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柳栖士
柳栖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12,891
  • 关注人气:30,3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州市2020届高三一模作文审题指导与标杆例文

(2020-04-30 08:39:45)
标签:

广州一模

2020届

作文指导

标杆作文

冲刺高考

分类: 教学我思
广州市2020届高三一模作文审题指导与标杆例文



【原题再现】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广州市2020届高三一模作文审题指导与标杆例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师生延期返校。高三(1)班语文老师在线上课堂展示了 223日新华网刊发的这两张图片,讨论区一下子热闹起来。

生甲:小患者让我很感动。

生乙:护士和院长的举动能带给我们启发。

生丙:相隔百年的两幅图值得人们深思。

……

老师:这两张图片,给了我们许多收获。虽然我们无法返校上课,但我国抗击疫情的很多场景都是在给我们上课。

  学校微信公众号发起了“独特一课,别样收获”主题征文活动。请以该班同学身份,在这堂课后写一篇文章,向公众号投稿,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贴合背景,切合身份;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题目解析】

  广州市2020届高三年级阶段训练题语文学科作文试题继续采用近年全国高考一直使用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作文材料为“图文结合”式,包含一组两幅图片和一次“线上课堂”的情境再现,考生须在阅读材料后,按所给的任务要求进行写作


一、关于题意理解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对于材料的理解

材料由图片材料文字材料两部分组成:图片材料部分包括一组两幅图片及图片中的点题文字和图片下的解说文字,文字材料部分呈现的是师生在线上课堂对两幅图展开讨论的情境


  图片材料中的一组两幅图,来源于新华社发布的、新华网在2020223日刊登的题为“相隔百余年的两张照片,定格相似瞬间”配文新闻照片照片配文为“相隔百余年的两张照片,定格了相似的瞬间222日,浙江绍兴,一位3岁小患者向护士鞠躬致敬。孩子有发热症状,排除新冠肺炎,治愈后出院。/巧合的是,一百多年前,时任杭州广济医院院长的梅藤根,在小患者鞠躬时顺势回礼/两个鞠躬,看似穿越时空的巧合,背后流淌的,是医患之间互信互敬、携手并肩的真情。/人类从未停止与疾病的缠斗,白衣战士勇敢扛起守护的使命。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在抗击疫情的当下,你我更加明白,誓言的分量,真情的可贵”材料图片中的点题文字为新闻原图所有,而图片下的解说文字则整合自新闻图片的配文

  图片材料部分的一组两幅图和相关文字解说,向考生清楚地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两个画面呈现的都是(小)患者和医护之间的友好致意,两幅照片的时间跨度是“一百年前”到“2020年”

  文字材料部分再现了线上课堂学习的真实情境,由6个小段落构成,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第1段,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师生延期返校。高三(1)班语文老师在线上课堂展示了 223日新华网刊发的这两张图片,讨论区一下子热闹起来。主要交代了师生在线上课堂讨论这两幅图的背景、原因,建立起文字材料部分与图片材料部分之间关联;同时,在“讨论区”的热烈讨论生动地反映了“线上课堂”的独特之处,如此情境与考生的现实处境极为相似,易于激起考生的共鸣,融入到写作情境之中。

  第二层,是第24段,生甲:小患者让我很感动。生乙:护士和院长的举动能带给我们启发。生丙:相隔百年的两幅图值得人们深思。……由甲、乙、丙三位学生的发言和独立成段的省略号构成,重点呈现学生在线上课堂三种不同的收获,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更广更深的思考。甲生侧重评论“小患者”的举动,认为其让人感动;乙生侧重评论“护士和院长的举动”,认为其“带给我们启发”;丙生侧重于从时间跨度去思考,认为“两幅图”相隔百年,但蕴藏的深意值得我们深思。省略号一方面表明课堂讨论热烈,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一方面提醒考生还可以结合自己对这两幅图的思考展开写作;着意拓宽了写作空间,有助于考生展开联想和思考。

