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最佳公益评选”写作指导及例文导引
(2018-03-20 08:16:59)
标签:
任务驱动型作文“最佳公益活动”评选写作指导例文导写高考 |
分类: 案例我编 |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最佳公益评选”写作指导及例文导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面对任务型作文,考生必须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是什么?写作者必须认识清楚,否则累死也无功。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的难度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特别是对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来说。
1.“有趣”的公益才最佳
扎根传统公益文化的沃土,它让公益变得更“有趣”,冲击传统公益文化的“无趣”的同时,有效促进了传统公益文化的普及。(紧扣“有趣”,提出分论点)
从事公益是一种善举,不可否认,其他两项公益活动也是亮点纷呈,让人忍不住要为之叫好。然而,在我看来,“叫好”还要“叫座”。只有像第二项活动一样,瞄准对象,紧扣时代,以“有趣”的方式做好宣传,才能在公益活动中脱颖而出,斩获最佳。(回应开头及自己的选择,但不忘与另外两个进行比较,点明“最佳”的突出特点,思维缜密。)(858字)
2.“众筹扶贫”我最爱
如果要评选“最佳”公益行动,这一票我投给“众筹扶贫”。 (27字。开头紧扣任务,开门见山,简明干脆。)
“墙上的餐桌”虽然提供了方便,维护了尊严,但也可能给那些游手好闲者大开方便之门;“动物是易碎品”这个主题不错,但绘本的形式也许仅受限于儿童欣赏。从受益范围和实际效果来看,“众筹扶贫”显然比前两者更好。(紧扣选择,比较中明确观点。)
首先,它服务了所有贫困山区的百姓。(提出分论点一)以网上推送农副产品的形式,帮助贫困山区的老百姓脱贫致富,这种形式能及时解决山民面临的困境。我们知道,山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仅凭一家一户肩挑背扛显然运力有限,加上保鲜不好,销路不畅,山民们的积极常常受挫。而“众筹扶贫”的办法则能帮助他们将产品广销各地,既拓展了销路,卖出了价钱,还节约了成本,山民们肯定会感觉幸福来得太突然。(围绕服务的效果对比分析,以理服人。)
与以往的扶贫形式相比较,“众筹扶贫”更是在让他们精神脱贫,从而彻底告别贫困。以往的扶贫多是向山区捐款捐物,爱心值得肯定,但这种方式有可能会伤害受助者的自尊,也可能会滋生依赖心理,其结果是物质上不能脱贫,精神上难以脱困。而“众筹扶贫”是支持勤劳有收成的人,不让坐享其成者有可乘之机,这有点类似于《母亲和乞丐》:一位断了右臂的乞丐向母亲乞讨,母亲却让他用一只手搬砖,整整搬了两小时,母亲给了乞丐5元钱,并告诉他这是他的劳动所得,后来乞丐明白了自己也能自力更生,从此他不再行乞。(从扶贫的角度,比较论述传统方式和这种方式的优劣,再引入其他事例,将道理引向深入。)
其次,它也极大地满足了城里人的需求。(提出分论点二)是“众筹扶贫”让绿色的农副产品快捷地推送到他们手里,还让他们节省了不少的成本和时间,你说他们能不高兴吗?他们高兴了,这项公益活动就双赢了,公益活动也就会开展得如火如荼了。正如大学生志愿者上山下乡支教一样,他们既关心了留守儿童,为贫困山区送去了知识和温暖,同时也锻炼了大学生,磨砺了意志,积累了经验,这样的双赢活动其实就是一种教育“众筹扶贫”。我要为他们点赞。(从另一个角度引出双赢的结论,再引入其他事例辅证。)
此外,网上推送的形式也不错。(提出分论点三)在互联网时代,很多订单都是在网上生成的,它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波及面广,能保证产品新鲜,并且向山区年轻人普及了信息知识,改变做事的思维方式,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
一项公益行动既能体现爱心,又能切合实际、实现双赢,而且影响深远,这样的活动当属最佳,所以“众筹扶贫”我最爱!(总结全文,强化观点)(89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