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18)班文言实词综合练习
(2012-11-02 17:47:02)
标签:
高三(18)班文言实词综合训练校园 |
分类: 教学我思 |
高三(18)班文言实词综合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注释】①扈跸(bì):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②橐扆(tuóyǐ):一种较为少见的牲畜。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6.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年十一,为李绂所赏,告方苞曰:“国器也!”
(2)多智数,工于奏牍,大学士刘统勋最奇其才。
(3)浩源缴不如数,逾期十日,牒请弛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4分)
(2)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3分)
(3)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3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
(2)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3)天之于敏轩,倘意别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测之也。
【练后总结与反思】
高三(18)班文言实词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一、
1、B(A.见:被,表被动。C.坐:定罪,处罚。D.具:拟写。)
2、C(A更加贫困 B敲击 D提拔,擢升)
3、D(适宜。A接受;通“授”,教授 B借(居);宽容 C古指父母的丧事;担忧)
4、B(……的人,代词。A任用,动词;因为,介词 C表顺承,连词;表并列,连词 D替,介词;写作,动词)
5、A(刘统勋是在他做官期间对他十分赏识。)
6.(1)十一岁时,(严长明)受到李绂赏识,(李绂)告诉方苞说:“他是治国的人才!”
[被动句式,(1分)补出两个省略的主语,(1分)判断句式,(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
(2)(严长明)富有谋术,擅长书写奏章,大学士刘统勋尤其认为他的才能奇特(或:最看重他的才能)。[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富有。(1分)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特,看重。(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
(3)罗浩源没有按规定数目上缴钱款,超过期限十天,写文书请求放宽期限。[如:按照。(1分)牒:名词作动词,写文书。(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
【参考译文】
严长明,字道甫,江宁人。年幼时十分聪慧。十一岁时,他受到李绂赏识,李绂告诉方苞说:“他是治国的人才!” 严长明于是跟从方苞学习。不久做客旅居在扬州马氏的家中,读遍了他家所有的藏书。高宗二十七年南巡时,严长明率领当地的生员献赋,被赐为举人,被任用在内阁中书,进入军机处。
严长明通晓古今,富有谋术,擅长书写奏章,大学士刘统勋尤其认为他的才能奇特。户部上奏说天下的田赋项目杂乱名目繁多,请求并入土地税和劳役税中征收,严长明说:“现在各种名目的税赋由实物折价征收银钱,都是自古以来的法定赋税。如果去除了它的名目,以后的官吏如果忘记了这件事,说这些物资是官府所必需的,一定将会再次征收,这样会使百姓更加贫困。”刘统勋说很好,于是上奏停止了之前的请求。大学士温福出征大金川,想要严长明跟随他一起出行,严长明坚决地拒绝了。从朝廷上退下来后,有人责备他,严长明回答说:“这次出征将会被敌人歼灭,我为何要跟随他!”不久温福果然军队溃败而亡,跟随他出征的人都死了。
严长明在军机处七年,办事干练敏捷异于众人,这样也就因此被人嫉妒。他救罗浩源的事,人们尤其喜欢称道。罗浩源,是负责云南漕粮的官员。需要分担赔偿汪姓下属所亏欠的公款,朝廷有命令过期就要杀头。罗浩源没有按规定数目上缴钱款,过了期限十天,写文书请求放宽期限。皇上将他的请求交付给官员们商议,当时刘统勋主管礼部,刑部没有人敢担任这件事。严长明于是击鼓经过宫中小门,见到刘统勋,说汪姓官员已经捐银恢复受处分降革的原官职,将带着官爵离京,只是定罗浩源的罪,道义上不符合,应该仍然追责汪姓官员自己缴纳亏空的公款。刘统勋说:“拟定好了奏疏的草稿吗?”严长明说:“写好了。”马上从袖子里拿出奏疏,文章的内容十分明晰。奏疏上报给皇帝之后被批准了,罗浩源的刑罚于是被解除了。其他的事情很多类似于此。有人画下他的像祭拜他。
乾隆三十六年,严长明被提拔为侍读。曾经随侍皇帝出行至木兰围场,在大雪当中丢失了坐骑以及所驮的物品,过了一天,以前的属下带着他的坐骑找到他。严长明问:“你凭什么知道这是我的东西呢?”属下回答说:“军机处的官员中穿羊皮衣服的只有您而已。”严长明慰劳了他,然后让他离开了。
之后,严长明因为父母去世而辞官归家,于是不再出来做官。客居在毕沅的府中,为他确定奏章的措辞。又在庐阳学院担任主讲。严长明博学强记,所阅读的书籍,如果有人就其中内容提出问题,没有他不能回答的。写作诗文思路周密严谨,措词温和平易,情感恰当。著有《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三经三史答问》《石经考异》《汉金石例》以及《献徵馀录》等书。
二、7.D
居,应为“停留,过了”。
9.
