热议,#多所名校退出世界大学排名#话题登上热搜,阅读量达3.9亿。大学应该如何对待世界排名?有专家认为,大学可以将排名作为一种参考,但不能被其“绑架”,要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回归“育人”本位。
同一大学在各大排行榜中存在较大差异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原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王立生认为,高校退出国际大学排名,这一举动本身是有意义的,可以推动更多国内高校冷静看待国际排名,给盲目追求国际排名的过热现象“降温”。
当前,在我国大学建设中有较大影响的评估包括: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科评估、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其中,全球范围内较有影响力的四大世界大学排行榜分别为上述的THE排名、QS排名、U.S.News排名、软科排名。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认为,这些排行榜有一定的科学性,能受到较高关注,说明还是有其参考价值。对考生家长、用人单位来说,看排名也是了解一所大学办学实力最直接的方式,完全无视排名并不可取,也不现实。
在不同排行榜中,同一所高校的表现如何?南方
记者以2022THE世界大学排名前3的广东高校进行对比。其中,2022THE世界大学排名分别为南方科技大学(第162位)、中山大学(第251—300位)、深圳大学(第351—400位);2022QS世界大学排名则依次为中大(第260位)、南科大(第275位)、深大(第601—650位);2022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为中大(第159位)、深大(第327位)、南科大(第350位);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则为中大(第89位)、深大(第201—300位)、南科大(第301—400位)。
不难发现,上述3所高校在四大排行榜上的排名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排行榜存在的局限性。”卢晓中说,不同排行榜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学校声誉等评价指标方面,权重各有侧重,这也导致同一所大学在不同排行榜中的名次存在差异,甚至相差还较大。“总体来说,评价体系较为看重科研论文,对理工类高校较有优势,但对人文社科类高校并不友好。”
过度重视排名,大学容易被牵着走
大学应该如何看待世界排名?有专家分析,排行榜对推动大学发展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部分大学过于看重排名,导致学校急功近利,存在盲目扩大办学规模、重视发论文、忽视教学等现象。此外,此类排名往往涉及商业操作,一些大学跟国外的排名机构相互勾连,搞“钱名交易”,排名的客观公正性也遭受质疑。
王立生认为,过度重视排名,导致大学围绕排名指标对学校建设进行规划投入,容易被牵着走。如果直接照搬排名指标并逐级分解分派到院系、教师头上,将其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既不利于学校自身发展,也违背了立德树人的要求。
此外,很多国际排名由商业机构评出。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商业机构不免会揣摩学校需求,投其所好,很难说真正从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更多的还是考虑如何让更多人接受榜单。“高校数据被国外商业机构掌握,也可能存在信息安全隐患。”王立生补充道。
“排行榜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不让机构排名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大学自己不能被排名‘绑架’。”卢晓中认为,大学不能围绕排行榜办学,但可以研究排行榜的评价指标,看看哪个排行榜比较符合现代大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及自身的办学定位,将其作为一种参考,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这才是正确看待和使用排名的方式。
淡化国际排名,回归“育人”本位
如何科学评估一所大学?有专家表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淡化国际排名,不能被这些“洋指标”牵着走,要让高校评价回归到专业、理性的评价。
王立生观察发现,目前国内高水平大学对这类排名的认识较为清醒,但部分急于发展的地方高校,想通过排名为自己赢得更多资源,容易被大学排名“绑架”,这种现象要引起重视。排名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但不能作为办学目标。对国内大学来说,还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重新审视办学定位,把人才培养好,这才是应该集中力量去考虑的问题。
“看淡排名,不意味着不要评价。”王立生说,政府部门提出教育评价“破五唯”,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也是倡导要科学评价。他建议,可以将政府评价、社会评价以及学校内部评价三者结合起来,形成立体评价体系。就第三方评价而言,大学排名已然形成了市场,相关部门就应该对商业性评价机构进行管理,对人员资质、数据采集、结果发布等作出要求,防止排名过度商业化,规范教育评价市场。
“近年来,教育部的学科评估及广东实施的‘冲补强’计划,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落脚点,就是放在‘育人’上。”卢晓中说,“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也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记者】汪祥波
【作者】 汪祥波
广东教育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