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2届高三高中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

标签:
海南省2022届高中学业水平诊断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
分类: 好卷我存 |
海南省2022届高三高中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些年所讲述的中国故事中,普遍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在讲故事的艺术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味求新,普遍学西方,但如何对待中国自身的叙事资源,如何在故事中建构起中国风格、中国语体的文化自觉还不明显,二是中国小说迷恋凡俗人生、小事已经多年了,这种写作潮流,最初起源于对一种宏大叙事的反抗,然而,反抗的同时,伴随而生的也是一种精神的溃败——小说被日益简化为欲望的旗帜,缩小为一己之私,它的直接代价是把人格的光辉抹平,人生开始匍匐在地面上,并逐渐失去了站立起来的精神脊梁。
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中国故事的精神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公正地对待历史和生活。只看到生活的阴暗面,只挖掘人的欲望和隐私,而不能以公正的眼光对待人、对待历史,并试图在理解中出示自己的同情心,这样的写作很难在精神上说服读者。因为没有整体的历史感,不能以宽广的眼界看世界,作家的精神就很容易陷于偏狭、执拗,难有温润之意。这令我想起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的开头所说的,他劝告我们要对本国的历史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将我们自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钱穆所提倡的对历史要持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既是他的自况之语,也是他研究历史的一片苦心。文学写作何尝不是如此?作家对生活既要描绘、批判,也要怀有温情和故意,这样才能获得公正地理解人和世界的立场。可是,“偏激的虚无主义”在作家那里一直大有市场,所以,很多作家把现代生活普遍简化为欲望的场景,或者在写作中单一地描写精神的屈服感,无法写出一种让人性得以站立起来的姿势,写作的路子越走越窄,灵魂的面貌也越来越阴沉,慢慢地,文学就失去了影响人心的正面力量。
精神视野的残缺,很容易使作家沉陷于一己之私,而无法在作品中展示更广阔的人生、更高远的想象。而好的小说,不仅要写人世,还要写人世里有天道,有高远的心灵,有渴望实现的希望和梦想。有了这些,人世才堪称可珍重的人世。中国不少当代小说惯于写黑暗的心,写欲望的景观,写速朽的物质快乐,唯独写不出那种值得珍重的人世——为何写不出“可珍重的人世"?因为在作家们的视野里,早已没有多少值得珍重的事物了。他们可以把恶写得尖锐,把黑暗写得惊心动跳,把欲望写得炽热而狂放,但我们何曾见到几个作家能写出一颗善的、温暖的,充满力量的心灵?那些读起来令人心惊肉跳的欲望故事中,有几个写到了灵魂深处不可和解的冲突?为现代人的灵魂破败所震动,被寻找灵魂的出路问题折磨的作家,那就更少了。
很多小说都成了无关痛痒的窃窃私语,或者成了一种供人娱乐的肤浅读物,它不仅不探究存在的可能性,甚至拒绝说出任何一种有痛感的经验。作家们只要一开始讲故事,马上就被欲望叙事扼制,根本无法挣脱出来去关心欲望背后的心灵跋涉,或者探索人类灵魂中那些困境。
欲望叙事的特征是,一切的问题最后都可以获得解决的方案,也就是获得俗世意义上的和解;唯独灵魂叙事,它是没有答案的,或者说它在俗世层面是没有答案的——文学就是探究那些过去未能解答、今日不能解答、以后或许也永远不能解答的疑难,因为这些是灵魂的荒原,是每一个人的生存都无法回避的根本提问。只有勇敢面对这样的根本提问,人才有可能成为内在的人,文学才能称之为寻找灵魂的文学,木心说:“五四以来,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不成熟,原因是作者的‘人’没有成熟。”确实,作家如果没有完成精神成人,文学所刻画出来的灵魂就肯定是单薄的。
当下时代,写作门槛已越来越低,各种方式流行的中国故事实在太多了,有些是满足于读者一种阅读的趣味,有些是消费性写作潮流的产物,但最值得倡扬的,还是完成了一种精神的那些中国故事。毕竟,一味地展示欲望细节、书写身体经验、玩味一种窃窃私语的人生,早已不再是写作勇气的象征;相反,那些能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的写作,才是有灵魂的、值得敬重的写作。我相信后者才是中国文学精神流转的大势。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看到这一精神大势的变化,也唯有如此,在中国故事中所创适的中国形象,才是健全的、成熟的、真正有中国气派的。
(摘编自谢有顾《如何完成中国故事的精神》)
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5.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央金归来
阿来
阿巴说:云丹来了。
云丹牵着的马背上坐着一个姑娘!
