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过来人:虽残酷却可改变底层命运
(2011-08-08 17:19:57)
标签:
寒门学子高考竞争残酷底层教育学改变命运教育 |
分类: 教育我谈 |
高三过来人:虽残酷却可改变底层命运
孟
【写在前面的话】
笔者就是一名衡中毕业生,看到网友对“天下第一操”大惊小怪,不禁感慨万千。回想起当年的斗志和辛酸,一言难尽。但我想“跑操”是一种体育活动,是国内很多中学都有的项目,这不会让网友大惊小怪,那么“天下第一”的讽刺应该是由于衡水二中的学生在跑操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高度纪律性和组织性吧——— 满满一操场都是人,但如此有条不紊、步伐统一、口号高昂,正如网友所说,它“可以与张艺谋的奥运会开幕式相媲美”“堪比国庆阅兵”。
那么,“天下第一操”和它的“辉煌战绩”有无关系?毫无疑问,有。这正如富士康等企业中的高度纪律性的军事化管理与其生产效率的关系。应试教育其实能有什么奥秘呢,无非就是奋斗、奋斗、再奋斗!如何把人的潜能全部逼发出来,就是应试教育的成功。衡水中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一入学,你就会融入一种氛围中——— 成功的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考高分、上名校,这里不欢迎“不求上进”的人。可能外人会惊诧于这里价值标准的单一,可是学校为了实现这单一化的价值标准,可谓是费尽心思!比如要求学生每周写“周记”自我检讨、进行各种类似传销组织般的演讲、宣誓、喊话、创作口号等。这是激情的调动,它将“考试功利主义”的逻辑灌输给你,并以此作为你生活的唯一价值。“天下第一操”表面是作为学生身体的养护、调整的手段,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你感受到一种竞争的气场——— 各个班级震天动地的口号、整齐划一的步伐,这些都让人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那就是你必须努力,再努力,因为和你竞争的都是斗志昂扬的人和集体!正如专家的分析,“跑操”其实成为了学校的一种仪式,“营造的是一种气氛,那样的氛围能出成绩”。
“天下第一操”仅是该学校众多教育手段中的一个环节而已,而且是最有象征意味的一个环节。它既突出了学校的军事化管理、单一化的价值灌输,还体现出一种“表面素质、实质应试”的教育新动向。我读书时,该学校老师常和我们讲,学校就胜在管理。是的,管理、高度严格的管理保证了它在应试教育领域的辉煌成果。学生的时间被最大限度地、“科学地”安排到了枯燥的学习中,即使是休息时间也会给学生们安排一种洗脑式的煽动程序——— 比如课间歌曲、周末夜场电影、群体活动等,看似娱乐,其实都是有精心策划的。总之,是将“考试功利主义”的激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这是悲剧。可是,我要说的是,衡中是优秀的,它是“底层教育学”的样板(非贵族式教育学)。成功就得努力,底层的成功尤其需要更大的、甚至更疯狂、残酷的努力,尽管这似乎羞辱了人道主义的谆谆教导。而且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改造人的过程,有改造就有痛苦,这种悲剧正如美国电影《死亡诗社》所表达的主题一般,在理想状态中,青少年应该是自由、轻狂、放纵的,但是这理想状态只会让教育失败,从而耽误青少年的一辈子,教育需要一种必要的牺牲——— 这是牺牲与获得的辩证法决定的。必须承认,“天下第一操”很不正常,还有点残酷。可是“底层教育学”需要靠这个来改变底层命运,那么它到底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必要的牺牲呢?作为一个衡水中学的毕业生,我记得那时候的激情、疯狂和痛苦,以前我很反感它,但现在我对这些东西感到虽很矛盾但又不得不这样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