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深圳高三一模作文题解析及下水文
文 /
枯叶蝶
【写在前面】
在2018深圳高三一模考试前一天,葛福安老师邀我写深一模作文解析和评分标准。惴惴之余,不能辜负这番盛情和信任,勉力为之,供参考耳。后面附上了深圳二位老师和我的下水作文,后续还会有更多更好的下水文和考场作文。
恰逢元宵节,以此文作为元宵节的祝福,祝支持“枯叶蝶语文读写堂”各位的朋友佳节快乐!老师们工作顺利!孩子们圆梦学海!
【原题呈现】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
语文学科尤其是作文题最能体现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要求。2018高考深圳一模作文题与高考的这一要求高度契合。
本题是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事实类材料的任务指令型作文,对中外父母在育儿理念上的差异与冲突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中外文化差异,思考自身的成长。
一、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近年来,中国在各方面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就教育领域来看,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为国际叫好,英国已经引进中国小学的数学教材。因此中外文化的差异、交流、碰撞与融合是时下的的聚焦点之一。
试题所关注的中外父母的育儿理念冲突,更切合着家风、家教的时代热点,倾注了对民族未来的关心。
二、契合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方向
2015年开始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发生巨大变化,由材料作文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2016年高考让任务驱动型作文朝着更宽广和纵深发展。2017年高考全国卷,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础上发展,强调几个对象(或概念)之间的有机关联,强化逻辑和理性思考,呈现为“任务指令性作文”。
2018年的高考作文题,依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2018深圳一模作文题,完全契合任务驱动型作文和任务指令性作文的以下几个特点:
1、材料是来自生活的叙述类材料,有真实的情景,要求考生在真实情境中的思考,并且给出了思考的角度或者方向——“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
2、材料提供的内容有争议,命题者不持立场,需要写作者对材料中的对象做文化因素的思考和挖掘,然后在评析中比较,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或者思考。本题中,中外夫妇对孩子摔倒的事情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而且双方还直接语言对峙,但命题者本身没有表达谁对谁错。对材料涉及的问题,需要考生自己深入思考文化因素的差异,从而来比较、思考,判断,作出回答。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有话可说,说真话,深入思考,解决问题。从而防止套作和宿构。
【试题解析】
一、题型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指令性作文题,具体讲来就是:情景+叙事(矛盾冲突)+任务指令。
(一)题目明确给出了任务指令:
1、“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内容方面的任务指令。这是作文的方向,必须围绕文化因素去谈,换言之从育儿理念冲突看文化差异。
2、“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思维方面任务指令。要求考生有独到的见解,可以由此深入思考,也可以由此横向联想。
3、“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体与立意等方面的任务指令。要求考生整体解读材料,整体立意,文体明确。
(二)情景
旅游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中国夫妇在长椅上休息,两家的孩子都刚刚学会走路,同时摔倒。
(三)社会热点现象
如何教育孩子,是扶持和帮助?还是旁观以期独立?不同的教育方式,会有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这是每个家庭都面临的教育问题,切合了时代热点:家风、家教。
(四)主要对象
外国夫妇、中国夫妇,年幼的孩子。
二、审题立意简析
(一)解读材料,理解材料基本内容
材料由四个部分组成:
1、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
——情景。中外夫妇面对同样的问题:孩子摔倒哭起来了。
2、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
——差异。中外夫妇不同的做法:外国夫妇置若罔闻,中国夫妇扶持安慰。
3、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这对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
——冲突。中外夫妇语言冲突:展现不同的育儿观。
4、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影响。众人围观与议论。
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中外夫妇面对年幼的孩子跌倒,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处理并对对方的做法进行批评。
材料展示的是中外家长不同的育儿理念。
(二)审题,即挖掘材料的含意,探究立意点
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找出内在的因果关系。
1、整体解读材料(略)
详见“(一)解读材料,理解材料基本内容”部分。
2、各部分之间关系
(1)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
——核心事件,是起点。
(2)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
——事件结果,截然不同的结果。是(1)的进一步。
(3)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这对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
