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把高考改革挑战转为契机学校要做10件事
标签:
教育改革高考改革课程核心学校必做10件事 |
分类: 教育我谈 |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909/9a2b2876dbee494e9b0af4a0d13458a6_th.jpg
【精彩导读】
这场改革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给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升学通道。今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连接将会发生重大变化,从单纯的分数对接到多元的对接,一个是分数、一个是兴趣、一个是能力。
【作者简介】
张志勇,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这场改革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孩子选择权。就是给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升学通道。当我们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之后,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是:孩子的差别是很大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他们的选择是自由的,我们就是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多样化的适合的入学通道。
重建高中和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从哪里打通?就选修内容和高等教育专业学习之间进行衔接,这是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这个问题上,过去的高考制度根本没有涉及,考的、学的都是一样的内容。这次改革在这个问题上有重大突破。
给高中和高校办学自主权。这次高考改革给予的不仅是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它反过来要推动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包括高中课程建设的自主权。
在这样一个改革下,高中教育变革的革命性时代就要到来,我们必须积极适应:
1
高中教育价值观需要变革。长期以来,高中教育变成了单一的升学教育。今天,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校的运行机制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我们现在的学生是围绕着学校来运转的,也就是说学生到学校里读书,课程表都一样,跟着学校来。未来高考改革之后,学校要围绕着学生的需求进行课程建设,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2
高中的课程观要变革。我们已经建立了选修课程体系,但其实很多学校开得不好。在新的高考制度下,选修课将会真正落地,课程将会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课程建设将会成为学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现在有三类课程建设将变得非常紧迫:
◆◆第一类:选修课程
过去国家规定的选修课程,各地高中开设的模块都很少,那么下一步,部分选修将会纳入等级考,而目前很多高中是没有这种课程开设能力的。(高中课程方案每个学科包括必修、选修1和选修2三个部分,选修1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和深化,国家课标规定若干模块或领域;选修2即体现学校特色、从学校实际出发开设的校本课程。)
◆◆第二类:生涯规划课程
◆◆第三类:技术实践类课程
一所高中将来如何赢得家长和学生的信赖?高中要自觉地适应市场,主动地进行特色打造,特别是名高中,要有一批顶尖的学科和学科群,让学生信赖学校。
3学校课程资源必然是批发和定制相结合
课程资源供给方式的变革。现在的学校课程资源是统一批发式的,那么下一步必然是批发和定制相结合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有四条路径:
◆◆1、将来的课程资源绝不是完全由老师自己承担
教育资源的供给渠道要从单一的学校资源供给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资源供给。也就是说,将来的课程资源绝对不是现在完全由高中老师自己承担,将有一些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要进入。
◆◆2、课程资源供给从必修到选修
课程资源供给的方式将会从同质化到个性化。也就是说,从必修的课程资源到选修课程资源的供给。
◆◆3、将来会出现高中课程联盟,相互开放课程
课程资源供给的时空要发生变化,将会从课内资源供给到课后资源供给,从校内到校外,它的供给空间是全时空的。
现在国内已经开始出现大学课程联盟,大学参与高中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会逐步提高,我们将来也会出现高中课程联盟,相互之间可以开放一些课程,你选我的、我选你的,这种课程建设已经出现了。
◆◆4、学校的课程来源将来不完全靠学校自己解决
社会专业机构的课程供给会逐步增加。也就是说,学校的课程来源将来不是也不需要完全靠学校自己解决,它可能是和大学一块来开的,也可能是高中联合开的,还有一部分是向专业机构购买。
这次高考改革,选科、分层、走班,等等,都是各个高考方案的亮点和关键词。那么,教室资源面临的重大挑战就在所难免。有的校长测算过,我们现在如果实行走班制的话,每个学校教室的数量要达到原来行政班教室数量的1.2~1.5倍。
同时,要看到,高水平的实验室、特色化的课程资源配置、专业化的体育基础设施配置,对这些要求都会更加迫切。
4学科分层、走班制教学、专项化教学改革是必然趋势
