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部分重点高中2020届高三4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标签:
全国部分重点高中2020届4月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
分类: 好卷我存 |
全国部分重点高中2020届高三4月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试卷说明: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最近,网络上嘲笑上海强推垃圾分类的段子铺天盖地,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垃圾分类的最大影响就是自己的生活变得不那么便捷了。其实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19年过去了,收效甚微。看来,垃圾分类绝非只是“政府重视,资金到位”就能快速达成的。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4.依据前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6.结合材料四,说说我国推行垃圾精细化管理还需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1935年的羊
徐建宏
借条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8.小说中那张缺角的“借条”对小说的叙事起到怎样的作用?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9.有人认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老旺,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曹老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用意。(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注]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僦,运送。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黾勉:勉力,尽力。 仰止:仰望,仰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5.本诗最后两句“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很有深意,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 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本题共3小题,9分)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
_______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选好角度评价下面的一则新闻,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不超过10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
C。 (A.第一段第四句“从人伦关系和人伦次序来说,“孝”一般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指的是上下两代人的纵向人伦关系,“悌”指的则是兄弟姐妹间的横向人伦关系,“一纵一横”所形成的“十字形”的人伦构造,无疑是中国人伦关系的重要构造,”,此处说“组成了中国的人伦关系”,范围扩大。B.第三段第三四句“悌友的思想也为财产划分添上了温情脉脉的色彩。分家之后各支仍旧相互扶持,荣辱与共,”范围缩小。C.第四段最后一句“在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范围扩大。)
2.B 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
C。 (文章采用的是并列式的思路结构,从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论述了悌文化在中国人伦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3.B 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
C。 (“只要……就”将“孝悌”变成了做到仁义礼智的唯一条件,绝对化。)
4.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本题选“依据前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说目前我国城市“已基本实现‘无害化’”理解有误。材料三中说“垃圾生命周期管理的策略依次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尤以减量化为优先”“生活垃圾处理要坚持大力推进资源化,尽可能回收资源和能量”“最终无法资源化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安全的填埋处置,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我国目前只是将大量的生活垃圾进行初步的“卫生填埋和焚烧”,根据林恩的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还未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把未然当成已然,故选B。
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进行比对分析。本题C项不正确,“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不能得出“不存在无法资源化的垃圾”的结论。而且材料三中说“对于最终无法资源化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安全的填埋处置,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由此可知是存在无法资源化的垃圾的。故选C。
6.(1)政府重视立法,严格执法;(2)社区积极参与,重视指导;(3)学校重视宣传,开设课程;(4)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每条2分,任意3条,即可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间,梳理层次关系,再把握关键语句,具体辨别,从而抓住主要信息。作答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四,说说我国推行垃圾精细化管理还需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根据题干提示可知答案涉及内容在材料四中。材料四中二三自然段介绍了德国和日本的垃圾精细化管理举措,抓住关键句“德国……累计出台与垃圾管理相关的法律800余项、行政管理条例近5000条。……德国实现了全覆盖和全方位垃圾管理。配有专门的环境警察,每天……,每周……”“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开始……日本每户家庭……每个社区……如果乱丢垃圾,……”进行概括,即可整理出答案。
7.C 【考点分析】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命制,分析人物形象仍是考查重点。
【答题思路】:C
项,“这样的处理使得老旺这个形象前后矛盾”错,于文无据,本文中老旺的形象前后不矛盾。