——交流与碰撞。
(4)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影响,扩大事件的价值,成为作文的情景。
这四方面之间,(1)(2)紧密相连,(2)是(3)产生的条件,深入思考其实(3)是(2)的原因。
3、原因挖掘
中外父母对年幼的孩子摔倒都不同反应和做法,是缘于中国和外国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理念的差异,这种理念的差异的根源在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材料既体现了中西文化差异,也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冲突。
(三)立意,据材料内容、含义与任务指令确立文章的主题。
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对其含义的挖掘,结合任务指令,确立文章的观点或者思考的重要话题,这些观点或者思考在解决材料中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要力争指向对现实中一类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在教学上主张教学生立意追求精准的,在阅卷场主张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立意。
1、最佳层次(综合的大角度)
(1)小切口:关注家庭教育的角度
①家庭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既要给孩子关怀,又要给孩子独立的锻炼。
②在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看家庭教育。
(2)大切口:关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③从育儿理念的冲突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
④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中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
2、基本层次
①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
②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3、跑偏层次
①在中外父母的育儿理念中否定一方肯定一方
②拒绝外来文化,保持文化独立的品格。
③家庭教育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育
……
【评分标准】
略。
【下水文集锦】
育儿观背后的文化密码
深圳科学高中 牛程
如果找一个事例来论证中国父母和外国父母的最大不同,材料中的事例无疑是最好的注解。相较于中国父母育儿时的处处呵护,外国父母则是大胆放手。育儿观,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观念,而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中外迥异的育儿观背后,文化是最大的“推手”。
不同民族文化形成的家庭观念,是破译这种不同的密码。
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孕育出重血缘重集体的文化传统。就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团体是超于个体的存在”。家庭是社会团体最基础的单位,血脉相连的亲人属于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圈子”,“父慈子孝”的相互扶持,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这样的家庭观念绵延几千年,早已成为中国人重要的文化基因。且看当今的中国,孩子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哪一个都少不了父母的身影?更何况年幼时摔倒哭泣。同样,孩子对父母的养老也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家人始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是国人无须思考的“集体无意识”。
而西方在文化上重“个人主义”,即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看得极其重要,主张“自我独立的美德”。这种文化中,一个人先是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某个集体的一分子,家庭也不例外。纪伯伦在《论孩子》中写到,“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材料中外国父母的做法就很好理解了:哪怕是一个幼儿,跌倒了爬起来,是个人的能力范畴,自然无需别人插手。
我认为,两种育儿观都教育出无数优秀的人才,都有属于自己“忧与爱”,不宜简单地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西方父母因孩子更独立而负担减轻,但关系稍显疏离;中国父母虽操心多,但能享受到脉脉的亲情。况且,育儿观从来都不是固化不变的“非黑即白”。相信不少中国家庭也都如材料中外国父母一样,鼓励孩子独立;也有很多外国家庭,远比材料中的中国父母更保护孩子。
因此,材料的事例可以作为整体特性的某种写照,但未必能代表各个具体的家庭。对于父母来说,与其围观议论“中外育儿观大不同”,不如从孩子的自身特性出发,选择最适合孩子的育儿之法。胆小脆弱的,及时抱起安慰;活泼独立的,笑着看他爬起。
除了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家族习惯、父母的性格经历等,都会或多活少地影响着家长的育儿观。但无论何时,孩子本身的特性,才应是育儿观形成的决定因素。
无“智爱” 不“挚爱”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张俊卿
最近,一则新闻引起热议:孩子摔倒了,外国夫妇认为:应该自己爬起来,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形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夫妇则认为:要及时扶起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世界的温暖。无问西东,皆源于“爱”。我认为,两者皆有可取之处,真正的爱,是建立在智慧的前提下。
