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谢师”还是“亵师”?
文 /
柳栖士
明天就是第30个教师节了,基本上也已经过了开学季,关于谢师宴的事儿我也想掺合几句,也算是说说教师自个儿的事儿吧。
今年六、七月份,全国多个省市教育部门和纪检部门出台相关规定,严禁党员、干部操办“谢师宴”,严禁教师参加宴请,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金、礼品,对违规者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此,我完全赞同。于此,本没有什么可多言的,但似乎又有几句话不吐不快。
今年我自己带了一个高三班,还监管一个年级,按惯例这要参加的宴请安都安不过来,但是,我今年一家都没有去,包括我的同学同事。单从免受烦扰的方面看,人确实舒服了很多。也许人总是难以舒服长久的,这不,暑假中总有家长或学生“三接三请”,虽然最终以各种理由搪塞、善意的骗而糊弄过去了,但内心总觉得太亏欠人家了——教他时从没有骗过他,为这点破事儿竟昧着良心去骗他,值得吗?毕竟人家是真心的,谁都看得出来的。
于是,我在想这几个孩子为什么要这么盛情呢?仅仅是为了面子吗?那全班还有其他那么多孩子呢?哦,我明白了,是孩子是家长觉得老师给了孩子很多的帮助、无私的爱,他们只不过是在寻找一种方式去完成自己所谓的“感恩”。说实话,如果只是做做样子,作为老师,其实也很容易打发的,可这几个偏又不是,一会儿打电话,一会儿发短信,一会儿还跑到了我家门口,这可真是盛情难却啊,双方有时竟一时都找不到台阶下。真是尴尬至极!
事后,尽管没有前往,但有时候不禁陷入了自我陶醉:老师和学生真到了这个份上,那哪里还是什么金钱、宴请、红包所能表达的了呢?这简直就是前生修来的,今生享用的,来生铭记的啊!由此我又不禁想到,老师这个职业自古就不是为金钱而生的,孔子如此,朱熹如此,徐特立如此,于漪如此,很多老师都如此。这些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心中装满学生,对学生充满爱,爱每一名学生。难怪有人讲,无爱心不教育。此言得之!
然而,一个需要大爱、深爱、挚爱的职业,一方面被极少数教育的败类玷污了,可另一方面是不是也有些和尚将经念歪了呢?一些必要的家校交流都被禁止,必要的感情、爱心培植全部切断了,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情感还怎么维系?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与工人与产品的关系有什么两样?接受礼品礼金固然不可,接受贺卡、鲜花就可以吗?(当然,如果有部门专门制定一个价格标准就另当别论了。)我不禁要问:到底是谁在“谢师”?又是谁在“亵师”?
看来还是要向古训找出路了。做任何事情不要一味的堵,疏堵结合方为上策。凡事开口闭口就将“禁止”,语言不得体那还不说,这纯属是一种毫无人情味的行政作风,官僚作风!这种作风要不得,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
还是来听听专家怎么说吧。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专家王开玉认为,政府部门下发“一刀切”禁令的做法目的良好,但仍需思考。反对借“谢师宴”产生的不正之风固然是好事,但应当把“谢师”的感情和歪风邪气分开,不应简单地认为宴请都是坏事、送礼物都是不对的。
王开玉表示,刹借庆贺敛财的不正之风政府部门不能简单地靠发布一道又一道禁令。政府最需要做的还是建立社会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精神上将“谢师”扳正。(引自新华网《多地“红头文件”禁“谢师宴”
如何“感恩”成难题》)
为了孩子的前程和教育的未来,我也要大声疾呼,对于那些“老鼠屎”我们不能迁就;对于那些幕后推手与黑手,我们要依法依规斩断,但千万不要将“刀俎”之罪嫁祸于“鱼肉”啊,不要借“谢师”之名行“亵师”之实。这不仅害了一个群体,更害了整个民族和整个国家的未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