高中教学方式的变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科分层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2、选考科目走班制教学成为必然。
3、专项化教学改革将在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推开。
再往下走,实践教学、社团教学、项目教学都会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大潮当中。
5学校管理框架将变成扁平化分布式和专业化的模式
高中学校管理架构的变革。
学校的管理架构过去是强化,非常重要的科层制管理体系要打破,那么将来要变成一个扁平化分布式和专业化的一个管理模式。
这里边有几个学校管理机制的变革: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到多元化的合作治理;学生管理方式,从行政班的管理到行政班、教学班、社团管理等等的结合。
从课程管理到学生管理、生涯规划和心理辅导,从教学评价与学生学习分析到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将全面介入。
6大学与高中的人才培养连接通道将会逐步打通
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关系的变革。
我们可以讲,过去只有分数的衔接,什么叫分数衔接?我高考分数考多少我就分到哪个学校去了。今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连接将会发生重大变化,从单纯的分数对接到多元的对接,一个是分数、一个是兴趣、一个是能力。在高考改革的驱动下,大学与高中的人才培养连接通道将会逐步打通。
7高中学生的评价方式将走向质性成长的评价
高中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变革。从量化的方式评价到走向质性成长的评价。
8每个高中都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办学定位
高中学校发展模式的变革。要彻底改变千校一面这样同质化的局面,要推动整个高中教育的特色化和多样化发展。每一个高中都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办学定位。
9学生选老师的局面将会出现
高中教师职业生活的变革。
将来整个高中教师的角色会面临转变:从原来的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过去教师是学科本位的,教什么,教哪个年级、班级、学校,都要统一安排;新的高考制度之后,将会出现学生选老师的局面。
老师必须准备好:
从学科教师到育人教师,每个老师都要承担导师制育人的任务;从学科知识到学科素养;从重教学到重管理,教师的管理职责会大幅度提高、增强。
教师教学角色的多样化,每一个老师教一门课的时代将要彻底过去,每一个老师可能要教学科的必修和选修,他要带一个实践教学课程,他可能还要带若干个社团,这对教师的复合能力将提出新的挑战。
师生关系将重建,我们的老师要回到生活中,和孩子们进行社团活动、兴趣研发,从而增加师生在生活中的连接度。
10学校将彻底走向开放
高中教育支持系统的变革。
统一高考制度下,知识教育可以封闭运行,但是当差别化、不确定性、个性化教育的时代到来的时候,学校将彻底从封闭走向开放。
在此背景下,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校自主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要给学校专业化和自主权;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求了,教育与生活的连接会加强;单纯的校内教育资源供给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了,社会教育资源要向学校开放。
也因此,回应这次改革必须要进行全社会的系统的资源动员,所以,我们说新一轮高考改革对政府、对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对考试机构、对社会都将带来挑战,而我们的教育,也必然在对这样的挑战的回应中,迎来变革的契机。
平心而论,当前对高考新方案的一些迷惑、疑虑抑或无措,也是正常的,是任何一项深层次的改革都需要经历的过程。
对新高考政策的各种“不适”,反映了部分学校在推进课改过程中还缺乏“刮骨疗伤”的决然,还停留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抱残守缺致使课改止于“最后一公里”。三大选项将最终决定改革的成败,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高考改革。
延伸阅读——国家督学方展画:课改或高考改革的成败,最终取决于这3点
1
学校教育长期流行着一个教育“命题”: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殊不知,这纯粹是一个虚假命题,甚或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倘若教师履行了“主导”职责,学生的“主体”属性便被空洞化,教师越是尽职地行使主导权,学生的主体性就越没有发挥的空间。
之所以这一伪命题能盛行无阻,盖因为在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共识成为社会价值观时,许多人不愿意放弃师道尊严的“国粹”,不愿意革除“上所施下所效”的教学法则,不愿意将学习的权力还给学习者,树学生为主体之名,行教师主导之实。
曾几何时,浙江省永嘉中学办学水平在温州8所原省一级重点中学中长期“筑底”。但近年来,学校却实现了教育质量的华丽转身,个中有何秘诀?这应归功于永嘉中学几年大力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化”改革(预习学案化、课堂探究化、作业自主化)。在处理“主导”与“主体”的矛盾中,永嘉中学采取了抑前者而扬后者的策略。
毋庸讳言,一些学校在“教育质量”的名义下,肆意教师主导权而妄为,不但强势规定学生必须学什么、应该怎么学,而且通过频繁的检查、考试、排名等手段裹胁学生,使学生沦为学习的机器,沦为灌装知识的容器,从而直接导致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导致了日趋严重的厌学情绪,最终损及的还是“教育质量”。
