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3年高考四川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06-07 12:42:24)
标签:
2013年四川卷高考语文答案解析教育 |
分类: 好卷我存 |
11、2013年高考四川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今年的字音的考查与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现代自然科学
(2)在芦山地震灾难面前,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
(3)从此以后,黑格尔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每当要出现
A.不止
C.不止
【解析】该题能力层级为B,考查的是关联词与成语的运用。(1)"不只"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答案】C
二、(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明代花鸟画
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花鸟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果实。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现了笔墨的特征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泽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洗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在绘画语言风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真州、陈淳的长处,兼融民间画师的点,同时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他是第一个使用生宣作画的花鸟画家,利用生宣良好的吸水性来控制画面水墨渗化效果,表达特殊韵味。他还以泼墨法作花鸟,用笔墨的纵横捭阖表达自身的愤懑情绪。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新体派,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齐白石都曾受其影响。他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后世将二人并成为“青藤白阳”。
5.下列关于明代花鸟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6.下列对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答案】文意理解题,采用排除法。C.在原文中第三自然段说的是"在徐渭的笔下,梅
【答案】C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三、(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官,祠履祥于乡。至正中,赐谥文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向濂洛之
C.履祥倾赀营购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然负其经济之略
B.历历可据以行
C.且举先儒之言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及题型示例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本次考试重点考查了"其、以、且、之"四个词。A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4分)
【答案】平时单独居住,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4
【解析】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考生须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并根据理解到的文章意思自行翻译。同时,还须抓取句中的重点字词,逐个落实。本句中"俨"表严肃、"怿"表喜悦两字较为重要,须着重落实。两字分别出于初中语文重点篇目《桃花源记》和高中语文重点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4分)
【答案】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
【解析】以上题目考点和前一题相同。重点字须落实"辄"表总是以及句末的"所"字结构。"辄"字出自大纲版教材高中文言重点篇目《信陵君窃符救赵》。从翻译和虚词两题的考查中我们不难见出,四川卷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教材内涉及的知识还是比较重视的,这或许为我们之后的文言文教与学带来启示。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答案】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解析】文言文断句停连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文意理解的综合能力,属能力层级
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尔露出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较为简易,只要能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如颈联中的"愁"字,情感基调便能准确答出,继而追问缘何而愁,在颈联后半部分可知"壮心"未已,所以情感的主要内容是壮志未酬的愁苦心境。加上全诗的景色描绘的寒冷凄清,便能较好回答本题。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妙在用了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
【解析】这一题考查的是表达技巧的作用。题干已经提示在第三联中需找相关内容作答,结合考生平时对表达技巧的掌握,回答相对容易。回答时,应先找出对比的内容,即"愁心"与"壮心""佳节快乐"与"佳节愁苦""久"与"偶",其次分析对比的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与壮志难酬的愤懑,最后结合对比的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就能全面作答。
【诗歌鉴赏】首联从多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苏洵时年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苏洵常以"王佐才"、"帝王师"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韩魏公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五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
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不一定有"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
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韩琦那种久居高位、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
(2)青泥何盘盘,
(3)白头搔更短,
(4)
(5)
(6)
(7)潭中鱼可百许头,
(8)
【答案】(1)载笑载言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与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醮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它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会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6.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3)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
【解析】分析文段句子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入手,最后上升到主题层面。从结构上而言,问题所问的文段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应为承上启下的过渡运用。从内容上看,胡杨林的描述在这篇抒情性文章中以形象化的方式出现,增强了文章感染力。而文章主题乃集中在塔里木河逐渐萎缩的现状带给作者的担忧,胡杨林正是暗示了河流的变化。
17.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6分)
18.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6分)
【答案】示例一: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答题的指向明了。考生答题时首先要扣住"河流"与"文化",既然是结合文章,就要找出文中直接描写文化、与文化有关或蕴含一定哲理或寓意的句子,结合文中的表述来答题,自己可作适当发挥,只要言之成理。
六、(10分)
19.校生会拟开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为习交往经验,将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请你设计三个访谈问题。(4分)要求:①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步步深入;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示例】①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解析】此为当代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在高考中的呈现。它与近年来中学生和与即将进入
20.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形象大卫·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6分)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答案】示例一:曹雪芹家道巨变,却磨练出傲岸的风骨;备受冷遇,却迸发出创作的激情;绳床瓦灶,却炼铸成生命的华章。“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换来彪炳千秋的文巨著,这难道不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示例二: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破灭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疾侵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着。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他也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欢乐。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示例三:大卫·波菲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屈辱,历经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吗?
【解析】"苦难"叙事是俄罗斯文学所具有的基本象征。如俄罗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陀
【答题思路】根据要求,文题的中心即苦难对人生的具体意义和价值。因此,要根据所给的三位名人的相关事例来具体阐释首句的主题思想。同时在操作上要注意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做到语意连贯。在规定的字数之内,具有充实的内容。
七、(60分)
21.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
针对这种说法,同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题目
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那么这个作文怎样立意呢?一是对比立意。即人们总是生活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平衡与不平衡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心态。不平衡的现象无处不在,我们要在不平衡中保持平衡的心态,寻求相对的再平衡。二是直接(正面)立意。即直接以“过一种平衡生活”为论题,阐述为什么要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和怎样过一种平衡生活;三是批判式(反面)立意,即从不平衡的现象及危害,怎样解决不平衡的现象,从不平衡中寻求平衡,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入手展开论述。三种立意,前两种好写些,对比立意容易出彩,而第三种反面立意难度大,写得不好容易只揭露社会阴暗面,愤世嫉俗,发牢骚,导致立意不高,甚至立意。高考考生对社会中种种现象还没有真正深刻合理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性中美好的方面,关注人生价值,对社会现象能辨证分析,这应该是这篇命题的目的所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