如何做到“智爱”: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就会发现:扶不扶不应该由家长来决定,而应该取决于孩子当时的状态。在孩子摔倒时,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没有看到“的行为,值得商榷,但中国父母”马上扶起并轻言安慰“也不可取。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摔倒“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也许在大人眼中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孩子眼中也许是人生的关卡。孩子此时的目光,会投向父母,他们不一定需要父母双手的援助,但一定需要父母目光的“援注”。父母坚定的目光、鼓励的话语,会让孩子内心充满自信,感受到爱与包容,他也会将这种爱加以传递。相反,一个靠自己能力爬起的人,他也许无法在幼小的心中建立与世界爱的互联。如果孩子确实爬不起来,需要父母援手,扶一把也是人之常情。但我们也不能“忙上前把孩子扶起”,要相信孩子,给孩子以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毕竟,他终将单枪匹马地面对世界的铁壁铜墙。
这种现象,就像一滴水珠,表面上是东西方育儿理念的冲突,实际上折射出深层文化因素的差异。不禁让我们思考:父母和孩子之间,责任有哪些,界限又在哪里。如果我是文中的中国父母,我的答案是:在位而不越位。在位,是父母责任的体现。西方的文化,孩子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优点是自由成长,不足是,当孩子在人生的关卡,需要助推的时候,父母是缺位的。东方的文化,孩子是一棵棵树苗,缺点是有亲情的牵绊,优势是,他们有父母做成长的沃土,可以长得更枝繁叶茂。不越位,是亲子界限的彰显。父母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在回答“为什么要养孩子时“,知乎上点赞最多的回答是:我想陪伴孩子一起,看着世界的风景。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龙应台的“智爱“,更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挚爱”。
和而不同 相融至美
——尊重、传承和学习
枯叶蝶
面对摔倒的孩童,中外父母的反应截然不同:外国父母置若罔闻,中国父母关心备至。进而于互相指责对方而冲突。究竟谁对谁错?众说纷纭。
往深里说,这冲突背后实际上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面对不同文化的相遇,我们该作何选择?窃以为,应以“和而不同,相融至美”的态度去面对,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
在中外父母对待孩子跌到问题上体现出来的差异甚至矛盾都是其正常教育方式的反应,因为这和彼此背后的文化背景直接相关:
外国文化,主要基于工业文明,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个体主义,尤其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对个性的尊重,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譬如就餐,奉行分餐制,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付账也往往采取AA制。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的育儿理念,自然就是放手让孩子独自历练,以锻炼独立性。
而中国文化,主要基于几千年来农业文明为主的文明,主导价值观是群体文化,讲究“有福共享,有难同当”,重血缘重家庭,讲究集体意识,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譬如就餐,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围坐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聚餐的目的更多的不是吃一顿美味佳肴,而是增进情感,正所谓“饮食所以合欢也”,强调一个“合”字。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的育儿理念,自然就是给予孩子关爱和帮助,让孩子明白集体的重要。
因此,当我们与不同的文化相遇,我们不能妄自尊大而鄙薄对方,譬如在育儿上,“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的确是让孩子独立自主摆脱依赖的最好办法。同时文明也不能妄自菲薄而仰视对方,譬如在育儿上,“让孩子得到帮助和关爱”有助于孩子远离冷漠和自私。
于我们而言,在与外国文化时时相遇的今天,面对不同文化的相遇,我们该怎么办?窃以为,应以“和而不同,相融至美”的态度去对待。唯此,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得以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换言之,尊重文化差异,珍视文化传承,学习不同文化的优点。回到育儿话题上,我们尊重中外父母不同的育儿理念与做法;珍视并传承中国父母育儿理念中的恰当的关爱、帮助,譬如陪伴、助推,而不是代替、包办;学习外国父母育儿理念中的独立、自主,譬如放手、历练,而不是冷漠、远离。
当一种文化基于其优秀基因,再嫁接上另一种文化的优秀基因的芽,这文化之树必将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家庭教育也是如此。
【优秀考场作文】
1、你孤单吗?(评分:59分)
这一场偶然发主的育儿理念之冲突看似平常—中外理念不同是众所周知的一可细细想来,实令人感慨万干。
育儿理念的不同只是表象不同,其实质,是中外文化追求的不同。
为什么要扶?又为什么不扶?
扶,是呵护他,疼爱他,更甚在告诉他:
你尽管去走,摔倒无妨,始终有一双手在你身后帮你;不扶,是锻炼他、敲打他,更是在告诉他:
你尽管去走,摔倒无妨,但你要坚强要自主,没有人能帮你。
扶,是因你不孤单;不扶,是因你很孤单,一个人的战斗只能靠自己。能说孰对孰错吗?
不能。
在中国,家庭观念相当浓重,这源自于上古周代的宗法制。两千多年来,它已成了中华魂之一部分。在家里特别是在大家庭里,兄弟姐妹之间互帮互助也极其常见,即使在独生子女家里,也可能与堂表兄弟联系密切。强助弱,长扶幼,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关系。更所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危难时机团结一心才能共渡难关,这一切教会我们不孤单地生活。对上孝顺父母,对下呵护弱小,是中国孝悌的体现。我们都拥有家人帮助。
在中国,朋友的分量重于千金。我们都听过梁山好汉的故事,他们的会议厅名为”聚义堂”。正是为了这个义字,从古至今流传了多少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佳话!
