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柳栖士
柳栖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1,059
  • 关注人气:30,3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议论文教学之怎样分析事实论据

(2020-03-30 08:12:12)
标签:

事实论据

具体分析

方法指导

议论文

写作教学

分类: 教学我思
议论文教学之怎样分析事实论据



    教学目标:
    1、 学会分析论据的三种方法:假设法、探因法、意义法,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2、 以典型的段落为例,由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难点:
    论据分析的三种方法:假设分析法、探因分析法、意义分析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分析点拨法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们来上论据分析课,请同学们看两则例文。比较论据的使用上哪一则存在问题?你觉得存在什么问题?
    教师投影   
    材料一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
    “自古英才出寒家”。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师生交流,明确:
    材料一犯了“例而不议”的毛病。由于对所举事例缺少具体的分析,论点仍然是论点,材料仍然是材料,油水分离,未融在一起,所以没有说服力。
    材料二的事实论据紧扣论点进行了分析议论,使论点与论据融为一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例而不议”这也是同学现在的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摆事实,不讲道理,不重视对论据的分析。

    二、 方法学习
    (一)假设分析法:(出示投影)
    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出示投影)    
   材料三      
有志者事竟成
    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教师范读
    分析:作者为了论证“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论点,选取了王羲之的事例,之后对这个事例进行了分析。作者采用了什么句式?

    迁移训练题    
    材料四    
    论点:“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
    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假若                                                                
    上面文字所举的是反面论据,体会这个段落的特点。并用“假若……就……”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
 
    教师小结:
    这两段例文,一个正面举例,反面假设;一个反面举例,正面假设,都是由我们写作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标志性词语:假如、如果、试想、倘若
(二)探因分析法    
    对论据进行的分析,紧扣论点,探寻原因。
    材料五    
    自信,但不能盲目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指名朗读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讨论,这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对其从什么思路上做了分析?
    明确:形成一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在探因的时候就朝论点的方向考虑,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使论据证明论点。
 
    标志性词语:“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 
    迁移训练:
    运用探因分析法分析王羲之的论据 材料三
    拓展思维:用假设分析法分析论据(材料五) 
 
    (三)意义分析法
    即在举出实例之后,提炼出事件或行为意义,揭示出价值、影响或者危害。 
    材料六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文天祥当面叱责前来劝降的叛将吕文焕,最后在狱中不屈不挠.从容就义.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诬蔑,勇于向洋学生挑战,勤学苦练,在多次竞赛和考练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朱自清宁愿饿死,坚决签名拒绝美援和拒绝接受配售的美国洋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洋楼、汽车,带着全家登上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正表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他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分析:
    在列举概括性事例之后,用意义分析的方法,揭示出出四个人行为的共同特点:他们都具有一种浩气四塞的凛然正气!四个人虽是出自于不同的朝代,经历着不同的遭遇,但相同的一点便是他们都是中国人,都具有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和傲然正气。从而证明了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总结:
    运用意义分析法,可从正面分析其闪光点,也可对错误的行为分析其丑陋处,揭示其造成的危害后果,给世人以警醒。  (正面:分析闪光点   反面:指出其危害)   
    思考: 
    这段论据能不能用其他的分析方法,请同学们试一试。(口头表达)

    三、总结: 
    在运用论据分析的方法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分析必须结合论据,紧紧围绕论点展开。
    2、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分析的方法,到底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3、同一论据,可以提出不同的论点,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四、检测:
    指出下段文字在分析论据方面的毛病,并加以改正。
    失败是成功之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六百二十八项发明,经过多少次失败且不去说,仅在发明电灯的试验中寻找一种适合的灯丝,就试用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试想,假如爱迪生没有顽强的毅力,遇到困难而却步,那么,电灯的出现,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板书设计
事实论据的分析
假设分析法  标志性词语:如果---就  假如-----就   倘若----就   
探因分析法  标志性词语:之所以-----是因为    “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
意义分析法  正面:分析闪光点   反面:指出其危害
 
学习赠言——从分析论据开始,细致人微的剖析事物的原因、意义、本质,才能使我们的议论文写作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