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语文高考考场应考指导(简化版)
(2013-06-02 15:33:42)
标签:
2013年高考语文考场应考指导校园 |
分类: 招考我说 |
2013年语文高考前应考指导(简化版)
●
拿到试卷后,应该看一看作文,这样能激发你构思作文的潜意识。
时间安排大致可以是这样的:语言表达(第一大题)15分钟左右,文言文阅读及翻译20分钟左右,诗歌鉴赏及默写15分钟左右,文学文本阅读25分钟,论述或实用文本20分钟,作文55分钟左右。
当然时间因人而异,没必要死扣具体的时间,但大致的时间应该注意。
●
一、语音类题型解题方法
1、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完全相同”“不全相同”还是“全不相同”!!!!
2、提醒:考场默念一遍。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
3、善用排除法!
二、字形类题型解题方法
1、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完全相同”“不全相同”还是“全不相同”!!!!
2、借用读音来判断字形。如
3、结合语意做出正确判断。“奴颜婢膝”“挑肥拣瘦”“悬梁刺股”
4、考前针对易错的字形进行强化记忆。
三、成语类题型解题方法
1、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恰当的”还是“不恰当的”!!!!
2、注意错用对象、张冠李戴的问题:汗牛充栋、石破天惊、呼之欲出、浩如烟海、鳞次栉比。
3、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如“坐而论道”“顶礼膜拜”“生财有道”是贬义;“急公好义”是褒义。
4、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尤其是有些成语是不能带宾语的,要注意,如“侃侃而谈他的人生追求”,另外注意,“整天不学无术;度过了一段蹉跎岁月”都是错误的。
5、注意一些近义成语的混用,如“耸人听闻”和“骇人听闻”、“临危授命”和“临危受命”等。
6、注意成语的使用与语境重复,如“三令五申地强调”“在心中耿耿于怀”“背地里阳奉阴违”
7、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如“坐地分赃”。
8、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9、特别注意两用甚至多义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如,洁身自好,昏天黑地,不偏不倚,平易近人。
四、辨析和修改病句类题型解题方法
1、熟悉类型:语序不当〔词序不当;虚词位置不当〕、句式杂糅(两个句子拼接到一起,两种格式套用)、成分残缺或赘余〔无主语、无宾语,多成分〕、表意不明〔陈述对象多变有歧义〕、搭配不当、不合逻辑〔一面与两面、分类列举不当〕。
2、在考场中做语病题,一定要默读!!!
3、
4、注意题干中如果出现“句意明确”这样的字眼,说明一定有一项属于“歧义”。
5、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读句子,凭语感看看有无不通之处。如果感觉不通,但还找不出问题在哪儿,可以先用摘取主干的办法压缩掉附加成份,这样如果主干之间搭配不当就一目了然了。
其次,注意并列词组作句子成份。当一种句子成份由联合词组充当时,常常因顾此失彼而造成搭配不当。“网络小说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年轻一代的兴趣与共鸣。”
第三,注意介宾短语。句首使用介词,有时会使句子缺少主语。
第四,注意否定词。句中使用多个否定词,往往会把句意搞反。
第五,遇到长句要细心。句子过长,往往前后照顾不到而造成残缺,搭配不当等语病。
第六,对句子中有“能不能”“是不是”这样的词语的要多加小心,可能出现两面对一面的问题。
第七,注意几个词语并列,是否是分类列举不当(大概念与小概念混排),还有可能是排序不当和部分搭配不当!【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讨论、发现、解决了问题】
第八,注意“不但(不仅)”“而且”递进句中,两个分句的顺序是否合乎递进关系!(例子: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而且决定着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
第九,数字出现了,可能出现重复、矛盾等语病。【约在6000人次左右、最高时速可达100公里小时、至少50来人】【下降了一倍】
第十,“是”字句最容易出现主语和宾语不搭配。如:秋天的北京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异常美丽的季节。
第十一,注意中途易辙的问题,名词短语
五、语言表达类题型解题方法
依然会一收一放,“收”的题目有可能是新情境,概括是其基本考查点;“放”主要是造句或者围绕主题扩展,特别注意命题者要求的修辞手法。
第一步:先找找文段中有没有句子可以作为定义的主干句,若没有,就在文段中找出那个与被定义概念对应的词语(上一级概念),然后就自己在演草纸上写出一个基本句式。
第二步:在文段中勾画出那些要点,准备让它们做定语。
第三步:注意这些定语的排列顺序要符合逻辑。
第四步:连缀成句,并检验是否通达。
(三)定向概括类题型解题思路
1、弄清楚答题范围(例题中划线的为有效答题范围,后面的是这段文字的结论)。
2、对答题范围内的内容分层,然后每层进行概括。例题中划线的内容一共三句话,正好是三层,分别说了我国大陆海区的有关特点、地质构造方面的情况、历史上我国关于地震海啸的记载很少。
3、根据字数进行答案整理。