落魄时,不必惊慌,因为我们都拥有朋友的帮助。
在中国,从不缺乏大爱无疆的人。我们坚信”一方有难,八方来援”,国内如此,国际亦如此。因为追求”仁”,国内一直开展扶贫工作,我们追求的不是某个人的飞黄腾达,而是所有人都过上幸福生活。”达则兼济天下”,我们救济他国于困难之中,我们的发展为落后国家带去机遇。中国,从不自私,从未孤单,中国更要让世界也不再孤单。我们的背后,始终有一双手。
反观外国,孩于18岁成年便须自力更生,父母不再提供援助。他们要让孩子独立闯荡,苦乐自知。外国人眼中大家都是朋友,也就不强调所谓义气,当然也可好聚好散。外国的贫民窟里聚积着大量社会最底层人。谁来救济他们?在财富论英雄的社会里,没能凭自己努力挣到钱,并没有值得可怜之处。国外强调个人主义,正是因为他们笃信一切由自己开创,一切因我而生,,我的独立,无须帮助,中国的孝悌仁义与外国的独立打拼实无可比性,我们自古以来便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外国强调个性。但二者无高下之分,正所谓“”求同存异”。
文化追求不同,出发点却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育儿理念不同,各有所长,但都为了孩子好,有此足矣!
你孤单吗?无论是与否,请坚信我们都会有别样的精彩人生!
2、桔与枳何须归一
淮南淮北,水土相异,故有橘枳之异,世界多了一种风采,人类多了一种享受,多么好的事啊!
西方夫妇在小儿跌倒时,一般是不施援手的。他们期待的是孩子自己爬起来,自己解决自己遇上的困难,自己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不要有所依赖。他们就是从这种小事起步,借以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我们赞美西方人士勇于撒手的心理力量,也赞美西方人士“为孩子计深远”的远大目光。
中国夫妇在小儿跌倒时,一般是急忙施援的。他们护犊心理强盛,也希望给孩子一个亲切的心理感受,强化家庭亲情的培养。我们赞美国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胸怀,也为国人重视血肉亲情、家庭亲情、社会亲情的优良文化传统而自豪。
同是幼儿跌倒,中西夫妇的表现差异如此自大,原因在哪?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将人们捆绑在一块土地上,造就了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乃至五代同堂的大家族。人们血肉相连,感情相近,相互关怀,友好友爱。家庭的兴盛,香火的延续,晚年的依本,是人们生命的追求。因此,一个婴儿的落地,是血脉的延续,是全家的幸福,是家族的希望,谁能不对孩子呵护备至呢?
西方文化兴盛于工业文明。芸芸众生为了谋求生活出路,如无根的浮萍,东飘西荡,四处求业,随遇而安。因此,他们需要的是敢于闯荡,勇于奔走的独立人格。孩子一旦长成,就不再依偎于父母身旁,父母也不依仗晚辈养老送终。社会生活环境如此,夫妇育儿也必然要为孩子做好心理、性格方面的准备。正因为如此,任凭孩儿啼声阵阵,他们也未敢启动“恻隐”之心。
中西育儿,一橘一枳,皆植根于自己的土壤之上,同样兴盛发达,并无优劣高下之分,是朗朗乾坤的两朵奇葩,与地球村其他文化一样,各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我们为百花齐放的缤纷世界欢呼。我们寄言故事中那两对中西夫妇,你们各自的做法都是对的;不必相互指责,也不必争个谁是谁非,相互尊重,各自走自己的路吧。
橘枳无争,相处融洽,各显风采,十分可喜,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嘛!相反,如果相互倾轧,强加于人,则这个“世界”“会很受伤”的。
3、摒弃对立,兼济发展
唐寓棋
抛弃对立思维,吸收他者之强,推动己方之盛,则文化自可有容乃大。
——题记
孩子摔倒,该不该扶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人。
近日,一对中国夫妇与一对外国夫妇为此展开了争辩,中国夫妇斥外国夫妇冷漠,而外国夫妇责中国夫妇溺爱。
此事引起广泛关注,挺中挺外者各有之。我认为这体现了一种深层次的中西文化冲突:在育儿上,中国夫妇强调情感关怀,外国夫妇则强调独立自主。
面对这种冲突,我的选择是:取彼之长,为我所有,兼容并包,推动发展,
中国夫妇的选择是正常而自然的。孩子尚幼,多给其呵护,使其免于伤害且感受到父母之爱,有利于培养其友爱互助的价值观。
而西方夫妇的选择,也是合情合理的。让孩子从小就锻炼独立自主,自小就开始懂得不依靠他人而自立自强,长大后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既然双方的做法都有道理,那么冲突缘何“从天而降”?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文化差异。
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强调孝悌和顺,父慈子孝,家族和睦。因而长久以来,人们极为重视亲情和团队,父母也自然而然地就将对孩子的保护视作爱的正常表现。
而西方,经过长久的人文思想的洗涤,自由、平等、独立等价值观极受推崇,父母自然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视作必然。
保护有理,过度保护则是一种伤害。周国平有言:对子女过度的保护恰恰是一种变相的剥夺。因此,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若不注意限度,一味地扶,则扶不起孩子的自强之躯。
“旁观”有理,但冷眼漠视则是一种伤害。全然不扶,则可能伤了孩子的情感,甚或诱致孩子冷漠无情的价值观。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因此,父母必须在扶与不扶之间把握好度。根据自己孩子的身体素质、性格、摔倒的严重程度,相机决定,既让孩子感受到有父母可以依靠,培养其世间有爱与帮助之信念,又要养成其自强之心。这不是更好吗?
