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学案
(2012-10-25 13:53:29)
标签: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学案校园 |
分类: 教学我思 |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学案
编写者:柳栖士
【学习目标】
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几种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测实词词义。
【教学方式】
1、学案与多媒体教学方式共同推进。2、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1、回顾所做过的试卷或训练题,想一想自己实词部分的得失经验与教训有哪些。
2、大致了解120个重点文言实词的基本义项与对应例句。
一、思考与讨论
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
2.(07江苏)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你能推断出“案”“殛”的意思吗?
问: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二、方法探究
探究一
(一)想一想
1、丰则贵籴(dì)(
2、冀得一归觐(jǐn)
(
问:“籴”“粜”“觐”的意思各是什么?你是怎么获得的?
方法一归纳:
(二)字形拓展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
2、从“马、牛、羊、豕
3、从“(言)、辶(走)、彳(行)”者与
4、其他:禾(
宀(
(三)试一试
1、有牧人御众之才(
3、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
探究二
(一)想一想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3.张良出,要项伯(
问:“倍”“见”“要”的意思各是什么?你是怎么获得的?
方法二归纳:
(二)试一试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探究三
(一)想一想
1.追亡逐北(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通五经,贯六艺(
问:“北”“弥”“逸豫”“敝”“贯”“攘”的意思各是什么?你是怎么获得的?
方法三归纳:
(二)试一试
1、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
5、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来难,臣以为不难。(
6、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7、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探究四
(一)想一想
1、势拔五岳掩赤城(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阅读文段)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问:“拔”“速”等词的意思各是什么?你是怎么判断的?
方法四归纳:
(二)试一试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
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3、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董)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06江苏卷 )
4、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隆中对》
谓为信然(
5、上欲封昙首等,……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宋书·王昙首传》
陛下虽欲私臣(
探究五
(一)想一想
杨砺,字汝砺。……父丧,绝水浆数日。服除,以禄不足养母,闲居无仕进意,乡旧移书敦谕,砺乃赴官。岁余,又以母疾弃官。开宝九年,入迁光禄寺丞。丁内艰,(后)起就职。(《宋史·列传第四十六》)
问:“艰”的意思是什么?你是怎么获得的?
方法五归纳:
(二)试一试
1、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2、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
B.委尸填满沟壑
三、方法小结
1、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
3、结构比对法
(相反、相近)
5、语境解读法(上下文之结构、情意)
其他方法举要:
四、即时巩固
试准确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阳货(鲁国季氏的权臣)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吾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阳货见孔子》(有改动)
(1)归(
(2)遇诸涂(
(3)好从事而亟失时(
(4)可谓知乎(
【自助餐】其他方法举要
1、代入检验法。
即将所给义项代入原文之中,再分别从意义、感情色彩、语法要求、上下文关联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核定其合理性。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恕不举例。
2、词性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性,意义也就不会相同。我们可以借助句内语法结构分析来推断词义,即根据词语在文言文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再根据它的词性推断它的意义。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中的“目”字,因“目”字前有副词作状语,后面有名词“项王”,所以“目”活用为动词“看”。又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中的“籍”字,因“籍”与“吏民”均为名词,依据两名词并列前者多为动词的规则,又依据下文“吏民”与“府库”相对,为名词,所以推知“籍”与“封”相对,为动词,词义为“登记”。再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已经活用为名词,词义也名词化了,因为它们分别作“披”“执”的宾语。
3、联想推断法。
4、组词推义法
古汉语中有许多单音节词,它们的意义保留在现代汉语的一些双音节词中,所以可利用现代汉语组词法来推测其意思。例如:“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中的“赞”,可组词如下:赞-赞助-帮助。由此推导出句中的“赞”是“帮助”的意思。又如:要解释“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的“信”,可组成词语“信口开河”,再根据“信口开河”,推导出“信”是“随意”的意思。
在推断文言词义的时候,可根据需要,综合、灵活地运用上述各种方法,以便求得最大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