永嘉中学给予我们的启迪是必须积极探索学生主体性的“落地”途径与措施,还学生学习的权利,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之策。
2
我们一直将学校教育的使命界定为“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课堂教学只是聚焦“知识”,将某一门学科拆分为一批能体现一定逻辑关系的“知识点”,然后教师一个一个地传授,一个一个地巩固,凸显出“系统知识导向”的教学主脉。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无意反对要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正确的表述应该是:“系统的学科知识”不是学习过程的起点,而是学习过程(往往是一个很长的学习过程)的终点。学习过程的核心要素不是“知识点”,而是学习兴趣,是适切学生兴趣特长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系统知识导向”服从的是学科知识的逻辑,当我们一开始就将这种逻辑置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时,势必就会罔顾学生的兴趣特长,罔顾学习的规律,于是“低效”便成为课堂教学挥之难去的梦魇。
去年,笔者中职课改巡查至浙江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为了让旅游专业部分学生能考出领队证(需要考外语),学校除了开设英语外,还开设了韩语和日语两个语种,结果韩语的通过率最高,其次是日语,学生学得最差的是英语。老师告诉我这是因为现在年轻人最盛行的是“韩流”,其次是日本的“卡通动漫”,不同的兴趣致使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与原先的“基础”关系不大。
东钱湖旅游学校的案例强烈地诠释着“兴趣是学习之基”这个耳熟能详的道理。但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不仅学生的兴趣特长被极大地挤压,甚至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何有?——一旦离开了“听讲—作业—考试”这条学习链,便显得无所适从,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与方向。当前对新高考的疑惑,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此。
课程改革的重要取向之一,就是要努力探索“兴趣特长导向”的教育新模式,通过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学习体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为自己的学习“筑基”,为自己的成长“筑基”,激发学习潜能,提升学习效率,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
这不仅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创新尝试,更是解决诸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只教书不育人等诸多教育顽症的大胆尝试。
3
应试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授”:教育内容是考什么教什么,教学策略是缺什么补什么,无论是“教”还是“补”都有着极为确定的规定性,即高考的内容。“千校一面、万教一法”的教育怪象就是这样产生的。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学生成长的多样化诉求是当代教育必须顺应并给予满足的改革前提,也是当代教育必须呵护并且挖掘的巨大成长动力。忽视选择性,不仅使学校教育因囿于僵化而失去活力,而且还使受教育者因机械学习而失去能动。
选择性的意义在于“私人定制”。在多样化、个性化的后现代社会,“私人定制”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64名学生入学之初自主选修学校开发的“汽车类”选修课程,一个学期后自愿报名参加了企业专家为该校学生量身设计的“汽车类”研究项目,每周两个课时,一直坚持到第五学期。与此同时,他们的学习效能提升神速,最后的高考平均名次列33位次(这些数据仅限于研究而采集)。这便是天台中学试点“职业技能类”课程改革后提交的一份“答卷”。
所以,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问题是学校教育没有为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没有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特长与兴趣找到努力的方向,因而所谓的学习是被动的,缺乏动力支撑的,无怪乎也是低效的。
让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逐渐明晰学习的愿景,规划人生的方向,甚至有学生明确表示将来要当汽车专家——这才是学习的真正动力,这才是教育必须聚焦的育人使命。这些年来我们也十分重视学生的人生规划,但多半是“传授式”的或者说是“应然式”的,而不是“体验式”的、“实然式”(“自主生成式”)的。
学会“选择”之于学生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哪怕是错误的选择,改过来就意味着成长。课改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多选择的机会,需要赋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力,让学生在不断的选择中学会选择,让学生在不断的选择中实现成长,让学生在不断的选择中迎接“(教师)不教”后的独立和自强。
| 来源:校长派微信公众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