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大联考2019届高三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标签:
全国名校大连考2019届第五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
分类: 好卷我存 |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9届高三第五次联考
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称驿馆而举其正名,只有在史地文献中才会如此,这是因为史地文献以真实性为首要要求,所记必须合实,否则就失去了应有价值,不能取信于人。而诗题也是交代写作背景的,担负着说明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人地关系的任务,也不能用代称、简称或泛称,而应如实记载驿馆真名。而作品中则不必如此,因为诗题既已如实道来,诗句中就须换一套写法。这么做,一则可以避免用词重复,二则文学作品中如果事事处处如实照搬,那也就混淆了历史地名和文学地名的界限。而且,具有实感的词语过多,也妨碍读者的审美接受。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地名进入文学作品都会被文学化,成为具有通性的审美意象,和读者产生共鸣。
B.文学地名可以使读者越过具体的生活背景和地理障碍,找到生活和情感上的契合点。
C.诗者从审美出发,通过对历史地名的虚化使其以较虚、较曲的特质进入文学作品。
D.《送友人》中的青山、北郭、白水、东城四词的地理因素被淡化,更利于表现作者和友人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武装部长
大海
四目相对,一老一少两个兵哥眼里泪花闪烁。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5.白宝宝是小说的主人公吗?他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请结合作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2017年在上海、浙江招生的1400多所高校中,有70%的高校对选考科目有要求。其中浙江高校要求选者的科目比例如下!
(选自搜狐网《高考改革后物理到底有多重要?》,2017.7.13)
材料四:
怎样针对物理选科问题调整高考改革方案?
其一,在目前选科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物理科目的等级和赋分比例。这并不涉及学生选择学科的公平公正问题,如果各科等级比例在学生选择前就告诉学生,那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政策来选择学科,这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其二,改革选考科目设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3门以及3门以上选考科目,在完成选考之后,自主确定用哪3门分数参加高考、填报志愿。如果6门(或者7门)选考科目都允许学生参加考试(考试次数限定为1次),要参加高考录取的学生,必须至少选3门,在考试完成后,再自行决定用哪3门的分数去报考大学,这会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也能避免功利选科的问题,还有助于实现教招考分离。其三,推进大学招生改革,调整大学专业招生的选科要求。大学必须专门开设高中学习中心,配合高考改革,引导中学生理性选科,需要大学规范专业选科要求。目前存在于高考选科中的问题,根源在于高考录取还是实行按总分录取模式,因此,学生选科主要关注的是等级、分数,而非自身的兴趣和长远的学业发展规划。在高考改革中,要真正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学业发展规划选择考试科目,还需要在科目改革基础上,推进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这是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9.结合材料四,谈谈在“物理遇冷”的情况下如何调整高考改革方案。(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
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
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
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
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
B.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
C.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
D.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第,科举时代考中进士是最高功名,考试应试中选叫“进士第”。
B.三尺之法,指法律。汉朝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之。
C.京官,宋代指不经常列班上朝、职务较轻的中央系统的官员。
D.改秩,“秩”指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哥哥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遭到他的拒绝,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赏;熙宁年间,谈论制置司的情况非常详细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D.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地区日常政务及农田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5分)
(2)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叹庭前甘菊花
【唐】杜甫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诗人“叹菊花”的原因是“移时晚”,错过了重阳这一赏菊的好时机。
B.颈联写“众芳”被精心采撷烘托甘菊生不逢时,即使甘菊的花蕾缀满枝头也无人观赏。
C.尾联从侧面反映了甘菊花傲煞霜雪的气概,衬托出了菊花高层次、高品味的风格美。
