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

(2018-02-14 09:07:29)
标签:

整本书阅读

重在课外

方法指导

新课改

温儒敏

分类: 教学我思
“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

文 / 温儒敏



    最近一期《语文学习》(2018年1期)刊出不久前我给上海“整本书阅读论坛”的一封信。如下:


    老师们好。

    我很想参加你们这个有意思的会,可惜最近忙于高中语文教材编写,苦不堪言,也难于安排时间去外地,只好写几句话表表支持的心意。

    我认为提倡整本书阅读,是因为现在的学生读书少,特别是很少读完整的书,而网上阅读也多是碎片化的,微信等自媒体阅读,更是火上添油,弄得大家焦躁得很,学生静不下心来读书。要求整本书阅读,我看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安排有名著导读,其实就是整本书阅读。高中语文也会有安排,高一2个学期,每学期读2本。高二选修还会有这方面考虑。整本书阅读要列入教学计划,但这是很特别的课型,特别在于课内讲得少,主要是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性阅读。

    我不太主张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当然课内可以安排一些内容,比如初中的做法就是简要介绍某一种书的基本情况,激发读的兴趣,重点放在提示读这一类书的基本方法。比如介绍《西游记》,除了讲一点关于《西游记》的基本情况、以及有趣在哪里等,主要是提示如何用跳读、猜读的办法去读小说。这就等于“一书一法”。本来读书方法很多,但围绕一本书的阅读重点学习某一种适合的方法,以后学生碰到同一类书,也就会读了。这些都是提示性的,可以用很少的课内时间去实施,但整本书阅读主要是课外阅读。

    高中将更明确安排“整本书阅读”,也是名著阅读,有可能还用专门的单元去落实这个任务群。但我认为基本要求和初中的名著导读是一样的,即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内有些讲授,也主要是关于名著的基本情况,焕发阅读兴味,并提示“读这一类书的方法”。比如,怎样读长篇小说,怎样读社科著作,怎样读传记,怎样读历史,都应当在基本方法上有所交代。让学生知道不同的书是由不一样的读法的,有时还需要“签订阅读契约”——比如读小说,主要是借某一角度来大量生活,激发想象,而不能像读历史那样去“坐实”;读社科论作,要关注核心概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要梳理逻辑思路,就不能像读小说那样放开想象,等等。总之,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读某一类书的方法”。当然,前提还是完整地读书,主要的功夫是在课外。

    有一点我觉得要注意: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课程化”太明显,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就兴趣减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处处指向写作,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坏阅读兴味。我看社会上有些跟进新教材的名著导读一类读物,安排了很多阅读计划和规定动作,比如如何写笔记,如何做旁批,如何写读书心得之类,甚至时间都规定好了,那就会限制了读书的自由,减损了读书的乐趣。

    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效果还不好,就看学生是否爱上读书,自己能找更多的书来读,而且多是整本书阅读。所以,不要管得太死,宁可实行目标管理,开头有个提示和引导,结尾布置一点小结之类,那就很好了。

    中高考语文试卷命题都在考虑如何检测整本书阅读,比如加强阅读面与阅读速度的考察,这可能“撬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但那种指定读若干种书,考试就考有无读过,其效果就值得怀疑。因为有些应试的办法就是对着这种考试的,结果很多学生未见得读过这些整本的书,只是读些提要之类,也能对付考试,还是不会读整本书,也没有读书的兴趣和习惯的。

    我这些意见不一定对, 大概也只是一些皮毛的心得,还得听老师们的实践经验。

                                                                                                                                温儒敏

                                                 2017年11月2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