姑娘穿着粉红色的冲锋衣,围着白色丝质头巾,也从马背上仰起脸来向他微笑。
姑娘脸上的表情像夏日的天空一样迅速变幻,微笑过后,很快就乌云密布。这个美丽的姑娘好像还叫了他一声阿巴叔叔,然后就哭了起来。她没有哭出声来,只是两眼中的泪水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掉了下来。姑娘的脸上的表情,像是夏日暴雨将临的天空,乌云翻卷,表现出惊喜悲伤交织的好多种深浅浓淡。
你是……你是?
那声音像银铃振响:我是央金!姑娘坐在马背上,向阿巴扬了扬只剩半截的腿。
阿巴知道她是谁了。爱跳舞的,自己截掉了断腿的央金姑娘!
阿巴扑上去,脸挨着她的断腿:好姑娘,你回来了!
阿巴说话时,已经带着了哭声。他以为不会再有泪水,但此时眼眶已经被泪水充满。
姑娘弯下腰,笑着对他说:阿巴叔叔,我自己下不了马。
云丹从马的另一边把她的好腿抬起来,央金姑娘揽住阿巴的脖子,让阿巴把她从马背上抱下来。阿巴扶着姑娘在草地上坐好。阿巴注意到姑娘一直不往村庄那边看,她依然灿烂地笑着。等阿巴把一碗热茶端到她面前,她依然没往村子那边看上一眼,她还特意调整了一下坐姿,让自己背对着那座已成废墟的村庄。她依然在笑,她喝了一口茶,便抬起头来问阿巴:我漂亮吧?
她当然非常漂亮,眉眼间还带着她妈妈的神情,却比她妈妈更加生动,更加神采飞扬。涌到阿巴嘴边的话是:漂亮,漂亮,比你妈妈还漂亮!但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地震后,这成了云中村人的本能,不是特殊的场合,尽量不提起那些逝去的亲人。阿巴经受不住这么青春艳丽的照耀,把脸转向了别处,转向了村子那个方向。
又有两匹马从山下上来了。云丹从这两匹马的马背上取下的是姑娘的东西:拐杖、假肢、轮椅,和几只色彩艳丽的大包。
央金姑娘摘了一枝蓝色的翠雀花,样子像一只只正要奋力起飞的小鸟的翠雀花在手里摇晃着,开始歌唱。她的歌声一会儿兴奋、欢畅,很快又变得孤独凄凉。
阿巴认出这个姑娘的第一反应是,她肯定会扑在地上大哭一场,他还准备好一套劝解的言辞,而她如此兴奋,如此喜气洋洋反倒让他无所适从了。他只好说:好姑娘,喝点茶,这么长的山路,嗓子里的小人儿一定渴坏了。阿巴说了一句云中村人才懂得的话。云中村人说饿,说渴时,会说,我嗓子里那个小人儿都想从我嘴里伸出手来要吃要喝了。这是云中村人都懂的一个切口,但央金姑娘没有反应。
她像是陷入了沉思一样。至少她脸上的表情是安静下来要想想什么问题的样子,陷入某种思绪的样子。
阿巴起身穿过野草齐腰的荒芜田野,从自己的小菜园里摘来了新鲜的西红柿。阿巴往村里去,又手捧着两个鲜红的西红柿回来,也没能牵动姑娘的目光往村子里看上一眼。只是在一小口一小口咬着西红柿的时候,她的双肩开始颤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就那样低着头,带着哭声说:谢谢叔叔,我又尝到家乡的味。
姑娘拿出了手机,把手机上的时间设计为倒计时的状态。上面的数字不断变化,松树上有细微的风声。樱桃树摇晃的枝头上有一只鸟蹲着,声声啼叫,姑娘仰起脸看天,她说:那些云多么漂亮。
那些云真是漂亮。底部平坦,上部像一座座山,舒卷无定的边缘被太阳照得闪闪发光。
阿巴和云丹突然明白,姑娘设定的时间是那个时间。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那个时刻。于是,气氛立即变得庄严。还有三分钟的时候,姑娘手扶拐杖站起身来,第一次面朝云中村的废墟,迎面吹来的风使她·后背上的衣服鼓胀起来。静默。静默。时间一秒一秒走动。当那个时间点来到的时候,她扔掉了拐杖,用一只腿支撑着身体,开始舞蹈。那不是阿巴熟悉的云中村的土风舞,土风舞的每一个动作都代代相传。姑娘身体的扭动不是因为欢快,不是因为虔诚,而是愤怒、惊恐,是绝望的挣扎,身体向左,够不到什么。向右,向前,也够不到什么。手向上,上面一片虚空,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攀缘,单腿起跳,再起跳,还是够不到什么。于是,身体震颤;于是,身体弯曲,以至紧紧蜷缩。双手紧抱自己,向着里面!里面是什么?温暖?里面有什么?明亮?那舞蹈也不过两分钟时间,只比当年惊天动地的毁灭长了不到一分钟时间,姑娘已经泪流满面,热汗和着泪水涔涔而下。