D.这首诗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众芳喻小人。菊花的内蕴为诗人心内之象的写照。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盘结交错,曲折回旋的句子是“ , ”。
(2)《虞美人》中写作者通过对“故国”的“回首”来表现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的句子是“ , ”。
(3)《论语》中认为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而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同一个人,遇上急事可能会闯红灯,但若在开车,再着急往往也能遵规守矩;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会 ,但在高铁上却能全程禁烟。违法成本不同,执法刚性也不同。这启示我们: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文明是管出来的。因此在权利与义务的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受文明,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许多人羡慕欧美国家立法保护小动物,殊不知养犬人身上背负的义务条款数不胜数:上保险、打疫苗、戴口套,等等。不仅如此,如果狗闯祸或由于主人的疏忽使他人受到伤害,狗主人除了会面临高额罚款,还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在现代社会,( )。
文明是管出来的,还因为管理缺失导致的“公地悲剧”“破窗效应”,现实中 。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一街之隔,常有静谧与脏乱差的 ,这是持续治理与“放弃治疗”的区别。正因为醉驾入刑,“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在中国 ;正因为制度持续发力,欠债不还的老赖开始减少;正因为有严密的监管体系,人们对网购的信任指数越来越高。
“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只有形成这样的鲜明导向,才能让文明的举止始于自发、成于自觉。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在权利与义务的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福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
B.因为在权利与义务的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受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
C.因此在权利与义务的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受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
D.因此在权利与义务的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福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
18.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法律规则要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不逾矩、懂规矩
B.知边界、明事理、不逾矩、懂规矩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C.知边界、明事理、懂规矩、不逾矩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D.法律规则要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懂规矩、不逾矩
19.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吞云吐雾 比屋可封 迥隔霄壤 蔚然成风
B.喷吐云雾 比屋可封 迥隔霄壤 靡然成风
C.吞云吐雾 比比皆是 霄壤之别 蔚然成风
D.喷涂云雾 比比皆是 霄壤之别 靡然成风
20.下面是某投资咨询公司的一则广告,有五处表达不符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贵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请教,我们将不吝赐教,在提供投资策略方面鼎力相助,并惠赠《实用投资指南》一册。
21.下面是一张矛盾调解图,请把这张图转述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矛盾调解流程图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8年11月18日,在苏州举行的马拉松比赛中发生了雷人的一幕。在冲刺阶段,中国选手何引丽与非洲选手争夺冠军时,志愿者连续两次上前递国旗,打乱了何引丽的节奏,导致她被拉开距离,遗憾获得亚军。视频显示在何引丽接国旗后,国旗从手中滑落。事后有同样是马拉松运动员的博主指责她“成绩比国旗更重要?”何引丽回应称,当时“胳膊僵了,摆臂的时候甩出去了,很抱歉”。
你认为何引丽该不该道歉?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超过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A
历史地名本身就交代了诗歌的写作场地,又说明了诗歌创作和地域的关系。C“舍弃一般,突出个别”错,应是“舍弃个别,突出一般”。D
文巾未提到哪个是主要原因,选项只是原因之一。)
2.C(文章以唐诗中的驿馆为例详细地阐述了历史地名被文学化的第一条路径。)
3.A(历史地名进入文学作品,部分原样照搬,部分则经作者改造,被文学化。)
4.C(A
不是外貌描写,是细节描写。B“这从侧面说明了白宝宝极有军人气概”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是家人和乡亲们的注视让白宝宝有了一种自豪感,有了军人气概。D
反映了团长的人情味。)
5.不是。(1分)作用:衬托武装部长白建国对新兵的关爱以及教导有方。白宝宝从一个娇生惯养的逃兵转变为家人和乡亲眼中的男子汉并返回部队,正是白建国的功劳。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白宝宝逃跑引出了白建国后面对其的一系列“改造行动”。暗示主旨。通过白宝宝的转变赞美了武装部长白建国善于教育青年人、为国家国防事业做贡献的特点,也显示出对新时代青年的期许。(作用每点2分,答满3点给5分,酌情给分)
