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平凡的地方,我们能够感知到美吗?

(2013-02-17 07:13:31)
标签:

平凡

小提琴手约夏贝尔

感知美实验

美国地铁

教育

分类: 素材我录

在平凡的地方,我们能够感知到美吗?

 

 

1、在美国地铁里的一个实验:平凡的地方能否感知美 

 

    2007年一个寒冷的上午,在华盛顿特区朗方广场地铁站里,一位男子用一把小提琴演奏了6首巴赫的作品,共演奏了45分钟。他前面的地上,放着一顶口子朝上的帽子。
  显然,这是一位街头卖艺人。
  没有人知道,这位在地铁里卖艺的小提琴手,是约夏·贝尔,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演奏的是一首世上最复杂的作品,用的是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
  在约夏·贝尔演奏的45分钟里,大约有2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
  大约3分钟之后,一位显然是有音乐修养的中年男子,他知道演奏者是一位音乐家,放慢了脚步,甚至停了几秒钟听了一下,然后急匆匆地继续赶路了。
  大约4分钟之后,约夏·贝尔收到了他的第一块美元。一位女士把这块钱丢到帽子里,她没有停留,继续往前走。
  6分钟时,一位小伙子倚靠在墙上倾听他演奏,然后看看手表,就又开始往前走。
  10分钟时,一位3岁的小男孩停了下来,但他妈妈使劲拉扯着他匆匆忙忙地离去。小男孩停下来又看了一眼小提琴手,但他妈妈使劲地推他,小男孩只好继续往前走,但不停地回头看。其他几个小孩子也是这样,但他们的父母全都硬拉着自己的孩子快速离开。
  到了45分钟时,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大约有20人给了钱就继续以平常的步伐离开。约夏·贝尔总共收到了32美元。
  要知道,两天前,约夏·贝尔在波士顿一家剧院演出,所有门票售罄,而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演奏同样的那些乐曲,平均得花200美元。
  其实,约夏·贝尔在地铁里的演奏,是《华盛顿邮报》主办的关于感知、品味和人的优先选择的社会实验的一部分。

  【试验目的】
  精心策划这样一个试验,《华盛顿邮报》针对的问题是:
  一、在平凡的地方、不方便的时刻,我们能够感知到美吗?
  二、如果能够感知到的话,我们会停下来欣赏吗?
  三、我们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认可天才吗?

  【实验预期】
  在实验前的准备阶段,《华盛顿邮报》的编辑们紧张地聚在一起讨论:“如果围观者众多,该怎么办?”
  根据华盛顿地区的人口以及约夏·贝尔的知名度,很容易做出如下逻辑推导:一定会有不少人认出他来并停留观看,随着人越来越多,其他不明就里的人也会暂停脚步“看这些家伙在看什么”,进而在交通尖峰时间引起出入口堵塞,被赌的人爆发脾气,通知国民警卫队前来……接着催泪瓦斯、塑料子弹等等齐上……像暴动一样,说有多恐怖就有多恐怖。
  实验开始前,作者走访了美国国家交响乐团指挥史拉特金(Leonard Slatkin),询问他对实验结果的预期。他说:“即使没被认出来,而被当成一般街头艺人———但是因为他真的够好,所以我不认为人们不会注意到他。”
  史拉特金推测,在1000人里,至少有30—40人能够辨别音乐的好坏;75—100人将停下脚步,花点时间聆听;最后,约夏·贝尔应该至少有150美元的收入。