强调考生在考场中一定要敏锐地判断出自己的答案该是宏观的还是具体,这要好好看清命题者的命题要求。如果命题者考的是“哪些方面、哪些角度”,答案往往是宏观的,不是具体的,就如同2011江苏高考的答案那样;如果命题者考的是“特点”“原因”等,答案往往是具体的。如果将2011年江苏高考题题干改为“请概括出我国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较小的原因是什么,那么答案可能就是另一种样子:海底地形平缓、沿海断裂带少、历史上次数很少。
(五)开放评论类题型解题思路
1、必须首先明确表明立场,是支持还是反对,是赞扬还是批评。
2、若命题者要求两点理由,那两点理由必须是不同的角度。同学在做题时可以从以下角度获取灵感:材料中不同的对象引发两个不同的角度;从表层和深层引发两个不同的角度;从个人和社会引发两个不同的角度等等。
(六)漫画题类题型解题思路
三看一联——看画面,看题目及画中文字,看夸张之处;联系现实中的现象
1、说明漫画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内容,一定要言简意赅。
2、概括漫画寓意——揭示了什么什么道理,讽刺了什么什么现象。批判了什么什么行为。
3、
(七)扩展及造句题解题注意事项:
1、无论是扩展还是仿例造句,一定要扣着命题者的主题。如第四次检测中让同学扩展“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这一主题,很多同学的答案只是泛泛说明阅读的好处,而缺少“让世界丰富”这样的字眼回应。
2、命题者要求修辞手法时,最好使用排比,其次是比喻。一些弱修辞如反问、借代等不要使用。
六、文言文阅读
(一)读懂文言文
1、由于高考选的文言文往往有故事性,所以应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一遍。
2、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二)答题技巧
1、文言实词题
(1)实词:将给出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2)不要忘了我们讲的一些方法:利用语境,利用词性,利用对应的结构,借助成语佐证等。
(3)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2、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只要知道一个的用法、意义就差不多了,另一个按照这个意义带进去看通不通,就可以判断两个是否一样了。
3、信息筛选题
(1)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2)题目中有没有“直接”这样的字眼。如果出现了“直接”,有一个诀窍,某的句主语不是主人公就可以排除。
4、内容归纳题
(1)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好恶是否恰当等,有时甚至是某一个实词理解出现问题。
(2)一般错的都是细节的地方,不会是整个大句子出现错误。另外,建议无法选择的情况下结合文意看哪一个错的更厉害。特别留意“时空错位”。
5、文言文翻译
(1)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2)要有“得分点”意识,那些句中明显重要的词语(尤其是动词)一定要准确落实到位。
(3)注意人物姓名,不要将姓名在翻译中错误地译出。
(4)注意一些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其句式特点:①
●
●
●
●
●
(5)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短语格式:
●
●
注意:①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孰与】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得无......乎?】该不是......吧?
●【相与】互相,相互,彼此。
(6)词类活用。
●
1、阅读诗歌时要“三注意”:一要注意题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注释。注释中的“贬谪”“闲居”等字眼往往与答题有很大关系。
2、初读诗歌后,给诗歌定个位:哪一类诗歌——咏物、边塞、怀古、送别、思乡、节令……,然后回忆一下我们当时讲课时所讲的各类诗歌的基本情感。
3、热点预测:(1)考题应该是三个,一个内容类,一个赏析类、一个情感主旨类。(2)要注重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作者的内心感受变化。
4、超级提醒
(1)注意命题者这样的问题“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本诗(词)体现了作者哪些情感?”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
(2)命题者考修辞手法,你的答案一定要是修辞范围——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一定不能写白描、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3)命题者考全诗或者全词用了什么主要的手法,往往是大手法,这时要先考虑是不是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4)命题者考“哪种”,那你就只能答一种。命题者考“哪些”,可以稍多一点,但不宜超过3个。
(5)答题一定要分点!!!4分以上的题目最起码分两点!!!!
八、名句名篇默写答题要点
1.
2.
