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材料作文“撇捺人生”审题立意专题写作训练》教学设计

(2014-07-20 10:13:41)
标签:

2015届

作文训练

审题立意与表达自我

教学设计

教育

分类: 案例我编

《新材料作文“撇捺人生”审题立意专题写作训练》教学设计

 

    【训练意图】

       本次作文训练。主要想在审题立意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具体目标设定为:

    1.准确审题。能借助关键词句、修辞手法、叙述角度、提取大意等方式准确审题题目大意。

    2.自主立意。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思考确立自己准备表达的意图,并选定合适的写作角度与范围。

    3.表达真情实感。无论运用哪种文体,都必须写真人真事,发真情真感受,禁止无病呻吟,禁止人云亦云,禁止请他人代言。

 

    【训练方式】

       先讨论、讲解,后自主写作,再自评互评总评,最后,本次写作课程小结。

   

    【课时安排】

       三课时。课时一,审读材料,分析挖掘立意,确立写作意图;课时二,限时自主写作,要求必须完篇;课时三,自评互评总评。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是“各能捺住就成名”,横批“撇捺人生”。“若”字如果不向左撇就是“苦”字,“各”字如果能把那一捺变成一点就是“名”字,一撇一捺即“人”字。

        这副对联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根据你的思考或者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从概念上讲,这是一个二元关系命题,材料主要围绕一个主题“人生”,两个概念“撇”和“捺”展开。从修辞上分析,这是一组比喻,必须还原“撇”和“捺”的本义;从内涵方面体会,主要从“人”的角度挖掘,参照“苦”和“名”可知,应该关照正反两个方面。可见,写好本题的关键是要深入思考,细化认识,辩证思考,写出真我。

    首先,我们要明确“撇”和“捺”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既要学会放弃,又要懂得坚守,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撇”不“捺”,为人就没有原则,没有分寸;只“捺”不“撇”,视野则会狭窄。既“撇”且“捺”,则可“吃得苦中苦,就能人上人”。“撇”和“捺”互相弥补,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其次,我们还得对“撇”和“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撇开了,就能捺得住”?“撇不开”,结果又如何?“捺不住”又如何?这样一一反问,结果不言自明。

    审读对联可知,撇开的是人生的诱惑,捺住的是寂寞、清苦、磨难等。写作范围可以谈古论今,材料既可以选择名人故事,也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文体选择上比较自由,素材掌握多的同学可以写议论文、议论性散文,叙述功底好的同学可以写记叙文。但无论选择何种文体,都应该从“撇”和“捺”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记叙。

 

    【写作意图】

     1.从学生看,撇捺学习人生。撇开的是贪玩、放纵、享受,捺住的是坚持、吃苦、拼搏,赢得的是成人成才。

    2.从官场看,撇捺官场人生。撇开的是贪欲、腐化、享乐,捺住的是为人、奉献、创造,收获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情怀。

    3.从大学生就业看,撇捺创造人生。撇开的是待遇、享受与自由,捺住的是奋斗、拼搏与奉献,得到的是奋斗的快乐、精神的享受和心灵的自由。

    4.从做人做事看,……

    5.从GDP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看,……

    6.从地方乃至国家发展看,……

    7.从国与国如中日关系看,……

    ……

    不难看出,此处简直就是采用仿句的形式来联想。很显然,有了这些意图的关照与挖掘,写作与表达的时代气息、现实感和自我体验与感悟就变得很丰富了。自然,写作的个性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示,只要写作基本功还不错的话,得高分也就是必然的了。

    【讨论与交流】

    

    【限时训练】

      

    【附:精彩例文】

1.不撇捺无以致远

 

       “如不撇开终是苦,各能捺住就成名。”一撇一捺,成就了大写的“人”。

    凡世间之事,撇开虚名、幻想、得失,捺住方寸,才能有一颗坚守的心。只要我们用坚守的心来对待万事,我们的人生终会走向成功。

    不撇捺无以致远。能撇能捺,如一阵风,静静地荡过湖面,却不愿掀起一丝波澜;如一缕烟,悠然地在屋顶上袅袅升起,不带走任何尘埃。用坚守的心来感知万物,我们终会有所获得。

    其实,人生就像是去参加一次宴会,没有必要一路喧嚣,惊得花草树木不安。带着一颗宁静的心,我们采一束金菊,携一缕清风,以一种超然于物外的精神去赴这次宴会,又何尝不是乐事呢?

