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心中的美
(2014-10-22 17:41:25)
标签:
教育写什么高中作文优质课大赛黄冈市略评 |
分类: 教学我思 |
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心中的美
——略评黄冈市高中语文作文优质课大赛的几节课
文 / 柳栖士
【写在前面】本月20—22日,黄冈市高中语文作文优质课大赛在武穴中学举行,共有13位教师参加了角逐,最终评出了6个一等奖。本人应邀在比赛结束后与黄州区一中的倪校长一起对这13节课进行了点评,现附上自己的部分点评文字,以就教于方家。欢迎各位博友批评指正。
尊敬的毛主任,各位专家、同行:
大家上午好!
能坐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毛主任给我提供这次向各位方家难得的学习机会。此刻,忐忑远超激动,因本人实属才疏学浅,很难讲出点什么,只好请大家耐着性子听我啰嗦几句。
一、三点感受
总的感觉是堂堂精彩,人人出彩,让我又幸福地做了一回高中生。武穴教研室和武穴中学设计精心,招待周到,让我们广大语文同仁享受了一次舒心的精神大餐。
一是教师选题都很讲究。
如廖老师的《聆听心灵的声音》、夏老师的《深潜·超越》、周老师的《召唤栖居于心的精灵》、王老师的《形神兼备,笔下生辉》。既体现了学习主题的需要,也体现了教师自身的素养。
二是教学基本功扎实。
既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又有环环相扣的环节突破;既有情景导引——典例示范——当堂训练——成果交流的基本流程,又有合作探究、当场PK等时尚方式,那精彩课堂设计、风趣的课堂语言、善变的课堂机智无不体现着各位选手的教学智慧和魅力。
三是牵住了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这个牛鼻子。
到底是“米”重要还是“如何将米煮成熟饭”重要,我想这不是个需要回答的问题,但这恰恰就是当前学生备感困惑的问题。学生真的不缺米,他缺的是不知道对所拥有的“米的内涵”的辨识,缺的是自身思想和情感的积累,而一直以来作文教学中大量充斥着一味追求语言、大谈方法技巧的形式主义案例又常常于事无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次大赛初步扭转了这一被动局面。老师们无论是寻找、运用素材,体验、表现生活还是言情说理,无不紧扣内容这一主线。不过,也有课例仍然存在着到底是在讲“写什么”还是在探究“怎么写”的争论,其实问题正在于我们是不是在真心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素材,用心激活学生的思想感情,写出真情实感。当然,这也深刻地反映出当前的作文指导与阅读欣赏课“重形式轻内容”的普遍现实。这种现象必须改变,我们广大语文同仁任重道远。
一是明晰写什么,从剖析概念入手。
二是明白学什么,从有效助学入手。
三是明确怎么教,从准确选例入手。
教学一如写作,最怕“假”“大”“空”“套”话。这次大赛,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一位老师都密切关注学生实际,紧密联系课本,点击生活本身,通过视频、图片、文段、名人名言、课本选例、对联、小故事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因而深化教学内容。如石老师所选《父亲给儿子藏饺子》的视频催人泪下,廖老师的《老榆树》《难忘的琴声》的美文感人肺腑,夏老师的“虎妈狼爸”的材料震撼人心,周老师的失败的虫子的材料是平中见奇。老师们准确选择的这些情景交融、事理兼具的材料让师生较好地实现了合理的教与有效地学的目标。
当然白璧难免微瑕,课堂永远难言完美,说出来只是为了共勉。如不少课堂小组合作为合作而合作,形式过于单一,时间不敢放手,交流展示走过场,导致收效不佳;有些课堂流程设计还嫌臃肿,如石老师用学生的写作成果来得出“真情、细节、新颖”的结论部分建议删去,廖老师让学生赏析《让我安静的蜷缩在青春的角落》一环,如果让位于师生同场PK是否会让本堂课的目标达成度更高?有些课堂环节的侧重点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更好地提高课效,如石老师发掘感动点时,如果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之后进一步导思导学“什么样的心灵容易被触动?”“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被更好的触动?”等问题,应该会给学生更大的帮助;如夏老师用名人名言来深化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感到有些玄乎,如改成用“列现象——说成因——析危害——挖本质(根源)——明出路”一类的一两段文字赏析,也许让学生能得到更加直观更加丰富的收获;如周老师在引导老师讨论失败的虫子和当堂训练的点评时更深入地回归课题、回归我手写我心方面,课效可能会更高。此外,在问题的设计上,要进一步明确指向性,体现生成性,要设置合理的坡度。
以上拙见纯属一家之言,难免错误甚至荒唐,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各位同仁,让我们在毛主任的带领下,共同努力为黄冈市作文教学的进步作出贡献,使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写作是快乐而美好的体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