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思考
不要死记
苏霍姆林斯基在《要思考,不要死记!》指出: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记硬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不懂的东西像雪球一样,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越滚越大。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条真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那么,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揭示和理解了抽象真理的实质,在他思考事实的时候在内心使用这条抽象真理去理解这些事实,但没有提出要记住这条真理本身的目的时,这条抽象真理才能被很好地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
教学中课上很详细地讲解,也做了适量的练习,但每次反馈的结果总是不尽人意。学生只是按照我的讲解去做,而不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把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其实,这反映了一个规则,应该提出一系列的例子让学生去反复理解和思考,他们在这样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那么规则的识记和在记忆汇总的保持就越牢固。
教学活动中,很多时候让学生死记硬背。对于爱思考、理解能力强的优等生,弄清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慢慢的就有思维过程中的障碍,相应的负担就加重,感受不到思考、学习的乐趣。比如在学习理科中的一些定理、公式、法则的时候,有很多内容是需要识记的,并且要用这些知识进行训练,为了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训练。老师在给出公式、法则后,不让学生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经过,而是让学生先背会公式、法则,然后去依照例题做题,虽然学生会做题,但并不理解,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是很不可取的,这也违背了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在教学中要思考,不要死记!
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则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吗?”学生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这则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的确发人深省。看,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多的希望孩子“听话”、“服从”;学校教育中,老师更多的希望学生按“正确答案”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形成思维惰性,变得不愿思考,继而不会思考。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思考方法的培养。在理科教学中尤其要体现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把思考方法渗透在自己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少一些死记硬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思考,逐渐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感受到思考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