8.【考点分析】:主要考查分析表现手法,要求分析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所使用的具体手法,文章的线索,小说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参考答案】:作为文章线索,小说围绕着这张借条来叙述故事,使小说情节集中凝练,结构清晰;
联接小说时空,小说借助这张借条,将历史与现在巧妙的联接起来,拓展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交汇明暗线索,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老旺与曹老师,暗线是他们的祖辈父辈的奉献牺牲,一张借条,将两代人高贵而明亮的精神世界连接在一起。
【赋分建议】:作用:答“围绕借条来来叙述故事”1分;答“使小说情节集中凝,结构清晰”给1分。简要分析:巧妙连接历史时间1分;拓展小说深度广度1分;明暗两条线索1分;祖辈父辈的精神品质1分。
9.【考点分析】: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要求从人物、主题、情节等方面探究小说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意义等。
【参考答案】:串联小说情节,小说用曹老师来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衬托(烘托)主要人物,小说通过曹老师的视角来塑造老旺这个人物形象,而老旺之所以决定捐款,也是因为受到曹老师精神的感召;拓展小说主题,曹老师作为革命烈士遗孤的后代,
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将青春奉献给瓦村,这个形象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赋分建议】主要从三点各2分来赋分:1、故事情节的作用是塑造人物;2、人物精神品质相互影响;3、主题思想与价值观。
10.A(标点: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下邽县翟公有这样的话,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翟公又任廷尉,宾客想再去,翟公就在门上写上大字幅说。句中,“下邽翟公有言”这是完整一句话,后一句“为廷尉”的主语为“翟公”,故排除B.D两项。“宾客欲往”是省略句,省略宾语“翟公住所”,“乃大署其门曰”一句省略了主语“翟公”,排除C项。分析可知,A项断句正确。故选A。
11.A(字是男子20岁行冠礼时起)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项错误,“字”,男子20岁行冠礼时起。
12.C(前后无因果关系)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C项,“郑庄好黄老之说”和他在朝廷议事时没有主见,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意旨等内容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C。
13.(1)郑庄为人廉洁,又不置办自己的财产,依靠俸禄和赏赐来供给那些年长的友人。可是他馈赠给他人的礼物,不过是竹器盛着的食物。(“治”“仰”“馈遗”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2)(郑庄)跟长官部属讲话,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生怕伤害了他们。听到别人的高见,就向皇上说,惟恐迟误了。(“名”“进”“进于上”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
(1)
治,置办;仰,依靠;馈遗,偏义复词,赠送。
(2)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叫、称呼;进,推荐、献给;“与官属言”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是“郑庄”;“进之上,惟恐后”是省略句和倒装句,应为“于上(进之),惟恐(于人)后”
。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以仗义行侠为自豪,他把梁孝王的大将张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名声在梁、楚一带传扬。孝景帝时做了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常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他仰羡慕年长有德行的人,惟恐见不到人家。郑庄年轻时官位卑微,但是他的交游的知己好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全国有名的人士。汉汉武帝刘彻即位,郑庄逐渐升任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大守、江都国相,一直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在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婴时的廷议中出言不当,降为詹事,后又升为大农令。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下属说:“只要客人来,不论贵贱都不要让人在门外等候。”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郑庄为人廉洁,又不置办自己的财产,依靠俸禄和赏赐来供给那些年长的友人。可是他馈赠给他人的礼物,不过是竹器盛着的食物。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他推荐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称道起他们来确实津津有味,经常称赞他们比自己贤能。跟长官部属讲话,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生怕伤害了他们。听到别人的高见,就向皇上说,惟恐迟误了。崤山以东的士人和一些年长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郑庄。郑庄被派去视察黄河决口,自己请求给五天时间整理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出行,一千里也不带粮食’,现在请求整理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经常附合逢迎皇上的意旨,不敢明确表示对错。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外族,全国耗费甚多,财力物力日渐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有替大农令承办运输的,亏欠款项很多。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构成罪责,出钱赎罪后降为平民百姓。不久,在丞相府暂时担任长史。皇上认为他年老,让他担任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郑庄当初位列九卿,中途被罢官,家道贫穷,宾客越发零落。到做了郡守,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为郑庄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
太史公说: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下邽县翟公有这样的话,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翟公又任廷尉,宾客想再去,翟公就在门上写上大字幅说:“一个死了一个活着,才知交情的深浅。一个贫穷一个富裕,才知结交的实态。一个尊贵一个卑贱,交情才会显现。”郑庄也是这样啊,真是悲哀啊!