B(处所,名词。A表判断;正确 C第二次;两次
10.D(A“北征路过”应为“北征,凯旋,经过李陵城”,“担心日后起争端”的是皇帝而不是王英,“将石碑击碎”是皇帝命令,原文只说“帝喜”,没说“受到了皇帝的赞扬”。B“皇帝认为这是王英讥讽他穷兵黩武,因此怀恨在心”,原文没有“讥讽”之意,亦没有“怀恨在心”。
11.(1)李陵城北门有一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时李陵台驿令谢某的德政碑(“发”“乃”各1分,大意2分)
(2)一些立过功的军人有过失,皇上下令不分配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哭泣。因为王英上奏替他们说情,才又给他们分配口粮。(“过”“以”各1分,大意1分)
(3)王英的母亲去世时,皇上特地(特意,破例)赐予葬祭,派遣中官护送他回乡。不久又起用他让他官复原职。(
“特”“寻”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文渊阁读书。皇上看他谨慎周密,让他和王直抄写机密文书。他参与修撰了《太祖实录》,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职务,升迁为侍读。
二十年,王英随从皇上北征。军队回来时,经过李陵城。皇上听说城中有石碑,召王英前往查看。王英到后,不知道石碑在哪里,李陵城北门有一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时李陵台(在元朝时元上都至元大都间的主要干线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即今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黑城子)驿令(驿站的行政长官)谢某的德政碑,碑上阴刻(刻文为凹形)有达鲁花赤等姓名。王英回来把情况详细地奏报皇上。皇上说:“碑上有蒙古人名,将来会说是他们的土地,引起争端。”便命王英再去把碑击碎。王英击碎石碑后还把它沉入河中,回来奏报皇上,皇上很高兴他能如此细心,说:“你是二十八人(太宗朱棣锐意育才,命翰林学士解缙选进士颖秀者,得二十八宿之数为翰林庶吉士,让他们在文渊阁研读古今藏书)中真正读书的人,朕将重用你。”于是问他北伐的事。王英说:“皇上亲征,他们一定会远逃,希望您不要入险穷追。”皇上笑道:“秀才是说朕穷兵黩武吗?”于是对他说道:“如果军中有什么动静,你听到了就入朝奏报。”还传令中官不要阻拦他。一些立过功的军人有过失,皇上下令不分配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哭泣。因为王英上奏替他们说情,才又给他们分配口粮。仁宗即位后,王英多次升迁为右春坊大学士,请求回乡探亲。
宣宗即位后,王英回朝。这时天下太平,天子雅兴喜好文章,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对他们的礼遇非常优厚。皇上曾对王英说:“洪武年间,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年,则有解缙、胡广。你要自勉,不要使前人独自专有美名。”太宗和仁宗《实录》修成以后,王英被提拔为少詹事,皇上赐给他麒麟带。王英的母亲去世时,皇上特地(特意,破例)赐予葬祭(命礼部赐祭、工部造坟安葬),派遣中官护送他回乡。不久又起用他让他官复原职。正统元年,命他侍奉经筵(机构名,正统初年,上开经筵,王英为讲官),总编《宣宗实录》,升迁为礼部侍郎。八年,奉旨代理礼部尚书。浙江百姓染上瘟疫,皇上派他到南镇祝祭。当时久旱,王英到后,下起大雨,百姓欢呼,称之为“侍郎雨”。他七十岁时,两次上书请求退休,皇上不许。十二年,王英的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犯罪入狱,王英上奏等待治罪,皇上宽恕了他,不再问罪。第二年提拔他为南京礼部尚书,使他能有闲逸。过了两年,王英去世,终年七十五岁。皇帝赐给祭葬,谥号文安。
王英端庄稳重,历仕四朝。他在翰林院四十余年,多次担任会试考官,朝廷制度多出于他之手,四方前来向他求铭文碑记的人接连不断。他个性正直宽容,也好规劝别人的过错,三杨(指明代“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均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正统时间时以大学士辅政)都不喜欢他,所以不能被信任而掌管大权。王裕后来多次升迁为四川按察使。
五、
12.
D(传:传播)
14. B(文木先生不参加博学鸿词科试与巡抚没有关系,“不满巡抚”曲解原文意思)
15.(1)先生治学尤其精通《文选》,写诗赋挥笔而就,连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
(“援笔立成”,挥笔而就,1分;夙构者,事先构思的人;胜,超过,1分。)
(2)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
(过,过失,1分;禁,制止,1分;缘此,因为这个缘故,1分。)
(3)老天对待敏轩,或许别有心意,不能用一般的好恶标准来评价他。(倘,或许,1分;流俗好尚,好恶标准,1分;测,评价,1分。)
【参考译文】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人。世代望族,科举及第和做官的大多显赫。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渐渐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二万多金。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
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竟然不去参加廷试,也从此不回应乡里的举荐,因而家境也就越发贫困。于是移居江城东边的大中桥,家徒四壁,冷落凄凉,只拥有几十本旧书,日夜自娱自乐。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
他治学尤其精通《文选》,诗赋提笔一挥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长久客居他家,不到几个月,就辞别离去。他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唯独像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
甲戌年,他和我在扬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贫困了,就握着我的手哭着说:“你也到了我这种地步,这种处境不容易立足,怎么办?”我返回淮地,将要解开缆绳,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别,指着初升的月亮对我说:“跟你一别,日后见面不可约定。面对这样悲伤的情景,想要写几句话送给你,可是文思阻涩,还是等待他日吧。”当时是十月七日,又过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所写的书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模仿唐人小说写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穷尽读书人的情态,人们争着传抄。
我平生结交的朋友,没有比敏轩贫困的。先生抵达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连笔砚都没有。我说:“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敏轩笑着说:“我胸中自有笔墨,不担心这些。”他的流风余韵,足以盖过当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