姑娘颓然倒在了地上。
喊她不应。摇晃她也不应声。姑娘双眼紧闭,牙关紧咬。这让阿巴记起了她被埋在废墟下时,也就是这个样子。那时,她的面孔糊满了泥浆,现在,这张脸苍白如纸。阿巴拿来调查队留下的水袋,对着她的脸喷了一口清冽的溪水。
姑娘睁开了眼睛。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用舌头把唇边的水卷进嘴里,说:好甜啊!
阿巴流泪了:央金姑娘,你就是云中村的溪水啊!
(节选自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而作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有删改)
6.
A.
B.
C.
D.
7.
A.
B.
C.
D.
8.
9.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冬十月戊申,魏主亲告太庙,使高阳王元雍、于烈奉迁神主于洛阳。辛亥,发平城。十一月,魏主至洛阳。欲澄清流品,以尚书崔亮兼吏部郎。十二月,魏主欲变易旧风,壬寅,诏禁士民胡服,国人多不悦。通直散骑常侍刘芳,与给事黄门侍郎太原郭祚皆以文学为帝所亲礼,多引与讲论及密议政事。大臣、贵戚皆以为疏己,怏怏有不平之色。帝使给事黄门侍郎陆凯私谕之曰:“至尊伹欲广知古事,询访前世法式平,终不亲彼而相疏也,”众意乃稍解。戊申,诏代民迁洛者复租赋三年。二年夏五月,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谓曰:“卿等欲朕远追商、周,为欲不及汉、晋邪?”咸阳王元禧对曰:“群臣愿陛下度越前王耳。”帝曰:“然则当变风易俗,当因循守故邪?”对曰:“愿圣政日新。”帝曰:“为止于一身,为欲传之于孙邪?”对曰:“愿传之百世。”帝曰:“然则必当改作,卿等不得违也。”对曰:“上令下从,其谁敢违!”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王、公、卿、士以为然不?”对曰:“实如圣旨。”帝曰:“朕尝与李冲论此,冲日‘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冲之此言,共罪当死。”因顾冲曰:“师负社稷,当令御史牵下。”冲免冠顿首谢。又责留守之官曰:“昨望见妇女犹服夹领小袖,卿等何为不遵前诏?”皆谢罪。帝曰:“朕言非是,卿等当庭争,如何入则顺旨,退则不从乎?”六月己亥,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
【注】魏主指的是北魏(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的第七位皇帝孝文帝。
10.
A.
B.
C.
D.
11.
A.
B.
C.
D.
12.
A.
B.
C.
D.
13.
(1)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2)朕言非是,卿等当庭争,如何入则顺旨,退则不从乎?
14.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一)
杨万里
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
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
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
【注】盱眙:紧邻淮河,是南宋与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东南第一山:盱眙境内的南山,被书法家米芾称为“第一山”,因此得名。王事:指受朝命接待全国使臣,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十二月,杨万里奉派为金国贺正旦接伴使,此诗即作于北行途中。
15.
