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钧:“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任务群的教学范式
(2018-10-08 15:20:40)|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摘
【关键词】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在“语言建构和运用”方面的理念,聚焦于学生如何在言语实践中主动总结汉字汉语规律,建构对自身语文素养具有核心价值的汉字汉语知识体系,经历自觉的语言修养自我教育过程。“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作为选修课程中的学习任务群,它所依据的学科知识主要为语言学研究中的“描写方法”。同时,教师在教学实施中要注意,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范畴内的汉字汉语规律研讨与一般意义上的语言研究并不相同。一般的汉字汉语研究是学术行为,选修课的专题研讨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教学行为系统。教学过程中既要在学科知识方面以语言学为依托,还必须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照顾学生的语文探究性学习与一般语言研究之间的差异,以显现“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作为载体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语文课程价值。用描写的方法进行汉语研究一般采取三种方式:共时规律的归纳、语言的历时演变考察和中外语言比较研究。本文以汉语语言学描写研究三种方式为学科知识依托,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话语体系中,针对“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提出三种教学范式,求教于方家。
一、共时规律归纳范式
1.课程价值指向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任务群的设置指向与语言研究中“描写方法”先占有大量语料而后梳理、归纳和验证语言规律的研究思路是吻合的。语文教师开展教学应以汉字汉语研究方法为学科知识依据。但从语料的角度讲,一般的汉语研究语料是分解的脱离语境的孤立样例。但语文教育领域“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语料基础是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或学生经验过的其他言语材料,语料是整体的,没有被分解。如果将现有语言学理论硬套在这些言语材料上,就会将有意义的文本肢解,将教学变成没有探索过程的条文演绎。[1]这与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相悖。语文教育研究中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对语言规律的探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理论认识和运用实践不能剥离。
其中的共时规律归纳教学范式以汉字汉语研究中共时规律描写为学科知识依据,以学生语言学习的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对依托选文经验过的共时语言现象进行研讨,然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在共时层面通过梳理、归纳和验证汉字汉语规律,将学生经验过的整体的、无序的材料进行二次加工,实现言语经验理性化、碎片的语言现象规律化、无序的知识结构化。这种方式对于提升学生探究汉字汉语规律的积极性和探寻汉字汉语语理的敏锐性具有重要价值。
2.教学操作策略
下面以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属性探究为例,阐述共时规律归纳教学范式的教学操作策略。
首先,确立研讨问题。选修课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要以有价值的问题为出发点。在高中汉字教学中,学生较为熟悉象形字和会意字的表意属性,虽然现代形声字形旁也具有一定表意功能的现象普遍存在,但平时学生的汉字积累关注点多限于形音义方面,很少进行有意识的形声字形旁表意功能的有序梳理,在汉字认知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方面普遍存在问题。而这些系统性梳理研讨学习对学生识记、辨析、积累汉字的准确性和牢固性具有现实意义,并且还可以在理性层面加深对汉字和汉语的认知。在形声字中此种情况较多,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探寻中国现代汉字中所蕴含的思维、语言、文字高度融合的特征,开展汉字专题研讨教学活动。[2]
其次,以学生经验过的语料为基础进行语理归纳。如,在形声字中很多形旁标明事物的类属关系,其中“水(氵)”本义是河流,“水”概括了河流这一总类的特征,以它为形旁的形声字很多就是河流的专名,“江”“河”“湘”“淮”“渭”“浙”“滦”“汾”等皆是如此;“木”的本义是树木,以它为形旁的很多形声字是树木的具体名字,“柳”“杉”“枫”“桃”“榆”“樱”“梨”等如是。以上探究结论学生可基于在多篇选文中学过的汉字知识自主梳理,共时探究具有现实条件,不建议为了规律而大量另选作品或抽象语料而脱离学生的语文实践,变成纯粹的“语言课”。
最后,回归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经过研讨,教师帮助学生以经验过的汉字知识为语料基础,梳理归纳形声字形旁表义的语言规律,增进自身对汉字贮存、积累、辨析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从杂乱无序语料中梳理、归纳和验证语言规律的敏锐意识和习惯;能认识到对事物的分类在汉语世界中也有显示,体会到汉字汉语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思维和语言高度发达并相互融合的特点,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二、历时演变考察范式
1.课程价值指向
在占有一定语料的基础上,从历时的角度对结构形态、句法、语义、语音等相关要素的规律进行梳理、归纳和验证,是语言学描写研究方法的重要方面。汉字汉语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历时演变考察范式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一视角展开研讨,梳理汉字汉语演变历程,加深对语言文字使用规律的认识。如,汉语言学研究重视词语语义系统的梳理,帮助学生在占有一定数量无序、零散文言词汇语料基础上,梳理归纳文言词语语义演变规律,提升自身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这样的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理解传承能力培育融为一体,避免了单纯进行语言研究或用语言知识机械解析言语作品两种情况。[3]