6.突出人物形象。结尾用闪烁的泪花,凸显了白宝宝的成长和其对军人身份的认同感,强化了白建国负责任、包容、教导有方的形象。使小说首尾圆合。这一结尾对应开头,说明由白宝宝引起的麻烦已经得到解决,使整个故事完整圆满。凸显了主题。结尾既写了文中人物的感动,也让读者感动,让读者感受到军队熔炉对人精神的显著的塑造作用。(每点2分,酌情给分)
7.B(赋分制是一种根据考生的卷面成绩在全部成绩中的位置而给出一个相对分数的赋分制度。)
8.D(“因此只要改变这种录取模式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错,谁也不能保证换成另外一种模式就一定能解决这些现存的问题。)
9.在目前选科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物理科目的等级和赋分比例。改革选考科目设计,允许学生选择3门及3门以上学科参加考试,然后由学生自己决定用哪3门学科的成绩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推进大学招生改革,调整大学专业招生的选科要求。(每点2分,酌情给分)
10.C(“公”是“白为之”的主语,所以“公”之前应该断开。)
11.A(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叫“进士第”。)
12.D(“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是在“察访陕西”时。)
13.(1)李承之向皇帝讲明了蔡确险恶邪僻的情况,皇帝的心里才明白,赶紧派使臣去调查追问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险诐之状”“意”“诘竞”各1分,句意2分)
14.B(颈联写“众芳”被精心采撷反衬甘菊生不逢时。)
15.表达作者对“众芳”细琐被采回摆放厅堂的现象的不满;对甘菊花的遭遇表达了惋惜与同情。同时,以花喻人,表达了自己没有机会为国家平定叛乱尽一份绵薄之力的愤慨。(每点2分,酌情给分)
16.(1)盘盘焉 囷囷焉 (2)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3)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17.B(A“享福”和“成果”搭配不当。C
这句话和前文的关系是:前文是结果,这句话是原因,所以“因此”运用不当。D“因此”运用不当,“享福”和“成果”搭配不当。)
18.D(“不逾矩”“懂规矩”的顺序排列不合逻辑,应该把“懂规矩”放在“不逾矩”前面。同时,上文所举事例是关于法律对养狗人的管束的,所以这里用“法律规则”做主语更好。所以选D项。)
19.C(吞云吐雾:形容人吸鸦片、香烟时喷吐出浓重烟雾的样子(含讥讽意)。喷吐云雾,多用来形容吸烟,因吸烟时喷吐出的烟像云雾一样。根据上下文,这里选择“吞云吐雾”更好;比屋可封: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根据上下文,这里应该填“比比皆是”;霄壤之别:天和地,一极在上,一极在下,比喻差别极大。迥隔霄壤:如天上和地下之间的距离。这个成语强调距离远。根据语境,此处应选“霄壤之别”;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靡然成风:指群起效尤而成风气。根据语境,此处应选“蔚然成风”。)
20.“贵公司”改为“本公司”;请教”改为“垂询”;“不吝赐教”改为“竭诚为您服务”;“鼎力相助”改为“全(大)力相助”;“惠赠”改为“敬赠”。(每点1分)
21.示例:矛盾双方递交调解申请。不符合调解条件的驳回申请,符合调解条件的,调解员进行调解。能达成协议的,双方签署调解协议书;不能达成协议的,进行第二次调解。若第二次调解仍无果就移交相关行政部门处理。(6分。酌情给分)
22.【参考立意】在竞技赛场上追求个人最好成绩,甚至超常发挥,才是体育精神的体现。真正的爱国,是赛场上的拼搏,而不是简单的拿不拿国旗。志愿者递国旗究竟是真爱国,还是借爱国之名为自己刷存在感?真正的爱国从来不是添乱!(若有其他立意,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的最小的弟弟,幽州人,后来迁居到濮州。生下来就成了孤儿,李肃之抚育他,并对他进行教育引导,一直到他长大成人。他性情严肃威重,有忠贞的气节。
堂兄李柬之将要给他官做,他推辞不接受,而是通过科举中了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郡守放任自己的性情执法断案,别人没有敢违逆他的,唯独承之毅然力争。郡守生气地说:“下属敢这样吗?”承之曰:“事情一发生,您自己处理了就算了。既然已经安排给执法部门,那就应当遵循三尺之法了。”郡守很忌惮他的话。李承之曾经提出免除老百姓徭役的建议,王安石见了很称赞他的建议。
熙宁初年,因为给条例司检查校对法律条文,得以被皇帝召见。神宗对掌握实权的官员说:“承之谈论制置司的事情很详尽,不是别人能比得上的。”改任他为京官。另一天,皇帝对他说:“我即位以来,不轻易改变别人的官职,现在任命你,是不同寻常的恩德啊。”李承之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河、浙江地区常平仓事务、农田水利、差役等事情,回京后上奏朝廷《役书》二十篇。
李承之升任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当时郡县对于执行法律不严格,搞蒙混,乱收费超过制度规定。李承之说:“这难道是朝廷的旨意吗?”都裁断改正了那些不正确的数额。他升任集贤殿修撰,又提升为宝文阁待制,担任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任枢密院都承旨,出京担任延州知州,回京代理三司使。蔡确负责处理相州案件,牵连很多朝廷中的官员,很多人听到一点风声就屈服了。李承之向皇帝讲明了蔡确险恶邪僻的情况,皇帝的心里才明白,赶紧派使臣去调查追问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升李承之任龙图阁直学士,他恳切地推辞,请求授给兄长李肃之,说:“我从小就受兄长的抚育,而且兄长担任待制之职已经十年了”皇帝说:“你们兄弟二人孝敬友爱,足可以劝勉世人改善社会风气。李肃之也应该升职了。”就一起任命了他们(兄弟二人)。有商人违犯禁令,卖北方产的珍珠,竟是为公主卖的,三司很久也不敢判决。李承之说:“朝廷的法令,怕皇帝的女儿就不实行了吗?立即下令逮捕犯人。皇帝听闻后说:“执法部门就应当这样啊。”
升任枢密院直学士。因为任命官吏不当,降为待制,后担任汝州知州。不久,担任陕西都转运使,后来召他进京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又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青州知州。历任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长官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