3.写作文前,最好后头检查默写有没有笔误,有没有可能导致扣分的不规范书写,及时消灭,不留遗憾。
4、注意防止漏写承接作用的关联词语,如“故不积跬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等等。
九、散文阅读与小说阅读
(一)如何实现快速解读,把握选文的主旨。
1、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认真读一遍文章。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同时,仔细阅读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2、留意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3、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二)答题步骤
1、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揭示。
2、查语境。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然后还要认真搜索相关信息区的前后,看是否有与之有并列或承接或递进等关系的语句、段落。
3、看赋分,配答案。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是一点。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果未标明序号,考生也应该心中有数,不可只答一点了事。如果题干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哪些”等提示,更要认真把握住。
十、作
(一)审题:
要闯的第一关就是审题。高考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考生“思想”的比拼,如果审题误入歧路,再高明的“思想”,都只成了屠龙之技。特别强调找准“话题”或“主题词”。
(1)不能匆匆“扫描”考题,而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这样,可能强迫自己定下心来,把命题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
审题要完成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弄清作文类型(命题型?半命题型?材料型?),确定角度(自选?任选?选准?),文体(限制型?自主型?);二是要分析材料,确定主旨(材料指向性)。
(2)超级提醒:
命题使用两个语素,如“怀想天空”“品味时尚”“绿色生活”,我们一定要细细体会这两个语素,告诉自己——命题者就是想通过这两个语素,来制造审题难度,所以,我一定要讲两个部分都体现!!
正确揣摩、判定材料或命题中所蕴含的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表意侧重点、关照生活内涵、感情色彩等),是褒义还是贬义,明确命题者的立意指向。
(二)如何在考场中打开自己的思路
●
●
●
●
●
●
(三)文体指导:
1、参考以下诀窍:景物渲染,夺分高招。细节突出,亮点不少。情节曲折,亏你想到。悬念迭起,制胜法宝。真情实感,共鸣奇效。关键词句,主题不跑。开头结尾,简洁精妙。文体要素,基本做到。草根文化,共同爱好。时事热点,煽情热潮。
2、许多考生犯了“入题慢”的毛病。有的考生把大段的原材料全部照搬;有的考生把本来简洁的原材料进行扩展;有的考生开篇摆材料,古今中外,慢慢道来,而真正应该说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开篇松散,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后面的无法尽述,只得一笔带过,草草收兵,比例严重失调。记叙文应该尽早进入故事主情节,议论文要尽早进入分析说理,扣住主题词,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不理想的开头,易使阅卷老师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即使你后面的论证“到位”“上档次”,也难免被不公正、客观评判。
3、议论文
(1)规范要求:
①不能再写这样的文章——开头一段,中间连续讲几个例子,最后结尾。这种以叙代议、摆事实代替讲道理的文章在高考中只能得44分左右(语言不好还可能更低)。
②不能再写这样的文章——开头一段,接着第一个分论点:绿色生活是我们的追求,然后一个例子;第二个分论点:绿色生活是我们的希望,然后一个例子;第三个分论点:绿色生活是我们的未来,然后一个例子;最后结尾。这种没有什么议论层次和梯度的文章同样不会超过47分。
③开头不能太长,必须压缩在三至四行,然后另起一段,抛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一定要包含着题目,可以谈题目中关键词语如“绿色生活”的内涵、意义、作用或者途径、方法。
④结尾同样要另起一段,进行总结,或者谈展望、谈未来,无论写什么,一定要巧妙点题。
(2)使用分论点,也要变换一下句式。
①每段的开头都要有一些理性的句子导引,例子要藏在段中。每处例子的叙述不要超过150字,也就是说,叙例一定要言简意赅。例子讲完之后,再用一些分析将其包裹。
②主体部分已经不允许出现机械并列式,那么可以使用层进式、正反对比式、辩证式,努力呈现一些思维梯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最起码的思维方式。在写作时,多问问自己——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实质是什么?折射什么?