    走进历史的河流,我静静地感受着那些亘古的一撇一捺。

    他,采摘一束菊花,在那条小路上静静地走着。没有世俗的杂念,我看到了他眼中干净的风,看到了他脸上闲适的惬意。撇开功名利禄,在动荡之中仍然安分如此,陶潜,他把心化成了一潭水,超脱世俗之外,流进了宁静之中,他的人生成功了。撇开才能致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永远的碑塔,后人永远记住了他——隐逸者。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带着一身正气而来,却只能在惶恐滩头独自惶恐,在零丁洋里苦叹零丁。当曾经的繁华不再,他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坚守来实现人生的价值。人们记住了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但更多的是折服于他在荣华富贵面前的平常心态。不坚守无以致远,一身正气的他并没有随风而逝,反而在历史的天空中久久飘荡。他,走进了人们的心中。

    无论是旭日和风还是狂风暴雨,我们应该始终坚守着人生的“撇”“捺”。如陶潜,在坚守中飘出一抹淡菊的幽香;如文天祥,在坚守中释放出一身傲然正气。我们何不用坚守来书写出人生辉煌的篇章呢?

    坚守是一轮不落的太阳。不撇不捺无以坚守,更无以致远。倘若没有它,我们就不会越过重重困难,在迷途中觅得心灵的港湾、找到停靠的彼岸。把人生当做一艘船吧,用一颗坚守的心慢慢地积蓄力量,不管世事如何变化,终有一天,我们会以饱满的精力渡向成功的彼岸。

    人生中,不撇捺无以致远。

 

   【点评】

        这篇作文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点题意识强,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内容项上,这篇文章化用警句开篇,开宗明义,举陶渊明的事例论证“撇开以致远”,举文天祥的事例论证“捺住以致远”,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化生疏为熟悉,把“撇捺”的话题引到自己熟悉的“坚守”层面上,并且紧扣住材料内涵展开论述。

    表达项上,作者借助细腻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不凡的想象力,恰当举例,充分论证,有的放矢,有放有收,收放自如。

    发展等级项上,这篇文章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得出“不撇捺无以致远”这一结论,具有很强的思想深度;描写丰满细腻,文采鲜活华丽。

 

2.撇捺人生

 

        从会摇头背《静夜思》开始,我就对人类的智慧疯狂地崇拜。而今,这一“撇”一“捺”即为“人”的对联,更是开启了我思考人生的大门。

    凡尘旧事,寒烟衰草,“神马都是浮云”,撇开一些,让“苦”成“若”,只留下甜。

    人间的繁华不止三千,人类的欲望也永无止境。如果我们能及时捺住欲望,捺住方寸,那么,我们的心空就会明朗许多。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当年的周瑜,也是未遇见诸葛亮时的周瑜,那时的他自信、自豪、自大,自诩文韬武略无人能及,可最后却落得个英年早逝的下场。这是为何?因为他撇不开对虚名的追求,捺不住对诸葛孔明的嫉妒。一声仰天长啸“既生瑜,何生亮”,终结了他撇不开、捺不住的人生。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部历史与文学高度结合的鸿篇巨著《史记》,收获了多少人心中的喜爱与崇敬!不仅仅是对书,更是对作者的崇敬!当年一句为李陵辩护的谏言让他承受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最残酷、最耻辱的刑罚,可是,为了实现父亲与自己的梦想,他隐忍泪水,毅然踏上征程。最终,他耗尽半生心血完成了那部“绝唱”!司马迁,一个谜一样的人!他撇开了别人的嘲笑和鄙夷,捺住了心中的痛苦和愤怒,终于,他用自己的“撇”“捺”描绘出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能捺住就成名。

    让我们撇开世俗的羁绊,撇开无谓的纠缠,捺住心中的欲望,捺住心中的不甘,用轻松、明朗的心态对待人生,用一“撇”一“捺”的艺术书写自己的完美人生!

 

【点评】

        这是一篇比较优秀的考场作文。文章布局精妙,文笔流畅。

    内容项上,这篇文章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作者没有把过程抽象出来作概括式的分析,而是还原到具体的读书过程中,用过程的“享受”和“取得”来诠释题目的内涵。

    表达项上,作者对历史材料非常熟悉,运用概括力极强的语言进行形象化的叙述后,恰当地进行议论,充分挖掘出材料的内涵并为己所用。语言精练,长短句结合,整散句搭配,富有摇曳之美。

    发展等级项上,本文个性鲜明,思绪飞扬,议论深刻,引用恰当,举例精巧,层次清楚,具有一种建筑美,更使得文章因语言简练而意味深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