历史演变考察范式的核心课程价值有两方面:一是用语言规律将所学语料有序化,增强学生识记、辨析、积累语言材料的准确性和牢固性;二是有可能建立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
2.教学操作策略
下面以文言文实词义项的梳理探究为例,阐释历时演变考察范式的教学操作策略。
首先,确立研讨问题。如何整合通过一篇篇文言作品学到的文言词汇,如何建立文言文学习与现代汉语学习之间的联系是师生经常遇到的问题,以此为出发点可以激发学生在一定文言实词积累基础上沿着历史脉络梳理相关的语言规律。
其次,以学生经验过的语料为基础进行语理归纳。学生平时的语文学习大多是随文识记和理解实词的某个或某些义项,但是经过多篇课文学习后某一实词多次出现义项逐步完善,有些实词的义项之间可以通过古今词义演变的考察系联成一个有序的义列。如文言实词“美”在人教版高中必修和选修的古诗文中出现12次,这些义项零散地分布在各册必修和选修教科书的12篇古诗文中,涉及的义项包括“貌美”“味美”“品行”三种,其中还有两个词类活用现象。这些义项在课文中的呈现是临时的具体的无序的,在“文言文实词义项系联专题研讨”时就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对“美”这一实词义项的历时演变梳理,使得学生所经验的无序语料有序化,零散的知识条理化,也有可能衍生出新的研究问题。
通过研讨可发现,研究界对此问题有观点分歧。有人认为本义是“味美”,推及“凡好皆谓之美”;另有人认为“美丽”是本义,依次引申出“味美”“质美”“善”“赞美”等。学生可进行更开放的源流研讨,不必追求确定答案,经历体验过程,获得语文素养发展即可。
最后,回归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梳理分散于不同文言篇目中的重点实词义项,使得已学的文言知识有序化、结构化;通过词义演变规律梳理增强文言实词识记、辨识、积累的准确性和牢固性,将研究所得运用于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或日常语言文字运用中,提升对文言现象的敏锐度,养成文言文语理总结的自觉性和基础能力。
三、中外语言比较范式
1.课程价值指向
中外语言比较是从跨语言角度进行汉语和汉字规律的梳理、归纳和验证的专题探究性教学范式。在语言研究中,很多汉字汉语现象背后蕴含的本质性规律的揭示需要在与其他语言的比较中实现。例如汉语词语充当句法成分的特点、汉语语音的特点、汉语的时态表达、汉语的数量表达等。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也应该将这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转化为课程内容,以增强学生对汉字汉语的理性认知。汉字的属性研究、汉语文学语言的灵活性、成语典故的运用等专题研讨教学活动的开展就可以运用这种教学范式。跨语言研讨可以得出在汉语内部比较得不到的汉字汉语本质属性,通过跨语言视角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更为广阔的视野认识汉字汉语,提升相应的语文素养。
2.教学操作策略
下面以汉字属性探究为例,阐释中外语言比较范式的教学操作策略。
首先,确立研讨问题。师生要聚焦一个需要从跨语言角度展开研讨的问题点,这个问题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学理深度,但是又不宜超出学生的汉字汉语学习经验。如汉字属性问题一直是现代汉字学研究的争议点,学生在汉字学习过程中也常常受困于汉字表意还是表音这一问题,语文选修课教学可以将这样的问题置于中英文书写符号系统的对比中,以获得不同理解。
其次,以学生经验过的语料为基础进行语理归纳。通常认为英文是表音文字,workshop这一单词,如果划分为“w-or -k-sh-o -p”,那么这六个构件确实表音,但是如果划分为“work+shop”这样两个直接构件就是表义的(前者表示工作,后者表示场所),所以英文单词的部件主要表音,但是有的也能表意。汉字的构件也兼有示音和示义的功能,这两点与英文的书写符号系统是相同的。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形态构造和记录职能方面,形态构造方面汉字是“方块型文字”而英文是“线型文字”;记录职能方面汉字主要记录“语素音节”而英文主要记录“词”[4]。如果教师引领学生经历这样的研讨过程,他们对汉语特点的理解定能更上一层楼。这样的汉语特征探究就基于中外语言对比的教学范式。
最后,回归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经过研讨性学习,学生对汉字属性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初步具有在不同语言间的区别与联系中深化对汉字汉语特征认识的意识,加深对汉字汉语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解,提升学生汉字汉语理论思维修养。
以上三种方式可以在一个专题中单独使用,也可以在一个专题下使用三种教学范式。对汉字、汉语规律的研讨并不是新生事物,是语文教育领域内的传统话题,有很多经验可供借鉴。“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作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进行设置,语文教师应该深刻理解语言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关系,帮助学生养成从所经验过的语料中发现语言现象,归纳出反复出现的语言规律,并能将语言规律的总结与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相结合。本文提出的三种教学范式综合汉字汉语研究方法和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指向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精神,希望可以为语文教师实施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1][3]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2]李瑛.隶楷汉字的造字方法——“新六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67-70.
[4]李运富.汉字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17.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9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