  第三层,是第6段,老师:这两张图片,给了我们许多收获。虽然我们无法返校上课,但我国抗击疫情的很多场景都是在给我们上课。老师的总结发言,既是总结也是延伸。从总结的角度看,强调了同学们的收获;从延伸的角度看,引导同学们在下课之后,更广泛地关注当下抗击疫情的更多场景。而其中出现了两个“课”字,前者指“正常的、校内的课堂教学”,后者指“具有教益的事实”。当前学生无法返回校园,不能进行正常的、校内的课程学习,但是可以经由不同媒体获取丰富的资源,从而了解抗击疫情的真实场景,关注、了解和思考这些具有教益的事实,是学生获得精神成长的可行且必要的途径。

  图片画面简单,文字语言浅显,但材料蕴意丰富

  (二)对引导语的理解

  引导语包括两句话,与材料部分相呼应

  第一句话:学校微信公众号发起了“独特一课,别样收获”主题征文活动既创设了写作情境,又明确了写作方向。本题的写作情境是学校微信公众号发起的主题征文活动;写作方向是“独特一课,别样收获”,既要写“一课”,更要写“收获”,两者紧密关联,“收获”段由“课”而来,“课”的目的须是有“收获”

  第二句话:请以该班同学身份,在这堂课后写一篇文章,向公众号投稿,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既明确了写作者的身份“该班同学”,又提示了写作目的“向公众号投稿”,还强调了写作重点“认识与思考”这里的“认识”主要是指认知,即对某一理念某一问题某一现象的感情认识、理性认识;“思考”主要是指判断,即对某一理念某一问题某一现象的肯定判断或否定判断,或褒扬或批判;思考要有底线思维、要有辩证思维、要有创新思维、要有前瞻性眼光;“自己的”主要是指写出的文章要“得体”,即所写文章要符合高三学生身份、素养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综合而言,引导语创设了写作情境,明确了写作目的、写作者身份、写作对象和最核心的写作方向。帮助考生快速进入写作状态

(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1.结合材料

要求考生必须结合材料展开写作,不能脱离给出的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不能离开“独特一课”去泛泛而谈“别样收获”

2.贴合背景

要求考生在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发表“别样收获”的见解时,必须贴合“课后”这个小背景和“抗击疫情”这个时代大背景展开写作

3.切合身份

要求考生写作者的身份是高三年级的学生。该班同学

4.自拟标题

文章要求有标题。

5.自选角度

患者鞠躬致谢的角度切入。

医者“忙回礼”和“顺势回礼”的角度切入

医患关系的角度切入

从两幅跨越百年的图片的角度切入

……

6.确定立意

从患者鞠躬致谢的角度切入,可立意为感恩与信任;对医护工作者在疫情阻击战中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勇于担当、尽责奉献等的真诚感谢和深情赞美;对我国尊医重卫优良传统的延续……

从医者鞠躬回礼的角度切入,可立意为:关爱、尊重、平等;作为一般意义所理解的“施惠”的一方,医者并没有理所当然地接受患者的敬意,而是体现了“功成不居”的大气,正是因为这种不以功自居、不以德自傲的谦恭,成就了这一幅和谐的画面。从医患关系的角度看,正是医者对患者的真诚平等、热情相待、彼此尊重,是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的闪光。……

从医患关系的角度切入,可立意为:医患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彼此尊重、和谐友善……

从两幅跨越百年的图片的角度切入,可立意为:变化的是时间,而不变的是内心的感受,进而在精神、传统等方面,引发对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的进一步思考。100多年前,我们已经有这种和谐的、堪称典范的医患关系,如果我们能赓续这一美好传统,一定能为医患关系的困境破局;也可以是:发掘历史上的资料与当下的媒体资源,对其进行整合,会对我们了解自己的传统,改善现状有更深刻的启发。

……

7.符合文体特征

考生可以自选文体写作,如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等;但选定了一种文体后,要按文体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写作。

8.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要求考生遵守写作中的真实性和考试中的保密性原则。

9.不少于800

要求考生写作应达到一定的字数标准。

、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判断考生作文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主要看是否结合图、文材料,按照“独特一课,别样收获”的写作方向,以“该班同学”的身份,完成写作任务,表达认识与思考。

(一)具体而言,符合题意须完成以下四个任务:

任务

要求

任务一

“独特一课,别样收获”的写作方向

任务二

结合图、文材料,表达认识与思考

任务三

“该班同学”的写作身份(高三学生)