  【实验分析】
  结果,编辑们显然忧虑过头,根本就没有那种既惊讶又感动竟然可以在地铁站遇到大师的场面出现。
  非但没有人群聚集,连收入,史拉特金都高估了太多!
  根据隐藏摄影机与报道记录,45分钟内总收入为32.17美元,扣除事先放入的25美元,大师45分钟只挣了7.17美元。也就是说,其余投钱的25人大部分给的是25分硬币(Quarter),甚至有人只给一美分(Penny,有人评价,这丢给乞丐都会觉得不好意思)。
  与约夏·贝尔平时每分钟1000美元的演奏酬劳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怎么了?难道朗方广场地铁站位在穷乡僻壤吗?还是出入的人没有美学品位?
  事实上,朗方广场地铁站位于华盛顿的核心,出入的人大多是中产阶层的公务员,也就是说,多的是戴着响亮头衔的人物:政策分析师、项目管理员、预算审查官员、专家、顾问等等。
  针对这个结果,作者询问了美国国家画廊馆长莱特霍伊泽(Mark Leithauser)的意见。他说:“如果我拿一幅抽象画杰作———假设是埃尔斯沃思·凯利的作品好了,一幅价值500万美元的画———将它从画框上取下来,走下国家画廊的52个阶梯,穿过雄伟的圆柱来到餐厅。这里刚好在寄卖可可然艺术学校的学生原作。我把价值500万元的画作挂在标价150元的学生作品旁边,即使有眼尖的艺术评论家抬头看到了,也只会说:‘嘿,这幅看起来有点像凯利的喔。请帮我把盐递过来好吗?’”

  【实验结果】
  没有什么结果,最后的结果只是试验者丢给读者的思考题。
  当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家,用世上最美的乐器来演奏世上最优秀的音乐时,如果我们连停留一会儿倾听都做不到的话,那么,在我们匆匆而过的人生中,我们又错过了多少其它东西呢?

  约夏·贝尔
  当今乐坛最热门的美国小提琴家,曾因电影《红色小提琴》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声音乐奖,青春阳光的“帅哥”形象,令他被美国著名《人物》杂志评为“全球50大最俊美的人”。
  约夏·贝尔的个人才华与实力在小提琴家中称得上数一数二。
  2007年,《华盛顿邮报》的专栏记者基因· 温加滕找到他,邀请他参加一项社会试验,在地铁站内“测试”旁观者反应。一向喜欢接受挑战的贝尔答应了。虽然这篇报道获得了2008年的普利策特写奖。不过贝尔过后觉得,路人匆匆而过,却不肯花一秒钟来听他的演奏,多少令他沮丧。
  贝尔在美国拥有大量女性乐迷,官网上也贴满了粉丝们与他的合照,论坛上也满是对贝尔俊朗外形的赞叹。不过他自己则说,他宁愿乐迷评价“他的琴拉得真好,可长得太丑了” 。
  2010年6月,约夏·贝尔曾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

 

2、人性之陋

 

 一位街头卖艺者,在地铁站里演奏小提琴曲。45分钟过去了,他赚到7.17美元。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个拉小提琴的,是约夏·贝尔当今世界上最伟大音乐家之一,他演奏的是巴赫最复杂的作品,用的是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他平时每分钟演奏酬劳是 1000美元。仅仅两天前,他在波士顿一家剧院演出,所有门票售罄,而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在地铁站演奏的同样乐曲,得花一二百美元。

《华盛顿邮报》把它写成新闻,获得了普利策奖。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实验呢?他们想向社会提出三个问题:在平凡的地方,我们能够感知到美吗?如果能够感知到的话,我们会停下来欣赏吗?我们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认可天才吗?

 实验的结果证明:这三点,我们都做不到,而且是远远做不到。

 也许有人说,当地人的素质太差,欣赏不了这样的音乐。但事实上演出地点位于华盛顿城区核心地带,出入者多得是戴着响亮头衔的人物:政策分析师、项目管理员、专家、顾问等。这就表明:与人的素质和欣赏水平无关。

 这只和人性有关。同样的美,供在高堂之上,就是无价的;放在脚边,就是廉价的。这是人类的通病。凡是够不着的,永远觉得了不起;凡是触手可及的,永远觉得没价值、没品位,唯恐避之不及。(摘自2012年第9期《文苑》默笙文)

 

新浪名圈名师优生乐园 博客圈圈主柳栖士  诚邀您加盟,请点击http://q.blog.sina.com.cn/wsq09625再点加入即可。通过本圈,您将欣赏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愿黄冈教育与您共谱教育华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