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说法:怎样上好早读?
“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者也。而读书声为最。闻他人读书声,已极喜。更闻子弟读书声,则喜不可胜言矣。”不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今天,早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存在于学校,历来都重视。轻视早读是不妥的,不能很好的挖掘和利用早读的功能也是极为可惜的。
早读课,顾名思义,早上进行的朗读课。语文和英语是需要记忆的学科,而早上由于休息后前摄抑制少,记忆效果好,而“读”又是语文和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早读课引起了学校的关注。
一、早读现状
1、缺乏管理。从学生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早到校无所事事,写作业,抄作业,闲来无事,打扫卫生乱哄哄,楼道走廊乱窜;从老师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迟到,中途退场,对学生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借早读处理班务等。
2、目标模糊。很多老师对初中的早读课的目标缺乏整体的架构,也没有对本学年或学期的早读课目标进行深入的思考,甚至对于近期的早读课目标也缺乏明确的认识。对于学生而言,随心所欲朗读就更成为常态,究竟读什么,达到什么目的都不很清楚。
3、形式单一。大家都明白早读在于“读”,但怎样读,却是许多老师没有认真研究的。一节早读课下来,不是课代表带读,就是学生独自朗读。长时间用同一方式做某一事情,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产生厌倦情绪,自然,早读课堂也会显得沉闷。久而久之,早读课的声音越来越低小,同学们越来越不喜欢早读。
4、内容枯燥。早读课究竟读什么,老师没有指引,学生自己也不很清楚。于是,造成了学生早读课读的内容几乎千篇一律,那就是凡是要求背诵的就先重点朗读,不要求背诵的课文适当朗读。读来读去,都是课内的几篇课文。
5、效率低下。由于有上述情况存在,加上缺乏学法的指导,早读课陷入了无序、重复的境地,从而造成效率低下。我们看到,尽管一个学期有几十节早读课,但到头来,考试时候,要求背诵默写的书上的内容好多学生还是不能写出或不能全部写出。
二、早读作用
语文和英语早读课在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操的陶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对于教学的顺利推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积累知识。早晨是记忆的高峰期,虽然时间不长,但此时早读对积累知识很有帮助。利用早读课可以系统完成字音、字形、字义的积累,词语的积累,成语的积累,写作素材等等的积累。
2、提高能力。培养朗读能力。语文和英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读”在四种能力中价值独特,“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早读课倡导学生大声朗读,是提高学生上述四种能力,特别是“读”的能力的途径。
3、培养阅读习惯。早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有效的朗读可以激发兴趣,燃起学生学习语文和英语的渴望和热情,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4、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语言学科需要通过出声地读方能领悟其曼妙,才能品尝它的原汁原味。利用好早读课可以形成至美境界,可以愉悦身心。新课程标准重视提高人文素养,主张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达到目的。早读课,正是实践陶冶情操提高人物素养的有效途径。
5、完善教学环节。信息反馈与纠正功能。教师早读课到班级中进行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上存在的问题,或者发现自己教学中遗漏掉的知识点,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及时给予纠正,示范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以后的课堂教学计划。
6、复习、预习功能。“重复是学习之母”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早读课,它是学生及时巩固旧知、产生新知的宝贵时机。当然,也可以利用早读课预习新课,为新授课文奠定基础。
7、增进师生感情。早读课相对于正课,气氛更加轻松,老师参与其中,或领读,或指导,或巡视,有助于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而这种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8、培养语言感知能力。早读课是专门用来“读”的课,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眼睛所感知的文字与耳朵听到的音义符号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有刻入骨髓,直击灵魂的效果,大大强化了对语言的感知力。
三、早读课的开发与利用
