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遏制网络游戏沉迷的时评2篇

(2019-11-10 09:05:51)
标签:

网络游戏沉迷

遏制

时评

2篇

分类: 精品我赏

关于遏制网络游戏沉迷的时评2篇


1、遏制网络游戏沉迷,企业当负起责任

来源:人民网评   文 / 沈慎


网络游戏业发展迅速,带来了部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过度消费等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国家新闻出版署近日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角度入手,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治理思路。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游戏借助智能手机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游戏企业赚的盆满钵满,但忽视自身社会责任却是普遍现象,尤其是缺少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13岁少年沉迷某款网络游戏,疑似模仿游戏中翻墙跳楼动作而身亡,类似的新闻屡见报端,提醒我们:防范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刻不容缓,整个社会都必须重视起来。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每一个家庭的福祉,也关系国家的未来。客观来说,在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这一问题上,相关企业难辞其咎。一些游戏开发商为了赚孩子的钱,专门研发门槛低、互动性强、诱惑多的游戏,把少年儿童培养成“忠实玩家”。一些网络游戏缺乏必要的防沉迷机制,更是通过“算法推荐”“奖赏反馈”等成瘾机制,让青少年“根本停不下来”。更有甚者,少数网络游戏通过色情、血腥、暴力、赌博等有害内容,腐蚀引诱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根除这些乱象,既要有坚定的治理决心,更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案。

早在2017年,多个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严格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管理的意见》,并对网络游戏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内容进行了集中整治。但随着网络游戏类型越来越多元化,题材、内容、玩法层出不穷,治理也必须不断升级。此次出台的意见,提出了“实施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度”“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 “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等六个方面的举措,侧重于从制度层面来强化监督管理,目的就在于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来规范网络游戏的使用。

应当看到,网络游戏绝非洪水猛兽,合理使用有助于青少年的成长。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网络游戏进行区分,确立其适合的年龄段用户。今年7月份,人民网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主流媒体监督职能,发出了首个“游戏适龄提示”的倡议,并建立了适龄提示体系标准。截至目前,腾讯等33家企业已积极参与。此次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的方案,将“探索实施适龄提示制度”纳入了管理机制,体现了中国在游戏管理上的创新和智慧,公众对适龄提示向更广范围推进也报以了更为热切期待。

来自管理部门、媒体和行业的努力固然重要,但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顽疾,企业的主体责任不能丢失。不可否认,近两年来,已有游戏企业在游戏时间管理、游戏消费管理、实名信息校验和适龄分级等方面做出了探索和实践,甚至喊出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永远没有终点的口号,但终归是凤毛麟角。而今,通知的发布,要求游戏企业必须头脑清醒,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既要为行业健康发展尽一份力,也要为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负责。


2、“严控未成年人网游时长”如何真正做到

来源:北京青年报  文 / 蒋理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简称《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需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同时,《通知》规定每日22时到次日8时,游戏公司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法定节假日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5小时。网络游戏平台不得向8周岁以下用户提供付费服务。《通知》还对网络游戏平台对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时段、时长、付费情况进行了具体规定。

早在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等8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要求各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在所有网络游戏中开发设置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并严格按照配套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方案》加以实施。但是,从具体实施情况看,网络实名认证和防沉迷系统并没有得到严格落实。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未成年人可以方便地获得成人注册的账号,从而“完美”地绕开实名认证和防沉迷系统,而网络游戏运营方出于利益考量,明知这类问题存在,却并不对用户身份加以严格核实。因此,切实建立防沉迷系统,需要监督游戏运营方,对每个登录游戏的用户进行人脸识别,与此同时,要求未成年人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控制孩子的上网游戏时间,并加强教育、引导。

人脸识别系统已在我国不少中小学使用,引发侵犯学生隐私的争议,而在游戏领域使用这一技术的商家却不多,只有少数商家进行了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认证、登录的试点。为何在游戏领域使用不积极?是因为严格的人脸识别,会影响吸引玩家。这不是不能为,而是不愿为。由于只在注册时查验身份,在登录时却只用账号,这就给买二手账号登录制造了方便。一些未成年人也就用成年人注册的账号玩游戏。今年5月,媒体曾报道,随着游戏企业对未成年人游戏账号加强监管,大量已经通过成年人实名认证的游戏账号在一些二手交易平台热卖。“已认证”和“无限制”成为卖家的广告语,本应受到平台监管的未成年人,正是这些账号的主要买家。二手账号的热卖,让游戏“实名认证”制度形同虚设。

如果不治理这一问题,在新规之下,8岁以下的孩子会照样不受限制地玩付费游戏、享受付费服务。最近,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在修订之中,将新增“网络保护”内容,这是以问题为导向,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据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开展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69.7%的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手机,在日常的手机应用中,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比例占到64.2%。要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保护,其中之一就必须提高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的难度,不能让他们轻易接触并不受限制地玩游戏。必须强化监管,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利用已经成熟的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另外,家长(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对于引导未成年人养成健康上网、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也极为重要。当前,有的家长以自己忙为由,用手游打发孩子,结果影响孩子的兴趣培养,也导致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让孩子养成健康上网、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不是禁止孩子接触,而是需要家长(监护人)陪伴监护、指导,控制上网时间,并教会孩子识别不良信息。在这样的监护、引导下,就是今后孩子长大离开父母的监护,也不会因缺乏自主管理能力而陷入网瘾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