扶与不扶是中西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一个表现。对此,若摒弃对立思维,兼济用之,我们方能在当今社会走得更远,我们的民族也才有真正的文化自信,才能让我们的文化真正繁荣兴盛。
4、温暖地行走
付韵琪
我想拥有独自行走的力量,也想去爱人。
——题记
孩子跌倒,外国夫妇视而不见,以隔绝“依赖”,中国夫妇急忙扶起,以催生“关爱”。这差异巨大的育儿观念致使双方争论不休。究竟孰是孰非?
诚然,隔绝“依赖”可以让孩子在探索中更快成长,获得独立;催生“关爱”可以让孩子的内心柔软,心理健康。二者各有说法各有所长。
但这二者并非是“育儿”这本难念的经里两极分化的选择,甚至它们并非对立。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让孩子即拥有独自行走的力量,亦能拥有爱人的能量,从而温暖地行走。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提到这样一种观念:“当你奋力冲刺100米跌倒时,我来教你如何清洗伤口,教你怎样的姿态才算有尊严,怎样的站立才不失体面。不是漠然冷视,不是支撑。”这样的教育,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鼓励教育,以一种非绝对旁观者的姿态给予在生命赛道上奔跑的孩子以正确的指导。
这涉及到育儿理念背后的深层文化因素。
西方的历史观念使西方家长倾向把孩子培养成“孤胆英雄”。正如《蝙蝠侠》《蜘蛛侠》所体现,以个人英雄主义为精神崇拜的神旨,让孩子如海明威笔下的老人,独自与命运抗争,以实现尼采所言的“命运杀死我的物质,能使我更强”。这样绝对独立的观念让孩子一最快速度 ,技法生命的潜能,站起来行走。但之后我们更能从他们身上看到更多“冷遇式独立”下的产物:校园霸凌、纵欲滥交、街头群体“文化”;发现其在精神上缺乏关爱致使他们更容易被包里引领,成为冷漠的“兽”。
“仁爱”所滋养的礼制、教化,包括之后所衍生出的一切使人向温润方向成长的理论观念,让孩子成为谦谦君子,崇尚思想优越感,时刻便可念叨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正是这样的君子们,在面对列强蹂躏时,尽管奔走呼吿,尽管砺利清操,但终究除自己外,其所爱的所在意的,都被摧毁。
我们必须要拥有力量,也需要拥有操纵力量的精神方向。
没有温度而行走的人,可以是人类,更可以你是机器人。它畸形了人作为情感动物的自然天性。从审美上来说,它冰冷;从发展上来说,她缺乏韧性,极易从内在被折断。而只有温度的人,没有行走的底气,他得不到想要的,保护不了拥有的,它甚至怀疑行走的意义。
唯有温暖地行走,自然,安稳。就像龙应台所说:
孩子,你慢慢来,我不给你依靠,但给你方向。
5、育儿经里看世界
杨智辉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小小的育儿冲突里也隐藏着巨大的观念分歧。中国夫妇将孩子扶起,体现对“慈爱”“和睦”的追求,外国夫妇放任不管,却是崇尚“独立”“自主”的精神。
我认为,凭事件本身网段外国夫妇冷漠或是中国夫妇宠溺,显然都不恰当。行为的背后是观念,观念的背后是文化,不同的文化难有高下之分。双方的争执,代表东西文化的激烈交锋,由此小事端可略见不同的世界。
中国夫妇扶起孩子,包含了传统儒家式的“爱”。扶起自己的孩子是为慈爱,父慈子孝以成就“天伦之乐”。
这样的行为更贯彻着一个更深一层的“以强扶弱”的思想。抛开个人情感,作为大人,扶小孩一把使之脱离倒地的困境理所当然。往大了说,这也是构建互助和谐社会的出发点,以彼之长,补此之短,互扶互助中达到“和”的境地吧。
但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希望孩子能凭借自己的力量站起来,能依靠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坦然。看似残酷的背后是另一种关爱,他们为孩子设想了最无助的“世界”。
从国外电影中经常看到,英雄人物常常凭借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不要单指这是“个人英雄主义”,要看到其人的独立、机变与强大。他们的社会氛围中,竞争意识十分强烈,对于孩子“苛刻”无可非议。