14、A 解析:“作者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无限失望、惆怅之情。”理解错误。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
【点睛】诗歌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5、“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2分)。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1分)诗人采用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调动知识储备,判断出用典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用典的作用。
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6、(1)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
(3)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17、B 【解析】曼延,连绵不断的意思,描述的是一种线性的扩展。漫延,原意指水满溢而向周围扩散,可泛指事物向四周扩散。根据语境“漫延”合适。“反复”指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多指不同的事物或动作的重复。“重复”着重于相同的事物或动作又重作一次。语境强调“再一次利用”,“重复”合适。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语境强调这种现象很常见,“屡见不鲜”合适。责无旁贷,意思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强调的是“责任”。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前者是强调责任,后者是道义,前者是不能推脱的,而后者则是自己感觉道义上不能不这样做。语境强调“责任”,“责无旁贷”合适。
【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18.A 【解析】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结合前后文,确定选填句子的主语应是“垃圾分类”的内容。再根据后文的照应关系,先讲“分类投放”再讲“分类的目标、途径、处理”,选填句子应先说“分类投放”,再说“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这样句意衔接更紧密。综合考虑,选A最恰当。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虚词的运用,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19、D【解析】通读画线句可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加快和提高”,陈述不完整就更换了主语,存在“中途易辙”的语病,选项A和C,介词“随着”位置不当,依然存在“中途易辙”的语病。“生活的垃圾总量”搭配有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应为“生活垃圾的总量”。综上,D修改恰当。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20、【解析】答案:记忆的丧失并不是被动的过程,人在睡眠中会“主动遗忘”,一种是与黑色素聚集激素有关。语段介绍了与遗忘相关的知识。第一处根据“而更像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我们的大脑在不停地主动遗忘”推断,应该是“记忆的丧失并不是被动的过程”;第二处根据“通过对人类在睡眠中的监测”、“在睡眠中遗忘机制的启动主要有两种观点”推断,应该是“人在睡眠中会‘主动遗忘’”;第三处根据“两种观点”、“另一种是与突触重整来达到突触稳态有关”、“日本学者发现一种仅在REM期(快速眼动期)激活的一类神经元可以分泌一种……”推断,应该是“一种是与黑色素聚集激素有关”。(每空2分,符合大意即可得分)
【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符合逻辑。“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21、【解析】:新闻短评应在简要概括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分层阐明理由。
答案示例:交管部门曝光闯红灯者具有正面意义,这种做法很好。这样做可以起到教育本人的作用,也能给其他路人以警示。交管部门执法,只要合理、合法.采取灵活的方式是无可厚非的。
答案示例:交管部门曝光闯红灯者,这种做法值得商榷。这种做法的法律依据不足,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侵犯公众的隐私权。同时,因部分市民文明素质尚有待提升,这种做法难以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事件概括2分,评论3分)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概括信息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鲜明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第一,我们要读懂新闻。通过阅读,我们要了解:新闻报道了什么事件;事件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相关背景如何;文段中指出的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突出细节是
什么;事件造成的后果是什么;事件的本质是什么,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我们看到了什么社会问题。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可以把新闻的脉络理清楚。第二,选好点评的角度,切中要害,点到位。针对新闻,我们要抓住主体,抓住要害,抓住事件的本质(透过现象到本质),准确提炼观点。第三,点评要精当、独到,要鞭辟入里,要层次分明。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力求新颖、独到,做到生动形象、文采丰富、言简意赅、干净利落,才能使人耳目一新,切忌陈旧、老套、死板。材料主要讲“珠城市正式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曝光行人闯红灯者”,围绕“交管部门曝光闯红灯者”的利弊角度点评即可,如这样做可以起到教育本人的作用,也能给其他路人以警示;给人以无形的压力,促使大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等。也可以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如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侵犯公众的隐私权等。
22、作文分析
一、关于题意理解:作文题目由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三部分构成。
(一)关于材料理解
材料由四则体现语文学习重要性的材料组成,第一则为日常生活材料,第二到第四则为时事材料。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四则材料分别突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
第一则材料强调学习语文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引用的是生活中关于语文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通过老师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忧心,体现语文学习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的重要,即语文学习要求掌握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只有学会正确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才能有效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
第二则材料强调学习语文可以提升思维能力。引用钟南山院士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学好语文才能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体现语文学习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即语文学习可以让学生获得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
第三则材料强调学习语文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通过武汉32
幅海报上各具特色的感恩美言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与力量,体现语文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功能,即语文学习可以掌握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方法。
第四则材料强调学习语文可以传承传统文化。材料引用外交官耿爽完美运用国学精华进行外交活动的事例,由网友的感慨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即语文学习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
四则材料各有侧重,指向明确,阅读上不设难度,内容为日常生活和时事,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感触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