A.
B.
C.
D.
16.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1)在《劝学》中,荀子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用“蚓”和“蟹”作对比,蟹虽有“六跪而二鳌”,却“_______________”,原因就在于“_______________”。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3)诗人常将若干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勒出一幅秋江月夜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7月20日,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表决通过,同意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再加入“更团结”。“更团结”,简短_______________的三个宇,因为和“更快、更高、更强”连在一起构成了新组合,就有了不寻常的意味。这三个字为奥林匹克格言注入新的内涵,增强了其生命力和凝聚力,激励和鼓舞着全世界更好地面对后疫情时代。
从1913年“更快、更高、更强”被正式写入《奥林匹克宪章》,到今天已逾百年。在百年历史与人类汗水的_______________与熔铸中,这句格言早已_______________,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鼓舞着一代又一代运动健儿顽强拼搏、不断突破。而在体育之外的各个领域,它同样深入人心,成为激励人们翻越“山丘”、追求卓越事业与人生的精神旗帜。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如果说“更快、更高、更强”彰显的是一种敢于挑战、不断超越、勇攀新高的竞技精神,那么“更团结”则体现的是一种风雨同舟、心手相连、_______________的人文精神。
奥运会是象征友谊与和平的体育盛会,“更团结”也体现了其创办初衷。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1892年提出恢复奥运会建议时,希望以体育盛会的形式打破种族、民族和国家的界线,让团结、和平、友谊、进步成为世昦的主流。如今,新格言加深并契合了这一理念,奥林匹克格言适应了我们的时代,也鼓舞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价值观丰富发展。
18.
A.
B.
C.
D.
19.
A.
C.
20.
A.
B.
C.
D.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科技创新慢不得,_______________。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一项数据往往需要反复试验才能获得,一个公式可能需要数年时间缜密推演才能得到科学论证,而一项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甚至可能需要科学家付出一辈子的心血。_______________,绝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长时间的投入、长年累月的付出耕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给科技工作者一个良好环境,使他们能潜心攻关,才有可能收获“一鸣惊人”的创新成果。
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为不必要的表格、检查、评审而奔波的时间多了,_______________;为无谓的迎来送往、繁文缛节而分神了,进行科技攻关的精力自然也就被分散了:古人云,“守少则回,力专则强”。科技创新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但探索科学真理的路途往往异常艰辛,从无捷径可走,需要下“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需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心无旁骛。科学研究里,确实有“灵光一现”,但往往是长时间专注思考之后的豁然开朗;创新探索中,也确实有“妙手偶得”,但那通常是历经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探索后的厚积薄发。没有专注,哪来突破?缺少坚守,何以创新?保障时间正是要保障科技工作者的专注力。
21.
22.
四、写作(60分)
23.
纪录片《人民的小康》中有一段话:今天的中国人,实实在在地过上了好日子。好日子,是充盈的米袋子、菜篮子。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中国的产量全都是世界第一。好日子,是营养健康、价格不贵。物价涨幅连续四年保持在3%以下,充足的供应是百姓安心的前提。好日子,是有滋有味,自在舒心。但好日子,也是金贵的,尤其是在并不太平的当今世界,享有一份安全感更是一种“奢侈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
C
3.D
4.
5.
6.D
7.B
8.
9.
10.
B
11.
D
12.
A
13.
(2)我说的对不对,你们应当面指出,但怎么能当面唯命是从,退下后就不肯遵行呢?