任务四

贴合背景(课后、时代背景)

(二) 完成四个任务与“内容项”分等判断的对应关系的详细表述:准确结合图、文材料;以“独特一课,别样收获”为写作方向,紧紧围绕“课”,对“收获”的认识与思考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明确作者身份为“该班同学”;深入关联“课后”与时代背景;表达精彩,亮点突出

其他

(一)错别字扣分

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二)字数扣分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2. 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 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 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5. 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

6. 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

7. 完全空白的,评0

(三)套作与抄袭判定

套作的,适当扣分;套作就是把预先准备好的作文材料,机械地理解作文题,生硬地套用。判定为套作是比较严重的,不应将套作的判定扩大化

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判定为抄袭必须有确切的依据

 

 

 样卷与评语 

1 、生命关怀  尽在一之间


    这是独特的一课。既是线上课堂分享百年前与现在医护与患者相互鞠躬的小课,也是神州大地万众一心共同抗疫的大课。在这堂课中,我认识到了医护与患者的相互尊重,也领悟到了生命之间的相互关怀。

   此,在征文中,我想说:生命关怀,尽在一一鞠一躬之间。

    线上课堂医护与患者鞠躬的两张照片,让我认识到医护与患者的相互尊重早已传承百年。患者为医护人员救助自己而感谢鞠躬,医护人员为见证患者摆脱疾病而欣喜回礼鞠躬,这鞠躬承载了两者间的相互尊重,拉近了医护与患者心灵的距离古有医院院长与小患者相互鞠躬,今有护士与小患者鞠躬;古有林巧稚冒险设立小诊所帮助贫苦人家,被誉为医者仁心;今有医生张红万里高空为病人吸尿排险,也收获了当事人最诚挚的感谢。也许真实的鞠躬之礼少见,但这无形的鞠躬承载了医患相互尊重,将两者的情感维系百年之久。

    而放眼举国抗疫这堂大课无形的鞠躬之礼随处可见。这不仅仅是医患之间的相互尊重,更是生命个体与生命个体之间的相互关怀。还记得那张“我陪您看晚霞的照片吗?医护人员推着尚在病床上的老人在落日余晖下驻步,二人美好的背影让人们流泪动容。还记得那位在火神山的91岁老人吗?他曾试图放弃治疗,“为了不浪费国家资源,但在医生的劝导下,他最终治愈出院。这一张张笑脸、一份份岁月静好背后的,早已超脱了医患,尊重早已回归的生命本身。还有一辆辆车装着物资驶向湖北,一声声诚挚的感谢从窗口传出,一句句充满爱意的关心传扬在邻里之间。我们皆是生命,在这一堂全国抗疫的大课中,我们总能为一个个瞬间而共情、动容。只因我们在这些瞬间中看到了无形的鞠躬之礼,看到了生命最本真、最纯粹的关怀。

    线上课堂已经结束,线下抗疫大课仍在进行中。生命关怀从百年前的历史深处传来,观照在当今抗疫的神州大地中,又必将通过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们,传唱到更远的未来。无论是有形或是无形的鞠躬之礼,无论是医患关系或是其他社会关系,我们都应把生命的关怀传承下去,心系时代发展,心系无穷的远方与无尽的人们。

    愿关注了微信公众号的你们,愿新时代的青年们:在一鞠一躬之间体悟生命的关怀;在个体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关联之中,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河。


   【评语

本文属论述类一等文。

文章开篇即切入主题,将这“一课”的“独特”解读为“医护与患者相互鞠躬的小课”与“神州大地万众一心抗疫的大课”两个层次,由“小”及“大”,紧贴时代背景,揭示材料深意。其后引出“别样收获”的两个层面:“医护与患者的相互尊重”,“生命之间的相互关怀”。

第二段,提出观点“生命关怀,尽在一鞠一躬之间”,过渡自然,简练生动。文章由此展开次序井然的论述。

第三、四两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从有形的“鞠躬之礼”写到无形的“人道关怀”。引用古今事例,热情讴歌“医护与患者的尊重传承百年”和“生命最本真、最纯粹的关怀”。

