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含解析)
(2019-09-12 08:33:06)
标签: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解析版高中语文教育 |
分类: 案例我编 |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含解析)
编写 / 柳栖士
读一读
一、你能准确认读、书写、理解下面这些词语吗?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氾(Fán,课本注释为fán,当修正,详见《现代汉语词典》P357,下同)南
佚(yì)之狐
若不阙(quē)秦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
C.焉用亡郑以陪邻
【答案】B(代词,这)
二、你能给下面的两个句子准确断句吗?(用/ 断开即可)
1、吾 不 能 早 用 子
/ 今
急 而 求 之 /
是 寡 人 之 过 也 /
2、微 夫 人 之 力 不 及 此
/ 因
人 之 力 而 敝 之 /
不 仁 / 失 其 所 与
/ 不
知 / 以 乱 易整 /
不 武
记一记
三、你知道这些常识吗?
1、填空。
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等五等爵位,因侯爵位高于秦伯。
(2)寡人,寡德之人,以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3)执事,指的是办事的官吏,是对对方的敬称。“敢以烦执事”意思是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4)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古人对晚辈或平辈要称字。
【解析】古人尊对卑、上级对下级,称名;对平辈或长辈要称字)
练一练
四、课文阅读与理解。读课文第2-3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下列各句中,不完全含有词类活用情况的一项是(
①晋军函陵
A.①②③
【答案】A(①军,名词作动词;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答案】B(A“已”通“矣” C“共”同“供” D“知”通“智”)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答案】C(都是连词,表假设。A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原因,因为。B代词,那样;副词,表祈使语气,还是。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4、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同属古今异义词,请写出它们的古义和今义。
5、下列各句中,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D(宾语前置句。A定语后置句;B省略句;C判断句)
6、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要强。
D.晋君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未履行诺言。
【答案】C(文中并没有“晋国实力比秦国强”这样的分析,只是说“邻之厚,君之薄也”,属无中生有。)
7、翻译下列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既然(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能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又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使秦国的土地减少来增加晋国的土地,希望您(能)考虑这件事。
(3)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也离开了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