③在行文中要联系社会现实。联系社会现实有两个方法——1、行文中举例使用现实中的时鲜实例。2、针对某个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你不知道现在的一些鲜活的例子,你可以泛泛而谈,如现代人的生存状况,道德状况等。但需要说明的是,联系现实的文字最好在对题目解读之后。
④要使用好名人名言!三至四处较好,再多就显得刻意了。
⑤结构:一般以六至七节为宜,不能三段式,也不能分段太多。
⑥注意过渡语的使用,不过、然而、当然、总之、诚然……结尾不宜繁杂,可以概括上文。
⑦举例子绝对不能出现描写性的语言,而且一个例子不能超过200字。举例不要张冠李戴;要评述性引用,概括叙述,突出要点,切不可像写记叙文那样展开,甚至大段描写
⑧尽量多点题目,过两行就点一下话题以及你的观点。
⑨不要拿你自己或者同学的经历举例。
⑩不要散漫开炮:青春一段、道德一段、尊严一段,文章没有中心。
⑾遇到平时看过或相似的题目、材料时一定要看清是否真的相同,不能简单地照搬;即使可借鉴的,也一定要根据当前的题目要求作些处理
(四)有关跑题的问题。
1、无论是哪种文体,都不要吝惜点题,分布在开头、中间、结尾等处,以三至五次为宜。
2、千万不要擅自换题目或者主题词中的关键字。如以“寂寞与辉煌”为题,有些同学一看就十分高兴,认为自己看过有关“独”的文章,所以好办,就写孤独带来成功。全文都是“孤独”。尽管“孤独”与“寂寞”十分接近,但是你何必呢?就把“孤独”换成题目要求的“寂寞”不行么?为什么不知变通呢?所以再强调一次,题目是什么就点什么,不要去写它的近义词。
3、比喻型题目更需要点题!如,“云开见月明”,不少同学弄懂了“云开见月明”的含义,就是磨难过后就会迎来一番新的天地。于是不少同学就直接去写这个内容,再也不提“云开见月明”,那就过分了。要见机就提一下“云开见月明”,这样才万无一失。
4、无论题目或材料主题词是什么,你的文章中必须出现这个题目或主题词,而且最起码3次以上。
(五)文体要纯洁
1、记叙文当中,绝对不能出现一些古代的例子,也不能出现大段大段的议论文字。记叙文要升华,也只能在最后,借自己的心理活动或者感悟来巧妙升华。
2、议论文当中,绝对不允许举你自己、你同学、你奶奶等你身边人的例子,议论文的例子要是典型事例,议论文中要特别重视通过分析实例来证明观点。
(六)其他应急措施
1、通看试卷,了解总体情况,安排答题计划。特别注意在开考前的这5分钟内要看一下作文题目(目的是激活你的潜意识),但考试不能先写作文。
2、作文题目太熟悉或太陌生。
首先,这对每个考生都一样。太熟悉时,要小心陷阱!太陌生时,也许是充分展示自己真本领的好机会!无论如何,都要小心读材料,读提示语,读出主题词,读要求,不放过题目的任何一个字。别忙着动笔,让它在大脑里发酵——好构思是作文成功的一半。
3、作文缺材怎么办?首先全方位搜寻法,包括:
(1)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含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的所见所闻)
(2)学过的课本中的内容,试卷中人物传记事例。
(3)课外读物(书籍、报刊、影视等)中留在记忆中的活跃着的材料。
(4)辅助材料搜寻法:一为纵横法,纵的指以时间为线索,古往今来;横的指中国外国远近等;其次是正反法,先想一想正面材料,再想一想有没有反面材料。
(5)老师经常讲的实例。
4、老师说“还有十五分钟”,我的作文才写了一半。别慌,稳稳神。简化自己的文字,把最精彩最打动人的例子和句子写出来;多分段,甚至一句一段,如对话,每个人说的独立成段;还不够吗?呼应开头,把开头的句子稍变一下,抄下来;再补充一个例子或者名言,吟四句歪诗;重申自己的题目或观点;成功了,八百字有余!
5、在应考作文时,有时由于审题不慎,写对一半才发现文章偏题或者离题,但若重新构思则又没有充裕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更弦改辙写上半篇几段,倒不如将错就错完成通篇全章。当然要尽可能牵强附会、力挽残局,在扣题点题、分析总结上下功夫,在议论抒情、结论收尾上下文章,而且要反复地多呼应题目或观点。还可在已写的部分添加一两处点睛的文句。
6、不要犯低级错误,如漏写题目、随意涂改、书写潦草难认、写攻击性文字、暴露自己的身份等。
7、有几个标点的书写,还要特别注意:
(1)一行之首不要出现句号、逗号、问号、叹号、顿号、分号等,可以把这些符号挤在前一行的末尾。
(2)引号、括号、书名号前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可以在这些符号后面挤着写一个字。引号、括号、书名号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可以把这些符号挤在上一行之末。
(3)省略号、破折号占两个格,不能断开,写不下时挤在一行之末。
(七)作文思路举例
【文题】如果生命是一种植物,会是哪一种?有的人成了一心攀援的无骨的藤,有的人成了娇艳柔弱的无法经历风雨的花,有的人成了任人践踏逆来顺受的草……我们是不是应该让生命站立成树,尽管我们不一定高大……请以“让生命站立成树”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让生命站立成树”这个题目意思就是说“让生命像树那样站立”,那么我们就需要从“站立的树”上寻找相似点,思路可以有以下一些:
1、像站立的树一样保持傲岸的节操和骨气,不去趋炎附势、攀附他人;
2、像站立的树一样面对风雨灾难坚强挺立,不向磨难低头;
3、像站立的树一样勇敢承担,做社会的脊梁,撑起一片天;
4、像站立的树一样抵制各种诱惑,保持自身的完美品格……
考生从上述思路中选取一个角度来写,也可以提及二三个方面,但不适合过多。
记叙文最好考虑文中用树做“道具”,这样能虚实结合。
议论文可以从社会上的“精神佝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