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果是您自己的孩子呢?——再说中国孩子什么时候能坐上安全的校车

(2012-01-09 13:43:43)
标签:

再说

中国孩子

什么时候

安全

校车

分类: 教育我谈

如果是您自己的孩子呢?

——再说中国孩子什么时候能坐上安全的校车

文 / 柳栖士

 

      今天,无意间翻到了我于50天前(2011年11月18日)所写的一篇题为中国的孩子什么时候也能坐上这样的校车?(请点击阅读)的博文,一看点击量竟然达1300多次!对我这个没有什么名气和影响的博客而言,这不是一个小数字。我知道,这些博友关注这篇博文的背后其实正是大家对孩子们安全的共同关注。于是,我禁不住又想写上两句,以呼应并呼吁大家对孩子们上下学的安全的更大关注。

    最近,谈到校车安全的问题时,我感觉最烦心的事莫过于很多人还仍然只停留在只说不做的空头支票上。一方面,甘肃庆阳校车的悲情还未散去,云南、江苏、北京等多地校车安全事故并未停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顷刻间说没就没了,一个又一个家庭刹那间悲雾笼罩;另一方面,什么关于“校车标准”的无休止的争论一浪赶过一浪,更为可气的是,一些政府一些交警部门毫无作为,完全视孩子们的生命如草芥!

    我不禁要问,偌大的中国,出台一个校车的标准真的就有那么难吗?小平同志早就讲过,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难道中国的校车非要按美国的样式和标准设计吗?且不说美国校车标准过不过时,至少要考虑是不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校情。试想,我国有广大的农村学校和学生,中国的经济实力有限,那些豪华的校车谁能买得起呢?即使被买起了,能开得进农村学校还是农户家庭?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大话!完全是不着边际的幻想!试看,现在一些大中城市稍有点资本的家庭哪个不是用私家车接送孩子?一个孩子一辆车,多奢侈啊!可哪一辆私家车是符合《国家校车标准》的呢?那是不是不安全呢?是不是要停运呢?真是搞笑得很。因此,我呼吁,有校车比没有校车显得更加急切;有比较安全的校车比有豪华的校车来得更实在更管用!所以,我拜托各位政府大员,还是尽可能早点给孩子们一个实实在在的回复吧。

    我还有要说的话。在中国,你根本无需放眼一望就会明白:校车的安全事故原因是什么?有多少惨剧真正是由校车本身的原因酿成的?如果允许我夸张一点,我想说:一起也没有!原因何在?还是来几个假设吧。

    ——如果司机不超速不超员,正常行驶会有这么多车祸吗?

    ——如果司机不疲劳驾驶,会出这么多交通事故吗?

    ——如果司机不是“以钱为本”,还会有那么多学生惨遭不测吗?

    ——如果交警部门不放任而是严查严处,会有这么多冤魂吗?

    ——如果政府能稍稍挤出一点点不必要的开支,孩子们还会这么成天提心吊胆吗?

    …………

    无需多言,在中国,至少是现在,我认为校车的标准不是问题,购车经费也不是问题,问题还是仅仅在于一点,那就是人们的意识问题,就是那些政府官员、车企老总是不是真心实地地关心孩子们的安全问题——

    如果孩子你自己呢? 

 

【推荐阅读】

解读“中国式校车”

    近日,笔者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在春天还没有来临前究竟什么是中国式校车?”的文章,颇有感触。的确,近两个月来,甘肃、辽宁、江苏、浙江、云南等省内地方相继发生多起校车交通事故,加之外交部捐助马其顿校车事件,“校车”一词毫无争议地抢夺了各大媒体重要版面,各方言论更是层出不穷。事故揪心,国人愤慨,矛头纷纷对准了中国政府。于是中国政府迅速表态,将在标准法规、监管体制、财政税收等多个方面对校车推广给予全面扶持。然而,冷静下来,我们却还要思考很多。

  何来“中国式校车”?

  连续的几起校车交通事故,使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如何找到中国校车发展之路的时候,却不经意间捧红“长鼻子”美式校车。当然,这还要归功于一张“悍马撞校车”的图片被疯狂转发。很多人认为这简直是一个怪相,因为“长鼻子”美式校车已经生产很多年了,而“悍马撞校车”更是几年前的照片了,这些早都不是什么新闻了,为什么这时候还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呢?其实,当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民众的愤慨和不安时,我们明白了,答案就是大家对安全校车的强烈渴求,而正是这种渴求,才引起了民众情绪的剧烈波动。

  近日,中国汽车报社举办了关于中国校车的特色之路座谈会,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机械装备处调研员吴卫谈到,美式校车标准对于中国国情并非完全合适,大家切不可盲目信从美式校车就是最好的。另外,所谓的悍马撞校车图片,大家还是要理性看待,家用悍马和军用悍马在安全结构上差距是很大的。吴卫还表示,我们承认美国校车在安全标准、法律法规等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我们中国也是有能力、有机会走出自己的特色校车之路的。

  那么中国校车的特色之路在何方呢?随着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及校车安全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发布,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于是“中国式校车”的概念又逐日兴起。显然很多人并不清楚“中国式校车”应该是个什么概念,但却在民族自豪感和安全校车渴望的驱动下,强烈呼吁“中国式校车”的尽快到来。

  何为“中国式校车”?

