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1-06-07 13:00:22)
标签:
2011高考安徽卷语文答案 |
分类: 好卷我存 |
2011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
(选自王福仁《现代中国异城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B、想象空间是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
C、想象空间是作家进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
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答案】B(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根据第二段内容,想象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这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来的,这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
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A“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错误,举自幼目盲的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B原文说“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并不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D文章的结构方式不是先分后总,二是并列式。)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
B、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幻的感觉。
C、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他们都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D、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于文无据。B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介绍了两种想象空间。其中第二种“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才“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C 概念不清,“梦幻空间”隶属于“想象空间”。)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欲豫焉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D.先生赎而归之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D项的“款”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常见的多义词,使动用法“使……归”,由于语境不难,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推断出该词的意思的。
5.下列各组名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C.
持之而泣,以告户都
【试题考点】考查学生理解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C都作介词,把。A项,第一个代词,代他;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B项,第一个“因”趁机,第二个“因”通过。D项,第一个“乃”副词,可译为“才”;第二个“乃”也是副词,可译为“竟然”。所考查的均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之内的,去年没有考这个考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长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市区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答案。此类试题常错在个别词句的理解上。A项中“长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与文本不符。文中是先生想参与讨论,兄长们怀疑他的能力。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译文答案】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译文答案】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解析】
(1)关键字:““骤”:突然;“骇”:以……为骇,意动用法。这两个是主要得分点。
(2)句中关键词要翻译到位,如“以”:因为,“走”:逃跑;“而”:并且递进关系;“退”:赶走。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试题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流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做五小题)(5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2)为天下笑者,何也?
(3)
(4)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
(5)渔舟唱晚,
(6)
(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8)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
【试题解析】本试题沿用08、09、10年“8选5”的形式,这类形式是学生欢迎的,并且今年的默写内容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其中初中只有1篇诸葛亮《出师表》,其他均为高中的两篇序,一篇政论文,四首诗词,其中选修课文考了两篇,一是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一是周邦彦《苏幕遮》。
答案:
俯察品类之盛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域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1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5分)
【试题答案】答案示例一: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答案示例二: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里变化脉络)
【试题解析】答案不拘一格。概括小说脉络,既可从事件发展脉络来概括,也可从主人公心里变化脉络来概括,有一定宽泛性。
12.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5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欣赏评价)
【试题答案】。_蒙铁尔:当地的财主,粗暴、专制、冷酷、吝啬
【试题解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概括:1、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3小说人物的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解析。今年样式依旧,沿用09年模式,只答人物形象特点,不用解析,难度小。
1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7分)
(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试题答案】(1)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
(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试题解析】这两小题考了修辞方法和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难度适中,
1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好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试题答案】示例: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故事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尝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小说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时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矛盾。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转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试题解析】今年探究题并没有结合实际适当拓展,只是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四方面思考谈谈看法。难度有所降低。
第Ⅱ卷
15.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角色∕角逐