1、保证时间。时间太短,学生还来不及热身,起不到早读的效果;时间太长,学生疲倦,厌烦,影响学习情绪。我校早读时间为20分钟,但各班学生都是提前20分钟就已在教室,因此,我们的早读也应提前到位,让学生提前5分钟早读。老师早读课不能随意占用学生时间,学生早读课不能挪作它用。总之,尽量不要让学生的早读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中断,尽量保证早读的连贯性和朗读的时间。
2、强化管理。提倡教师提前5分钟进入教室组织学生进入早读状态。早读教师不要上课;不要利用早读批改作业、备课、看其它书籍或发手机信息等;正式上早读课时,教师要在教室内巡视辅导,指导学生高效率地进行早读,杜绝学生不出声、做作业、做小动作、睡觉、随便讲话等不良现象;加强检查监督,保证早读课的出勤人数和秩序。
3、明确目标。早读安排要有鲜明的目标意识。早读课最主要的任务是朗读与背诵,那么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任务,都要在读之前先确立。没有明确的早读任务,学生就没有压力,早读的实际效用就不会很大。这就要求作为引导者的老师,制定长、中、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是初中的朗读计划;中期计划是一学年或一学期的朗读计划;短期计划是一个星期或每一天的计划。特别是将早读课内容分解到各周早读课上,各节早读课既独立又有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阅读系统。早读任务(内容)有硬性规定人人都得落实的集体朗读计划,也要有自由选择的个人计划。集体计划最好有课代表提前写在小黑板上或老师以打印出来张贴在显眼的位置,以提醒学生早读须完成的目标。还要有早读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早读内容,教师要讲明早读的要求。早读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不宜定得太高,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从而让学生体验到那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成功的喜悦感。
4、加强检查。安排了早读的任务还需要检查。如不检查效果,学生朗读就少压力,缺少压力就没有了动力,自然早读的效果就不会很好。因此一定要做好早读效果的检查工作。检查时间一般选在早读课的最后或安排某个专门的时间,检查时根据学生学习层次,注意优差兼顾,难易适中。检查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老师组织考试,也可以是同学间口头检查,老师抽查。没有完成早读任务的同学则“穷追不舍”,约定时间再次检查,直到完成任务为止。
5、丰富内容。突破常规的朗读范围,给朗读注入新鲜的内容,比如可以朗读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词义,成语等在内的语言基础知识。不必每天面面俱到,可以把各个内容分配到不同的朗读时间单元里。
6、创新形式。
领读。领读是早读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统一行为,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还能活跃气氛。因此,教师在早读课上要培养课代表进行领读,或培养一些朗读能力强、发音准确的学生做“小老师”进行领读。
范读。特别是对于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要亲自指导领读。这对老师新课的开展,也清除了一定的障碍,到上新课时,许多学生对于新课内容已经有一定印象了,这样便于知识的接受和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站读。也就是站着朗读。早读课时,总有部分同学坐着的时候,精力不集中,开小差,时而吃东西,时而喝水,时而拿拿这,时而摸摸那。如果站着,双手捧书,那再去做其它事情的机会就少了。
立体式朗读。朗读让多种器官互相协作,它所获得的信息比听更广泛、更主动、更活泼,更深刻,也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对语言美的感悟与理解。
分段式朗读。把早读课一般分成几段:如一段时间为了复习而朗读,一段时间为了预习而朗读,一段时间为了课文拓展而朗读。当然,最后一段时间也可以留白,不朗读,用几分钟时间检查早读效果。
还可以采用比赛式朗读、背诵式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分读、分角色朗读、吟诵读、自由读、接力读、表情朗读、大声读、小声读和默读等等各种形式朗读以活跃早读课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7、有效评价
对早读效果的评价是早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此环节,教师能了解到早读的效果,可及时地查漏补缺,或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提高效果。学生也可通过评价及时地查漏补缺,更重要的是获得鼓励或学习建议,明确努力方向,更好地促进早读质量的提高。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语文和英语水平有一定的差别,应该采用分层性学习评价: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应注重鼓励其敢说、敢读;对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应注重鼓励其挑战、创新。
如此,各位老师如果认真对待晨读,科学利用晨读,那么书声琅琅就能真正回归到我们的校园,我们致力于打造的书香校园、活力校园、科研校园、和谐校园和魅力校园必将不再遥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