  “中国式校车”不是一个产品概念,而是一个体系概念。

  百度搜索“中国式校车”,最早的纪实记录好像是2009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播出的“中国式校车”节目,主持人董倩与新闻观察员白岩松在长达近半小时的节目里,对辽宁省贫困山区宽甸县校车运营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与美国校车对比,而得出“中国式校车”的名词。该节目虽未阐述“中国式校车”的概念,但却也给我们指引了一个方向:“中国式校车”不只是车的概念。

  眼下,的确很多人因对校车了解的模糊,而误认为“中国式校车”就是中国制造的校车,其实远没有这么简单。就像我们看到的“长鼻子”美式校车,其实美式校车之所以安全,交通事故率低,关键不仅仅是车的安全,而是整个美国有超过500部校车法规,用于保护校车特权和保障校车乘客的安全。所以笔者斗胆将其定义为一个体系概念。“中国式校车”应该是一个集合安全标准、监管机制、运营管理、安全驾乘等综合考虑的系统体系。

  “中国式校车”不是一个市场案例,而是一种普遍模式。

  中国校车的“兴起”,应该说与近几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及农村学校撤并整合有密切关系。但因中国国情复杂,教育改革速度迟缓,导致很多学生上学难而滋生校车隐患。那么,国内有没有在校车问题解决得当的案例呢?当然有。除了刚才提到的辽宁宽甸,浙江德清也是成功案例之一。浙江省德清县投资2000万元购买79辆校车,其中14辆“长鼻子”美式校车,同时在财政补贴、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逐步加强,可谓我国校车案例的楷模。

  但是,中国能有几个德清呢?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百强县,德清的确经济实力雄厚,交通建设完善。凭心而论,德清虽然成功,但仅仅是个案,不具备全国普及推广价值。因为中国最需要校车的地方还是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和贫困乡村。而此时,又有两处校车案例进入我们的视线,山东无棣和辽宁彰武。应该说这两个县域,都属于广大贫困县级代表,运营模式也基本相同,主要都是由政府与第三方成立校车公司(或校车联合体),由校车公司统一运营管理。尤其是辽宁彰武,拥有专用校车172辆,在国内县级层面数量最多,同时接送全县24个乡镇1.5万农村中小学生。更可贵的是,从2010年运营到现在,彰武县政府在校车方面财政支出仅不足200万,这其中还包括了80多万元的校车3G监控系统采购安装投入,其运营模式让人眼前一亮,我们也似乎看到“中国式校车”普遍模式的雏形。

  “中国式校车”不是一个企业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

  目前,国内很多客车企业已经认识到,单纯地推广“长鼻子”美式校车已经不足以说明自己的企业实力了,而相反会被认为只是徒有长鼻子外观造型,内饰及配置却不尽人意,安全性不能保证。

  其实,笔者认为校车制造企业应将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校车安全技术研发,我国校车设计制造与国际水平尚有差距,企业应提高本能,将安全技术细节逐渐完善,尤其在用材、工艺等方面,以及电子化、智能化、人性化环节;第二,校车安全运营建议,我国各地校车需求千差万别,气候条件不同、交通路况不同、教育环境不同,等等,而目前校车运营单位多为学校及新成立的校车公司,其车辆管理及使用经验缺乏,作为校车制造商,要多为校车运营单位着想,分享市场经验,提供安全运营管理建议和解决方案;第三,校车安全驾乘培训,校车制造企业对产品的构造、应用、维修、保养等环节更为熟悉,应在校车售后加强安全驾乘培训,尤其是对驾驶员、监管员、家长、孩子以及服务商开展系列培训工作。然而,目前国内客车企业中,却仅有黄海客车等极少数企业在做并提倡这三个要点。据了解,黄海客车是国内最早拥有专业校车生产资质的客车企业,并正在树立“中国式校车典范”的品牌形象。

  我们呼吁,更多的校车制造企业能够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将校车安全进行到底。当我们看到校车交通事故造成的影响时,我们就相信了,提供校车,不仅是企业行为,更是社会行为。(新浪汽车)

 

       新浪名圈“名师优生乐园” 博客圈圈主柳栖士  诚邀您加盟,请点击http://q.blog.sina.com.cn/wsq09625再点加入即可。通过本圈,您将欣赏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愿黄冈教育与您共谱教育华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