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撰写教育叙事

标签:
教育叙事原则方法内容教育 |
分类: 教育我谈 |
怎样撰写教育叙事
【优秀教育叙事示例】
作文到底写给谁看?
乔国华
在最近的“三元写作”实验班的作文批改中,发现一个显著问题是:学生大部分缺乏写作受体意识,即学生在写作之前,往往并不明白作文到底是写给谁看的。
写作受体,属于写作的四大要素之一(其他三大分别是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即写作的接受对象,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读者意识。动笔之前,一名写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写给谁看?
然而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相当浅薄,在我与学生的实际交流中,有些学生甚至会回答出“作文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这样很是荒唐的答案。较为聪明的学生往往也只会泛泛的回答作文是写给读者的,但是当问到读者是谁的时候,同样是语焉不详,回答不上来。
为什么会回答不上来?是因为写作受体概念中提到的读者意识,与我们日常认为的读者并不是一回事,因此,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犯糊涂也是情有可原。
我们日常的读者概念,是文章写出之后才产生的,实际上是文章的欣赏者。而写作受体中的“读者意识”,是写作主体,即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为了方便其写作,而虚构出来的读者。
日常读者与写作受体,有时候合一,有时候不合一,而在高考这个具体的写作环境中,日常读者和写作受体,往往是不合一的。高考作文多为议论文,议论文由于是说理性质的文章,所以在写作过程中跟需要有明确的写作受体意识,即议论文的理到底是说给谁听?然而高考作文的欣赏者,即日常读者,却是阅卷老师,日常读者与写作受体的不合一,这就是上文荒唐答案的原因。
而议论文与记叙文不同,又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对话性”的文体特征,又要求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写作受体意识。与议论文相比,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常写的记叙文,明显具有封闭性的特征,即整个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并不需要“读者”参与,是写作者的“自说自话”,写作者只需要以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把故事讲完整丰富精彩即可,并不需要特别明确的写作受体意识。
议论文则不同,议论文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说理对象,而且在写作过程中,又往往与说理对象呈对话关系,因此文章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不是“自说自话”,而是“与人对话”,呈现一定的开放性。
而我们的学生在习惯于多年的记叙文写作之后,在接触到议论文这样的“新文体”时,依然不能摆脱“自说自话”的写作习惯,不具备写作受体意识,因此,在写作中往往是自己对自己说理,而不是自己对别人说理。
说服自己容易,说服别人困难。说服自己,只需要出自己的角度出发,自说自话,因此读起来一切都是“顺理成章”。而说服别人,则要从别人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站在受体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在理解他人处境的基础上说理,说理的前提是与他人先产生共情,这就比较困难。
而高考作文,为了提高测量的精准度与写作难度,往往会在题目的情境、身份、任务设置上,要求学生具有明确的写作意识,如2020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在题目中就明确要求要为“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又如2020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在题目中设置了一个“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要求学生以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参会,实际上也暗含了一个写作受体,即与中国青年代表一道与会的“世界青年代表”。
在这些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首先应该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思考高一新生和外国青年对议论主题产生的实际困惑,在写作过程中,也多举“他们”的生活情境中的实际例子,在“他们”的认知水平下进行说理,这样才能与“他们”产生共情与对话,真实地解决他人问题,让议论文写的言之有物、掷地有声。
而如果学生不具备这样的写作受体意识,囿于“我执”之中,固执己见,自说自话,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看似情真意切、顺理成章,却只能做到说服自己、感动自己,却不能与读者、欣赏者、评价者产生同理与共情。
究竟是感动他人还是感动自身,说服别人还是说服自己,很大部分取决于“作文写给谁看”。
想要进一步学习写作的四大基本要素,讨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具有写作受体意识的老师,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移步“三元写作”教研群,一起共研·共建·共享语文教研教学。
【乔国华,比较文学出身,王涛老师教研助理。知识多源,爱好广泛,在中学与西学间求打通,在语言与文化间共思考。凡所考论,颇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三尺讲台传道义,一生俯首拜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