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再发“禁补令”
难治“教育焦虑症”
http://image.s1979.com/allimg/131101/417_131101183212_1.jpg 难治“教育焦虑症”" />
近期,武汉市各初中高中接到教育部门通知,要求取消晚自习及周六补课。记者日前采访获悉,多数高中初中积极响应通知要求,对补课情况进行了调整。不过,许多家长却对此并不谅解。一名自称武汉中学的同学在采访中说,前两天学校搞补课,我们向市长热线投诉要求停止了,没想到回头父母都跑到学校门口要求补课。这之间到底又和冲突呢?
《笑林广记》中有个故事:一名在战场上被敌箭射中的军士去治伤,医生只将其露在皮肤外的箭杆锯断,而不管留在体内的箭头。如此治疗方式真是贻笑大方。在教育发展不均衡、唯分是举不改变的前提下,再次出台的“禁补令”就犹如庸医的锯箭式治疗,治标不治本,难怪招致家长责难。应试体制不改变,相关措施不配套,却一味地严禁补课,折射教育管理的乏术和走偏。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为子女教育付出。“禁补令”把学校低廉规范、针对性强的补课,推给了鱼龙混杂、高价逐利的社会培训,结果是有钱的照补不误,没钱的被迫减负,从而衍生新的教育不公平。尤其是教师间收入的不均,助长了教学功利化倾向,一些教师课堂上“留一手”,却热衷于校外有偿授课,师生由教学关系沦为金钱关系。要让学生过个放松的假期,关键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向课堂要效率,发挥出学校教学主渠道作用,铲除补课敛财的土壤,教育部门更应当在这些方面强化监理,正确引导。
补课自古就有,名曰“开小灶”,多为功课有欠缺者补之。但当前却是“好也补差也补,人家补我也补”。家长将个人焦虑变成了学生的压力,“害怕不公”的心理形成和壮大了“补课市场”。社会的浮躁、家长的焦虑都强加到学生头上。
要真正减负,首先应改变目前对人才、学校的评价标准,不再以精英、成功人士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不再以升学率作为学校政绩。其次,让家长相信“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合理公正配置社会资源,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公平提供向上的机会;相关部门通过明察暗访处罚整治补课乱象。第三是管理以法。规范社会办学行为,严禁补新课;杜绝学校集体补课行为;严查在职老师补课行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边严查违规补课,而另一边却是家长几乎一边倒地反对“禁补令”……现阶段,尤其是高考制度未做根本性调整,总体学校教育还是围绕高考这支指挥棒在运转,仅仅靠一纸禁令想要彻底禁止补课现象显然是不现实的。
此外,取消了学校的晚课和周末课,又使校外补课市场异常活跃。对家长来说,校外补课意味着费用的成倍增加,这可能也是家长反对取消补课的一个重要原因。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大势所趋,但是如果主管部门想仅仅依靠一纸禁令而没有其他任何配套措施就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还是希望主管部门能够设计出更合理的方案,而不要一味地把补课泛滥的责任推卸到家长、老师或者是学校的身上。
取消补课的目的就是给学生减负,家长担心孩子成绩落下来怎么办,这种心理是很普遍的。牵涉到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补课真能彻底取消吗?
暑期节假日补课,虽然学校三令五申,可实际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一个老师带几名学生,甚至是一对一辅导,你情我愿的事,“配合”下去恐怕也无人追究。在这种情况下,没参加补课的家长自然心里没底。正是因为我们现在根本就做不到全面的禁止补课,才导致出现反“禁补令”的状况,这是家长对当前教育状况不满的反抗。
一方面担心孩子吃不消,一方面害怕成绩上不去,而这一切只缘于补课此起彼伏。就学习成绩而言,自己课后努力学习当然可以,但补课成风的话,家长们也只能不情愿地被“挟持”。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属中国时刻、深圳广电集团原创 转载请严格注明出处并做链接
新浪名圈“名师优生乐园” 博客圈圈主柳栖士 诚邀您加盟,请点击http://q.blog.sina.com.cn/wsq09625再点加入即可。愿黄冈教育与您共谱教育华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