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圆思方”还是“思圆行方”
(2014-04-01 22:41:42)
标签:
学生第一教育 |
分类: 阅读随想 |
“行圆思方”还是“思圆行方”
——读李希贵《学生第一》随想之一
孙建明
近读李希贵的《学生第一》,读到“行圆思方”一词,不解其意,查阅工具书亦不得要领,“百度搜索”发现“思圆行方”一词,而搜索出的“行圆思方”大多与北京十一学校有关。
“思圆行方”出自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后人概括为“思圆行方”,意思是说:考虑问题要圆融通达,懂得变通灵活,而行为上则须端方不苟,坚守原则。“行圆思方”写入《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第一条,“十一学生应该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想活跃,成为志远意诚、行圆思方的杰出人才”,且北京十一学校有“行圆思方”雕塑。按李希贵的说法,行圆思方是北京十一学校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有想法的学生。
那么,思圆行方与行圆思方哪一个更正确?其实,过分强调对错违背事物存在规律,两者似乎都正确,都讲得通,都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
行圆思方的涵义查而不得,似乎是行动上要圆滑一点儿,但内心一定要方方正正做个心地善良的人。若如此,行圆思方就与外圆内方相近,绝非随方就圆。这与李希贵的人生历程是有一定联系的,且不说他从一个普通高中教师成长为校长再到县教育局长然后到市教育局长最后空降北京十一学校担任校长,其必有真才实学且为人处事定是八面玲珑滴水不漏,单看其《学生第一》中透露出来的管理理念就可见一斑。在学校管理趋向制度化、法制化的时候,北京十一学校却不仅仅依靠制度管理。“在任何组织里,评价都是一项高利害性的工作,不可轻易为之”,并且“要尽量少地运用评价”。因此,北京十一学校的检查与评比分开,有些事情可以检查但不评价,譬如老师的备课。有时,“检查需要认真仔细,但评价却不要太计较,譬如对学生的常规检查”,因为“如果我们与班主任‘分分计较’,班主任就必然与学生‘分分计较’,这既影响师生关系和班级生活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我想,“检查需要认真仔细,但评价却不要太计较”即为“行圆”,而检查与评价不管怎样都应该做到公正公平,乃为“思方”。
行圆思方必须以公平公正为基础,但往往站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结果,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盲人摸象得出来的结论必定片面,考虑问题要周全,得出的结论才具有参考价值。因此,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全面考虑问题,学校教育更是如此,因为稍有不慎便会贻误孩子健康成长。如北京十一学校举办校园泼水节,“必须成立强有力的组委会,事先拿出周密的方案,特别是在工具的使用上要严格规定”。只有考虑周到周全了,处理问题才会游刃有余,才能“行圆”。
然而,任何问题都考虑周到,异常费时费力,且总有百密一疏时。最好的做法是把工作常规化,形成规律,做起来就会轻松,北京十一学校的“流程图”就是把工作形成常规的有效做法。绘制流程图看起来麻烦,却为以后开展工作方便了不少,这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很多学校缺少此类工作,因此年年做的工作还是焦头烂额顾此失彼。北京十一学校要求当事人“详细甚至有点‘傻’地画出具体流程”,既方便全面考虑工作也在明年换人开展工作的时候让“新人”对流程图一看即懂。只有看懂了才能更有效地改造流程,使工作精益求精。
李希贵强调,“改造流程的关键是确定我们的目标导向,就是说,经过改造的流程,我们希望最后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学校教育不管迎合哪些方面的利益,但中心不变,即“学生第一”,这也是“思方”的最基本原则。哪些地方能够看出北京十一学校的“学生第一”?仅从各种课程的开设就可见一斑。一般的学校是学校列出开设的课程,学生从中选学,此举比强行给学生分配课程任务进步了不少;而北京十一学校则是学生想学什么课程学校就开设什么课程,令人刮目相看。北京十一学校的做法并非首创,1935年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选择了梵文专业,成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的唯一听课者,就此诞生了一代大师。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以“学生第一”为指导思想本再正常不过,却常常被淡化,面对“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学生第一”其实是以“教师第一”为基础的,北京十一学校的很多做法都流露出了“教师第一”的管理理念,如成立教师健康促进中心,老师们“每天除去自己上课的时间外,其他任何时间都可以安排为锻炼时间”。只有把老师的身体当回事,老师们才能把教育教学当回事。再如,表彰教职工的优秀子女,正如李希贵所言,“其实,教职工在乎的并不只是这份表彰,而是感动于学校关心教师生活的那份良苦用心”。也许,不论“学生第一”还是“教师第一”,都是心与心的沟通,都是人与人的尊重。
行圆思方,似乎是处世哲学的范畴,却被李希贵在北京十一学校运用的淋漓尽致如鱼得水,最终向世人展示出成功的一面。除了“学生第一”的教育观外还有什么思想和理念在支撑其行为,其行为背后的文化背景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都需要我们细心品读,认真琢磨,仔细回味。
201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