B.贝壳∕地壳
C.和谐∕调和
D.模块∕楷模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正确识记。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A .jué dǐ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从人们早就耳濡目染的传统曲目《天仙配》、《女驸马》,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佳作《徽州女人》、《雷雨》,这一发展历程表现出黄梅戏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B.我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就环境保护问题发表讲话,旨在加大环境监督的执法力度,强化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因为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休戚与共。
C.作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师昌绪先生多次领导攻关会战,运筹帷幄,斩关夺隘,在我国航空发动机材料的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卓越功勋。
D.近年来,人们购买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热情蔚然成风,主要是因为国产品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也可能与某些国际品牌多次发生因质量问题被召回的事件有关。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C项中“运筹帷幄”指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符合语境。 A项中“耳濡目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含贬义,应为“耳熟能详”;B项中“休戚与共”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同欢乐共悲哀。用错对象;D项中“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用错对象。
17.下面一段文字后的四个选项中.能准确概括文字内容的一项是(3分)
琴声渐起。我仿佛看见一滴滴饱满的水珠儿洒落在含苞待放的桃花上,又恋恋不舍地挂着丝儿似的落下来,犹如一个活泼的小精灵。这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它裹挟者泥沙、卵石,翻滚着向前奔去,撞击着河岸,向阻挡它的一切势力发起猛烈冲击。那河上还有勇敢的艄公,正在与恶浪搏斗。一阵清风穿过树林,一粒沙子从屋檐上滚落,掉在门前那口空水缸里,清脆悦耳,回音似璧。琴声欲止,似一朵烟花静静地绽放。
A.琴音似水
C.琴声悠扬
【试题考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因为A、C和D项概括片面,“琴音似水”也好,“琴声悠扬”和“琴声如风”也罢,只是概括语段内容的一个方面,即一点;只有B项中“琴音遐想 ”才能概括语段文意的整个面。
18.下面五个句子中四个有成语,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4分)
①中国有超过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还有众多的内陆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丰富。这些遗产在整个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③在丁俊晖走出其运动生涯的一段低谷后,本赛季战绩辉煌,夺得温布利大师赛冠军,并在世锦赛上闯入四强,平了亚洲选手在世锦赛上的最好成绩。
④从2010年9月1日起,安徽省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都降低了药费,省医改办提供的数据显现,我省基本药物采购价相对于国家零售指导价总体下降了52.8%。
⑤日本动静电力公司正全力以赴地处理福岛核电站,这场事故或许能在短期内得到妥善处理,但东京电力公司所面临的信任危机能否在短期内消除,值得期待。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试题答案】
修改①删除“超过”或者“多”(词语累赘)
③ 删除“在”(“在”放在句首,造成句子没有主语)
④“显现”改为“显示”(搭配不当)
⑤“值得期待”改为“尚难预料”(搭配不当)
19.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考上下文,在横线上模写出恰当的句子。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有多么华丽,①
②
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他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试题考点】本体采用仿写的形式,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得体、把握语意以及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答案】
① 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
② 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有多么丰富
③ 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20.暑假里,几名高中学生相约去拜访班主任李老师,宛风给老师打电话预约,请你写出以下电话内容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语境,简明得体。(5分)
宛风:①
李老师:噢,宛风啊。
宛风:②
李老师:好啊!欢迎欢迎!
宛风:③
李老师:那就今天下午3点到我办公室吧。
宛风:④
李老师:好的,再见。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试题解析】:结合“李老师”的话不难猜想出“宛风”的话内容,要注意用语得体,特别是“宛风”说话要有礼貌。
答案:
① 李老师您好!我是宛风。
② 老师我和几个同学想去拜访您,您看行吗?
④ 好的我们一定准时拜访您。老师再见!
③ 老师,您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到哪儿见您?
五、(60分)
请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④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略。
【试题简析】今年安徽卷作文题与上海“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浙江《我的时间》类似,异曲同工,审题难度不大,学生不易写离题,写作空间较大。要抓住三个关键词“时间”、“在”和“流逝”去立意。
附:
*2011年安徽卷高考作文点评:紧跟时事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朱诵玉
在话题作文彻底失去青睐之后,高考作文迎来了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二分天下的局面,而2011年安徽高考试卷终于还是选择了命题作文。窃以为原因有二:
一是无奈的选择,或曰大势所趋。安徽高考作文2006年是以“读”为话题,2007年是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2008年是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2009年是关于“弯道超越”的材料作文,2010年是以《吴兴杂诗》为材料的材料作文。纵向看一下即知,2011年可供命题者选择的空间已经不大。要么是看图材料作文,可是去年的诗歌材料遭到大家的批评,让命题者很受伤;要么是话题作文,可是大势所趋,不合潮流。所以,只好回到2007、2008两年的命题作文(尽管《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个题目也备受诟病)。
二是紧跟全国卷。每年高考后,当安徽高考题浮出水面时,细心的人就会惊奇地发现,安徽卷作文题与全国卷是惊人的一致。2009年、2010年全国卷1和全国卷2都是材料作文,安徽卷也都是材料作文。当然除了作文外,其他题目也有类似情况。个中自有原因。
2011年安徽高考作文选择了命题作文,题目是:时间在流逝。
乍一看这个题目,让人立即联想到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里的那句“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当然,也许命题者恐怕不是要考生谈“街市”“太平”的问题,而是要考试谈“时间”“流逝”的问题。
语文试卷,尤其是作文,往往承载了很多、很重的东西。由于作文传统就备受关注,因此,其常被用来“传道”、“明道”。其实,安徽高考作文在去年的时候已经在向“理”靠近了,由于选择的材料不够成功(不能算是哲理诗),今年干脆直接命题。这样也许倒更好。但是,不知大家想了没有,这样的题目是不是太宽泛了?很像一个话题,一个引子?
当然,让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来写这个题目,明显有着引导的作用。命题者也许是想引导青年思考时间、人生、成长、生命、理想等等,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考生沿着这个思路来写,应该是可以的。当然立意要高远,内容要健康。
不管怎样,安徽高考作文题已经由浅入深,由紧跟时事走向哲理的引导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
也不知今年的考生是从何下手写这个作文题的。好在,现在语文考试已经结束,马上就能看到那些考生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