客观来讲,我希望中国父母们能理解,吸纳外国的育儿经验。不可否认的是,正常中国父母如斯的作为,积累起来造就了所谓“熊孩子”“成年巨婴”“高分低能”……有时候过分重“情”却忽略了教育之“义”。我们也应该既保护孩子的身心,又锤炼他们的意志。比如在孩子跌倒时,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让他们沐浴到关爱而成长,也拥有独立的力量。
为人熟知的“阿喀琉斯之踵”即是如此。母亲握住其脚踝使其沐冥河而刀枪不入,但被母亲抓住的部分却成了致命的破绽。
推广开来,纯粹的“仁”和“爱”不能育好一个,更不能强大一个民族!若这个时代的孩子仅仅沐浴在“关爱”的醉人光晕下,是不是又少了几分血性?
中外夫妇的争吵呈现的育儿经的冲突碰撞除了更清晰、更现实的世界,不知在这思想和文化的碰撞的美丽浪花中,你又能捕捉到哪一朵?
6、中西合璧,成其教育体系
许越
孩子摔倒,是不闻不问还是扶起安慰?中外父母截然不同的选择,既是育儿方式的交锋,也折射出在深层文化因素引导下中西教育观念的冲突。而在当代多元文化齐放的格局中,或许絜矩而观、中西合璧,方能真正成其教育体系。
中西教育理念之差异,缘于深层的文化差异。中国文化中自古沿袭下来的宗族观念熏陶华夏子孙数千年,即便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家庭本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这亦是中国父母对子女富有的一种责任,更倾向于躬身教抚的根源。而西方自由主义盛行,个人本位思想已成为其文化的重要特性。故西方家长更乐于培养子女的独立自主,留给其更多自我发展空间。
但这两者的差异并非绝对相斥,而是各有偏重,各有擅长。如使其互洽,则又成一脉教育体系,或许更能扬两者之长,树人为人,育材成才。
教育体系的第一阶段,应是在孩子人之初时,以关爱与仁德引导其正向感受世界。《三字经》开篇有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当孩童尚葆有一颗孺慕的赤子之心却缺乏认识世界的能力时,父母以关爱滋育其灵魂。而潜移默化的仁德引领将建构世界之善,为孩子良好价值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体系的第二阶段,应是在孩子稍长之时,以督责与放任并行,帮助其自行感受世界,初步建立自我人格。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脱离父母的怀抱,开始拥有自行探索世界的能力。此时是当的放任,让其感受摔倒与爬起、失败与成功、接受与给予,将有利于完善和丰盈其生命体验,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而及时的督责,可避免其心智尚不成熟下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害。诚如摔倒的孩童,可任其摔倒,却要避免其摔出重伤;可不予援手,却不可不闻不问使其只感冷漠而无温情。如此掌握分寸,方能使孩子初步建立起自我正确的价值体系。
而教育体系的第三阶段,是在子女初长成,此时其已近成年,已有自己的社交生活和一定的判断力,父母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他并与之交流。这个阶段的教育与其称“育”不如称“教”,是父母数十载生命经验的传递与教诲,从而帮助青年达到内生和谐与外物统一的圆融之境。
教育体系的三个阶段,正对应着“中——中外结合——中”的规律。使当代中国青年既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和集体意识,也拥有西方进步的个人思想与独立意识。
教育者,国之源也;人才者,国之本也。以优秀的文化构建优秀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优秀的中国青年,方成大国之体,方兴大国之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