尤其第四段,结合时代背景,细数抗疫中令国人动情的每一个“瞬间”。

第五、六段,作者的眼光从线上小课堂转向社会大课堂,针对新时代的青年提出传承“生命关怀”的热望与畅想。情感充沛,升华主题。

这篇文章,以小大之辨剖开材料的内涵,以虚实之形揭示“鞠躬”的深意,由课堂教学扩展到社会时代,由医患关系引申至生命关怀,线索多而不杂,层次繁而不乱,构思匠心独具。笔触涉及古今,目光聚焦当下,语言颇具功力。

但也正因考场作文之故,文章有不尽人意之处。第二段直言“在征文中”,为完成写作任务,稍显生硬。第四段论及无形的鞠躬,是本文的亮点,本可联系医护人员离开疫区时患者的感谢与归家时人们的迎接,让“有形”到“无形”的“鞠躬”之意转接更加流畅,文章虚实比例有些失衡,有扣材料不紧之嫌。

发展等级打在“丰富”。

评分:18+19+19=56

 

2、独特一课  别样收获


独特一课,即独有的、特别的一课。是这个特殊的时期中。独有的这一刻,让我在穿越时光般的心灵交互中,有了别样的收获。

这一课,“独”在时间,“特在人。2020年初,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在人类滚滚前进的时间轴上打下了一个无法复刻的记点。疫病如山,沉重的压在你我肩上,却有那么一群特别的人,身着单薄的白袍顶起一片天。新华网2月23日刊发的一组图片,在同样新奇特别的线上课堂中被放出,而我则以别样的方式感受到不变的人文情怀。

在特殊的共患难时期,人们从不吝啬于发扬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怀。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前,一位小病人痊愈出院,向护士90°鞠躬,向牺牲自我、挽救无数生命的医护人员献上最崇高的敬意。对面的护士同样向小朋友90°鞠躬,对一位小朋友展现最平等友好的一面,体现着每位医护人员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在疫情期间,全中国各个地方不同职业的人,收获的来自他人的,给予的帮助他人的,尊重每一个生命所体现的,正是人文情怀。骑行千里为隔离点送新鲜蔬菜的农民,90后自愿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人数多达4000人,我们身边的人将看似遥不可及的人文情怀揉碎,化作最微小动人的帮助与善意,为这个时代注入着点滴温情。

这样的人文情怀,穿越百年时光却从未褪色。同一组图片中,20世纪初的病房内同样有小孩子与院长相互鞠躬的场景出现。肯定人,重视人,帮助人,感恩人,这些人文的内核在中华文化数千年“仁礼”的温养中渗入骨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古有结草衔环报恩的美传,今日我们的价值观中仍渗透着与人、与集体息息相关的内容。疫情特殊,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却从未缺席。

而最重要的是,人们的情怀会传递会延续,因为小朋友尚且懂得用90°鞠躬表示感恩,你我相信更是会受到不小的启发。在新冠肺炎这一特殊的时期里,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给我们“上课。而我最大的收获便是真切地体悟到人文的温情。无论是相隔百年的心灵交互,还是近在咫尺的向为我们付出的白衣天使道一声谢谢,我们便以承担起传承人文情怀的使命。

独特一课,别样收获,相信传承千年的人文情怀,在这一课中,在今后的每一课里被传承,直达未来。


    【评语

本文属论述类一等文。

文章开篇,直入征文主题,“独特一课,别样收获”,紧接着具体阐述这一课的“独特”之处,结合抗疫背景巧妙地叙述了图片的由来和内容。既准确揭示了材料的含义,又自然引出自己的别样收获——“不变的人文情怀”。

文章主体部分由三、四、五段构成。第三段由图片写到当下抗击疫情中的感人瞬间,详尽论述了图片中医患互相鞠躬所包含的人文情怀;第四段论及这种人文情怀的由来——中华文化数千年“仁礼”的滋养;第五段为人文情怀的传承、白衣天使的奉献而热情讴歌。文章结尾回扣标题,再次凸显“特殊一课”的意义。首尾呼应,卒章显志。

作者心怀时代,眼界开阔,语言流畅,富含情感。

文章层次分明,紧扣材料,但结构较为简单。标题直接使用征文主题,不免令人遗憾。

发展等级打在“深刻”。

评分:

18+17+18=5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