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柳栖士
柳栖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879,995
  • 关注人气:30,3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三语文文言文断句学案卷

(2019-10-23 10:26:01)
标签:

文言文

断句

学案

高三语文

教育

分类: 案例我编

高三语文文言文断句学案卷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断句的基本技巧;

  2、能巧借文言断句标志给文言语段断句。


【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试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观察断句处词语有何特点,总结断句的方法。

  1.初,夔州有锁江为浮梁,上设敌棚三重,夹江列炮具。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遂进克万、施、开、忠四州,峡中郡县悉下。

  2.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3.吾闻治之成也,其源逮下,朝廷正则其官贤,官贤则吏自不敢为不肖;弊之革也,其流连上,吏不法则官无败事,官尽无败事,则推而广之,朝廷亦无稗政。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往者,天下之仕出于一,虽未必其人尽材而贤,而谙练者或二三十年,最少者亦且十余年。

  4.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

  还奏于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壮超节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超复受使,固欲益其兵,超曰:“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

  5.元和十三年,代郑权为横海军节度使。既至镇,上言曰:“臣以河朔能拒朝命者其大略可见盖刺史失其职反使镇将领兵事若刺史各得职分又有镇兵则节将虽有禄山思明之奸岂能据一州为叛哉所以河朔六十年能拒朝命者,只以夺刺史、县令之职,自作威福故也。(《旧唐书·乌重胤》,有删改)

  6.【2019年高考新课标卷】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7.【2019年高考新课标卷】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8. 通过以上断句题的练习,请总结断句的方法。


【附录】

  1.利用名(代)词断句

  因为名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在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2.利用文言虚词断句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2)句首发语词:其、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7)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时必须注意灵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中,“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就不能断句。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是说也,人常疑之。”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所连接的并列短语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面断开。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独以钟名,何哉?”

  (4)“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有时甚至还可作名词,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

  3.利用特殊句式及固定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

  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

  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其它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