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之“教学系统”
(2013-02-12 16:11:31)
标签:
高效课堂教学系统教学元素内涵与方向教育 |
分类: 教育我谈 |
高效课堂之“教学系统”
文 / 李炳亭
好学校是一方池塘;
学校的产品是课堂;
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必须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
能让学生学进来并且学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教师即学习和成长的“条件”;
教室应成为真正的“教育实验室”;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信仰;
教育即从儿童出发,认识学生,儿童是教育的第一课程;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
管理不是管束、控制、囚禁而是点燃、激发、唤醒;
……
4、原则:少讲多学、先学后“交”(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自主学习)。
5、组织:小组学习为基本的课堂学习形式,组内合作、师生互动。
6、流程:自主、展示、反馈。
7、模式:五步三查模式。
8、评价: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评价,即验评组、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高效课堂的内涵
1.课堂实然目标:课堂教学改革走过了一条从传统低效、负效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过程。通过改变课堂结构,旨在最大幅度提升单位时间效益,原则是让每一分钟都有价值意义。唯此,才有可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健康、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
2.课堂应然目标:课堂教学改革走过了另一条单纯追求掌握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终身发展能力的路径。课堂教学的核心应该是体现课堂真正意义上“质”的飞跃——课堂即成长,即从关注知识到关注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能力,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精神成长,关注“人”本身,因而高效课堂才会被描述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3.高效课堂的特征: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
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使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个性的学习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的智慧、高潮、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让“现场”服务于预设。
4.概念简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超市:体现的是对“学生”和“学习”的尊重性、选择权、自主性,同时要求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义性,琳琅满目、各取所需,谓之知识超市。
狂欢:从“知识”到“生命”,课堂认识、思想、价值的变化带动课堂发生“质变”。课堂是学生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是展演激扬青春的芳草地,是放逐灵魂的跑马场。
5.高效课堂的理念
它是对素质教育内涵和新课改理念的“实践表达”。新课改主张的“自主、合作、探究”,正是高效课堂的“六字箴言”,落实成方法恰是——独学、对学、群学,自学、展示、反馈。新课改的核心是学生主体,高效课堂的理解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
高效课堂的变革意义体现在:重建教学关系,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重建师生关系,即变“师中心”为“生中心”。
6.高效课堂的五个教学原则
(1)分层原则: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训练;
(2)选择性原则:“超市”体现出的学习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
(3)整体教学原则:整合教材、知识迁移,上挂下联、左顾右盼、举一反三;
(4)展示教学原则:展示解决了学习内驱力,展示即发表;
(5)反馈调节原则:注重问题暴露,强调“当堂决策”。
7.目标: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让教育回到“以人为本”上来,建构“四新”教育学,即“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
(1)解决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冲突;
(2)解决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冲突;
(3)解决学生个别发展与全体学生发展的冲突;
(4)解决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冲突;
(5)解决师资不足、受制于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等学校发展的现实困局;
(6)变厌学为乐学、厌教为乐教,改善师生关系,让学校充满魅力;
(7)解决知识与能力结合的难题,把时间和能力还给学生;
(8)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对杜郎口课堂教学精准的概述,由此衍生出“高效课堂”这一基本概念。
高效课堂22条:被称为高效课堂说明书,作者李炳亭。
主体:是指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主人。
课堂并发症:被传统教育的诊断性结论。
三面黑板、小组围坐、自由发言:高效课堂所主张的基本课堂形式。
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学习主张,独学即传统意义上的“自学”,对学即对子之间相互学,群学即在小组组织内开展的合作学习。
教育深水区:有三大内涵,第一,课改已成为共识;第二,课改触角已达文化层面;第三,课改改变了师生状态。
学校建设:是管理的内涵式升级,主张管理不是管制,而是点燃、激励、唤醒。
“新三级课程”:班本课程、组本课程、个人课程,被成为打造“班魂”,实现教育信仰的最佳途径。
课改中国行:中国教师报发起组织的一大品牌活动,被称为当代课改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事件”。
高效课堂方向性预言
在《学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一文中,我曾经这样论述:
第一代课改的代表性学校是洋思中学,他们之于对传统教学的批判,更多的是体现在对“教”的质疑和改动上,洋思的改良意义无疑是巨大的,但支撑他们改良的缺憾是仍然没有跳出“教为主、学为辅”的圈子。我对第一代课改的概述是:基于“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以期通过调整、改进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实现从“低效”到“有效”的跨越,洋思中学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学校,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高度,尽管它“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效益的问题,然而它仍然不能挣脱“教中心”的教学框架对课堂“生产力”的束缚。
第三代课改的基本教育理念是教师为本、学生第一。
第三代课改的基本立意是能彻底摆脱知识对教育的束缚,从而超越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更加强调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满腔热忱地关注生命状态和生命质量,也可以概括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另一种“功利”,即基于捍卫“人”的全部自由、权益、尊严。对于学校和班级组织而言,它就是池塘、草原、森林……等一切的“自然生态”,它必须充满“张力”,体现出全部的“活力”,它“放纵”每一个独立生命体,它“激赏”每一个生命体并努力成为“他自己”。
它甚至没有管理,在一个被“向上”的文化所激发的学校里,责任与义务是立校之魂。在这样高度“自治”的学校,其实人人平等,哪里有什么师生界限?人人都是发展者,又人人去捍卫别人发展的权利;人人都是课程,又人人在用自己的发展方式“教”别人;人人都是特色,又人人不可替代,学校有什么权利以特色的名义牺牲别人的“特色”呢?第三代学校的特色甚至可以称之为“没特色”,有与无本来就是相对的,有时候“无”远胜于“有”。
但我依然对此充满了期望。
在我看来,真正第三代课改,必然具有三大特性,我称之为“三大标志”。
1、“无边界”张扬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或者称之为“无限放大自学”;
2、尝试去除“教师主导化”,极端放大学生自学,甚至普遍采取“一拖N”课堂形式(即一个教师同时上N个班的课),或者称之为“无限利用学生”;
改革需要激赏,我们期待着第三代课改的喷薄而出,当然,没有一项改革是十全十美的,所谓好与坏只是相对而言,无论它是第几代,他们都注定会被写进中国当代教育史里,中国教育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在传承和超越中不断进化,谱写着恢宏的篇章。
新浪名圈“名师优生乐园” 博客圈圈主柳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