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高校投档比例
(2016-12-18 09:33:48)
标签:
高校招生投档比例如何理解教育 |
分类: 招考我说 |
如何理解高校投档比例
——晨雾与一位网友的问答
晨 雾 / 文
近日,晨雾与一位网友就高校投档比例问题有一次问答。网友是某省的一位高考志愿咨询老师。晨雾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具有普遍意义,不仅对从事志愿填报咨询工作的老师,而且对广大高三家长理解高校招生政策也有意义。晨雾略去网友姓名,将问答略加增删改动,抄录如下,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网友GYF:
晨雾老师您好!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关于院校调档比例调档人数(或省招办投档人数)的问题。
在平行志愿录取时,院校在招生简章上都说按照1:1.05调取档案。当招生人数较少时会出现小数,比如1人或5人,这个时候是按照100%投档,还是上取整多一人投档?
我查看了近年一些院校的招生计划数和录取结果数,这两个数据都是相同的。而有一些院校会说服调就录取。如果这样,应该是录取结果人数比招生计划人数多才对。
这是我的问题。如果您有时间,拜托赐教。
晨雾:
如果高校最后公布的实际录取人数与招生计划相等并且没有发生退档,就说明提档比例等于1:1。另外你再仔细看一下,一般高校招生章程不会把提档比例规定为一个确定数值。而是规定一个上限(如果不是这样,说明高校的招生章程不够专业)。
例如北京科技大学2016念招生章程是这样规定的:根据生源情况,确定提档比例,对于实行平行志愿的省提档比例一般控制在当地同类招生计划数105%以内。实际上是一个范围。这样的话,在模拟投档后高校会根据生源情况确定具体的投档比例和人数。但是注意这个105%是高校面对全国各省的一个大概估计值。同一高校在各省招生计划不同,对于招生计划少于20人的省,5%还不到1个人。比如说高校在某省就12个招生计划,是提档12人还是13人?高校招办会根据模拟提档后生源情况来定。两个原则:第一原则是能完成招生计划,第二原则是如果口头承诺了对服从调剂考生提档不退档而多提的考生能够动用机动名额“消化掉”。以第一原则为例,如果模拟投档时发现第12名考生不服从专业调剂,那么投档13名的可能性就很大,否则12名考生中退档1名就完不成计划了。以第二原则为例,比如模拟投档时候发现第12名考生与第13名考生同分,且当年生源不错。地方招办一般会建议高校把13名考生都投投录取。高校一般也会倾向于把13人都投进来。高校做出决定前再内部协调一下机动名额够不够,有没有可能消化这个考生。。。上述情况高校招生人员是会灵活掌握的,当然也取决于招生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工作认真态度等等。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谈到这里还可以顺便通过这个例子谈谈为什么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腐败丛生,而现行高考常被人称为十分罕见的一块净土?虽说是净土,也不可能绝对干净。这块净土到底能“干净”到一个什么程度?
比如上面例子中虽说只有12名招生计划,而排名第13名考生是高校招生人员亲属的孩子,他就能很容易不动声色地在政策范围内把他提档和录取。而这位亲属的孩子如果是第15名、20名,舞弊可能性就小多了。再进一步讲,如果这个第13名考生是地方招办官员的亲属,难度就稍大些,要多一个步骤,地方官员先要搞定高校招办人员,说服他确定投档比例时候提13个。由于这并不违反政策,高校招办每年都要与地方招办打交道,一般会送这个人情。但是同样道理,对第15名,第20名,无论谁,都不太容易搞定。可见“腐败”的可操作空间非常有限,只限于投档比例的狭小范围。超出这个空间,两个具备招生权利的机构,高校和地方招办都很难操作。
推理:如果那位第15名,20名的亲属考生具备自主招生资格,情况就不同了。这就是高校招生腐败多发生在自主招生领域的原因了(人大蔡荣生案)。
同时还看出正是高校与地方招办之间的这种相互制约机制实现了对权利的监督。高校如果要求超出投档比例提档,地方招办就不会配合;而地方招办如果想超出高校给出的提档比例投档,高校不会接受。
多说了。
网友GYF:
感谢您的详细解答。感谢!感谢!
我是XX省的老师。昨天在研究河北医大的招生时,这个学校在平行志愿只开了一个专业:临床医学5+3,只招五个人。在没看到您的解释前,不知道会有模拟投档这回事。我一直认为是多一人投档。想到第六名投档进来的孩子,不论是否服调都是录不了的。除非增加计划。
感觉总是会坑一个孩子?不敢确定,所以今早向您请教。[抱拳]
晨雾:
平行志愿退档是十分惨烈的。目前高校比较人性化,为避免退档,一般如果模拟投档后估计第6名录取不了,就会决定只提档5人。
不要机械地理解投档比例。比如北京交大规定的投档比例是不高于102%。这对多数只有不足50名计划的省份就没啥意义。一般就视为100%。
网友GYF:
明白了。[抱拳]感谢。
但是老师,有这样的情况。
确实是有的学校是会多调取考生档案,把1:1以外的学生退档的。我看好多同行分析投档录取数据的文章都有说明。这个是模拟投档控制不了的。是吧?
因为在1:1范围之内的学生即使不服调也会投档进来,在1:1范围之外的学生有的时候学校也是会多调取一些档案的,虽然明知道录不了。
晨雾:
高校的投档比例只要没有超出招生章程上的规定,上述做法虽然并不违规,但是属于不负责任。这些年这样的学校越来越少。多数高校都口头承诺对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提档不退档,但是不会写进招生章程。因为谁都无法预料会有特殊情况,万一机动名额在某一个省的特殊事件中消耗过多,不够用了。也就只好违背口头承诺了。而且我前面说了,高校提档还取决于招生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工作认真态度等等,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你说的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只要发生这样的案例,同行分析数据时候为此说明并提示风险也是应当的。
平行志愿的退挡问题是规则弊病,可以尽量规避,无法根本杜绝。
网友GYF:
[抱拳]感谢晨雾老师。
晨雾注:本文中提到的模拟投档,是指高招正式投档前地方招办组织各高校进行的一次或多次试验性投档,投档过程与正式投档无区别。目的是让各个高校在正式投档线了解本校当年的生源情况,可以适度调整投档比例,有利于准确完成招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