14.(1)改革服饰,禁止穿鲜卑服饰,该穿汉族服饰;(2)改革语言习惯,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语。
参考译文:
建武元年(494年)十月戊申,孝文帝亲自告祭太庙,派高阳王拓跋雍和于烈负责将祖宗牌位护送到洛阳。辛亥,自平城出发迁都洛阳。十一月,孝文帝到洛阳,想要效法南朝的门阀品第,用尚书崔亮兼吏部郎。十二月,孝文帝想改变鲜卑族的旧风俗,壬寅,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国人大多不愿意。通直散骑常侍刘芳同给事黄门侍郎太原郭祚,均以工于文学受到孝文帝的亲接礼遇,经常招他们二人一起讲论义理,以及密议政事。大臣贵戚们都认为孝文帝疏远了自己,心中怏怏不乐,不平之色溢于颜表。孝文帝让给事黄门侍郎陆凯私下里对这些人说:“皇上只是想通过这二人多知道些古代的事情,了解前代的法式罢了,并非是亲近他们而疏远你们。”由此,这些人的情绪才渐渐宽解了些。戊申(初八),孝文帝诏令由平城迁到洛阳的百姓免除三年赋税。建武二年(495年)五月,孝文帝想改变鲜卑人的风俗习惯,于是引见群臣,问道:“各位想要朕远比商、周之善政,还是想要朕连汉、晋都不如?”咸阳王拓跋禧奏对道:"群臣愿陛下超越前王。”孝文帝说:“那么我们应当移风易俗呢,还是因循守旧呢?”群臣答道:“愿陛下的施政不断日新月异。”孝文帝问:“朝廷基业是要止于一身呢,还是想要传之子孙呢?”群臣答道:“愿传之百世。”孝文帝说:“那么一定要加以变革,各位不可以不遵行朝廷颁布的法度。”群臣答道:“朝廷颁布政令,臣下服从遵行,没有人敢抗命的。”孝文帝说:“古语说名不正,言不顺,礼乐制度也建立不了。如今我想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话。三十岁以上的,已经习惯了,可以不必立刻改变。三十以下、现在朝廷为官的,不许再说鲜卑语;有人还故意说鲜卑语的,就降职免官。各位请深以为戒。王公卿士们以为如何?”群臣答道:“陛下说的有理。”孝文帝说:“朕曾与李冲讨论过此事,李冲说:四方都有土语,谁知道哪种才是正确的呢?陛下用哪种语言,哪种就是正音。李冲此言,应该处死。”回顾李冲说:“你辜负了社稷,应当令御史牵下治罪。”李冲脱帽,磕头谢罪。孝文帝又责备留守官说:“昨天我看见有的妇人仍然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装,你们为什么不遵行我之前的诏书?”官员们一起谢罪。孝文帝说:“我说的对不对,你们应当面指出,但怎么能当面唯命是从,转了身就不肯遵行呢?”六月己亥下诏:“朝廷之上不许说鲜卑语,违者免官!”
15.C
16.
17.
18.C
19.D
20. D
21.
但也急不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现投入科研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22.
23.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关键句:“但好日子,也是金贵的,尤其是在并不太平的当今世界,享有一份安全感更是一种‘奢侈品’”。此句承接前文中对“好日子”的内涵分析,进一步将“好日子”的定义从物质层面提升到了精神层面,即是说,好日子不仅是“充盈的米袋子、菜篮子”“营养健康、价格不贵”“有滋有味,自在舒心”,更是一种由国家强大、国力鼎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带来的安全感。材料中特别指出,这份安全感,在“并不太平”的世界局势下,更显得如“奢侈品”一般难能可贵。安全感的背后,是日渐强盛的国家科技、军事实力,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有序推进,是几代人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牺牲与奉献,是公序良俗、社会文明的深入人心。
材料中除末句外,都是人民大众对“好日子”的理解:物质充裕、衣食丰溢、物价稳定、平安自由,但好日子却不仅仅体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根据材料末句的含义,如果失去了固若金汤的国家屏障和法律保护,如果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稳定团结的社会基础作后盾,即使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朝不保夕、人人自危的局面依然会出现。这种安全感是由国家实力的强大和法治建设的发展带来的: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充分的人身安全,感觉个人生活在国家和政府的保护中,生涯可预期,未来可规划。这种“安全感”,是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生存而带来的安心、放心,不能将之等同于个人情感生活中狭义的“安全感”。因此,写作的重心要集中在“安全感”上,紧扣主题进行写作,可以写安全感的重要性,也可以写安全感的来源,还可以谈如何维系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全感。立意的切口要小,但挖掘要深。
立意:
1.提升公众意识,共建平安中国
2.维护公共安全,提升公民安全感。
3.安全感源于世界对中国充满敬畏。
4.中国强则国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