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议型”作文写作的完整步骤及范文解析

(2017-02-15 10:15:45)
标签:

评议型作文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

例文导引

教育

分类: 案例我编

“评议型”作文写作的完整步骤及范文解析 


文 / 宁德实验学校李家良

 


    【经典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7届资阳一诊作文题)

    中秋节前夕,家住湖北某小区的黄斌老人收到一盒其女儿快递来的月饼。老人诧异之余,当即给女儿打了个电话:“不就隔一条江吗,还懒到要别人代劳?中秋节不回来算了,寄什么月饼?我和你妈又不缺一月饼。”没等女儿解释,老人就挂断了电话。

    对于老人或女儿的行为,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立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一、切分信息: 

信息一:中秋节前夕,黄斌老人收到一盒其女儿快递来的月饼。

追溯:女儿对父母的牵挂、 孝顺

信息二:老人诧异之余,当即给女儿打了个电话:“不就隔一条江吗,还懒到要别人代劳?

追溯:父母对女儿同城过节不回家不理解、不满意

信息三:中秋节不回来算了,寄什么月饼?我和你妈又不缺一月饼。

追溯:不缺月饼缺什么?缺精神安慰,缺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信息四:没等女儿解释,老人就挂断了电话。

追溯:有点小情绪

 

    二、捋清关系

    信息一是事情的起因,信息二、三、四是在信息一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系列动态过程。因为住得很近的女儿中秋节只寄了一盒月饼而没回家看看老人,老人对女儿的做法很诧异,给女儿打电话,在电话中对女儿没回家有点小情绪,没等女儿解释就把电话挂了。

 

    三、重要概念“懒”

    “懒”的内涵:1、知女莫若父,懒可能是从小就有的习惯。

                        2、对女儿这样的态度不满意甚至有点小情绪。

    “懒”的外延:1、从小的方面讲是女儿敷衍父母的态度。

                        2、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不能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甚至可以理解为不

                    孝。

 

    四、核心矛盾:女儿寄月饼不回家与老人渴望女儿回家构成矛盾 

    质疑追问(1):女儿为什么不回家?

A、“懒”得出门

B、可能真的很忙

C、可能出差在外,但没有忘记父母,特意寄一盒月饼回家

D、压根没想到老人除了物质安慰之外还有精神抚慰的要求

    解决方案:常回家看看

     质疑追问(2):老人为什么不等女儿解释就挂电话了?

A、对女儿不回家不理解

B、甚至有点情绪

C、在老人看来,最大的安慰是一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D、团聚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解决方案:常回家看看

 

    五、文章提纲设计

      题目:只见“月饼”不见人 

第一段:两句话概括材料并提出问题。

第二段; 分析女儿不回去的原因,指出其不回去的不合情理性。

第三段; 分析老人的话,过渡到对“懒”字的分析。

第四段:对“懒”字进行概念厘定,揭示老人诧异的原因。

第五段:由浅入深,揭示老人不等女儿解释就挂电话的原因。

第六段:强调儿女回家看看不仅仅是义务,更是责任。

 

    【习作示例】

只见“月饼”不见人

李家良

 

    中秋节前夕,湖北某小区的黄斌老人因其女儿快递回一盒月饼而人没回家感到很诧异,打电话给女儿声称不缺这盒月饼,没等女儿解释就挂了电话。女儿寄月饼回家,本是一番孝心,老人为什么很诧异呢?

 

    诚然,女儿寄月饼回家也是牵挂父母、孝顺父母的体现;但住得很近的她,拿着月饼回家看看老人不也是很方便吗?也有可能女儿很忙,那也没关系,提前给父母打个电话,说明原委,又有哪个父母不体谅儿女的呢?也有可能是出差在外,看到这盒月饼很不错,就想让父母尝尝。果真如此,这份孝心值得点赞;即使如此,也应该提前打电话给父母说清楚原因。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就算迫于工作需要,不得不出门,以致于中秋佳节也不能回家看看父母,那先打电话总是可以的,免得老人祈盼。

 

    老人还说,不缺这一月饼。在物质生活相对充裕的当下,不缺不足为奇。但问题在于:这是老人给女儿打电话时说的,而这盒月饼还是女儿送的,这就意味深长了。如果老人不缺月饼这类物质用品,那缺的又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从老人的话语中来寻找端倪。

 

    先看看“不就隔一条江吗,还懒到要别人代劳?”这句话,一个“懒”字值得玩味。“懒”字意味着老人对这种行为的不认可,“懒”字意味着老人先入为主判断女儿是在家里“懒”得出门。倘若老人的判断正确,那就勿怪老人生气了。近在咫尺却让老人产生远在天涯的感觉,老人能不生气吗?退一步来讲,就算老人判断不正确,你确实有事脱不开身,你难道就不能先说明吗?

 

    再看看在老人认为女儿“懒”后,又说“我和你妈又不缺一月饼”这句话,就更值得深思了。如果老人不希望子女给自己的只是诸如月饼之类物质,甚至认为不缺这些物质时,那缺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精神抚慰。对于老人而言,在中秋佳节最期盼的是什么?是与子女团聚。团聚情节是流淌在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这里面蕴含对团团圆圆、儿孙绕膝,尽享天伦的渴望。在黄斌老人看来,近在咫尺的女儿“懒”得回家,只象征性寄一盒月饼表示孝心,是女儿在敷衍自己,这份孝心自然就成了窝心。

 

    然而,让人揪心的是,类似于老人女儿的做法并非个例,而是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儿女们可能有各种原因不能陪老人过节,但一定要记得:要“常回家看看”。这不仅仅是义务,更是责任。希望天下的儿女,能理解父母的心情,常回家看看,尤其是团聚的节日;千万不要让“只见‘月饼’不见人”的现象成为常态,而寒了父母的心!

 

 

    【行文思路解析】

 

    文章开篇简要概括材料,提出一个问题:老人为什么很诧异?接着肯定女儿寄月饼回家是牵挂父母、孝顺父母的体现。然后试着从多角度分析女儿没回家的原因阐释了无论什么情况也该先告知父母,免得父母祈盼,来说明老人诧异的原因。再接着从老人的话语来分析老人的心理,紧扣一个“懒”字行文,对“懒”字进行层层厘清并做正反对比,自然而然归演到“团聚”“孝心”“精神家园”“文化基因”等层面,进一步说明老人诧异并直接挂电话不给女儿解释的原因。文章结尾指出“类似于老人女儿的做法”这种状况的相对普遍性,体现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忧虑,并希望天下的儿女,能理解父母的心情,常回家看看,升华主题。

 

     本文来自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转载保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