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课标实施背景下,高中语文怎么教、怎么学……

(2018-04-10 09:20:01)
标签:

教育

教学

改革

分类: 课程与课堂

突出学科价值    引领教学改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相比较旧版课标(2003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除了更新了课程内容、调整了课程结构、增添了学业质量标准等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系统而具体地阐明了语文学科价值,并且提出了课程实施和语文教学的主要路径,对于全面科学地实施语文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确学科性质,使语文教学有了明确的价值取向

《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表述用近乎定义的方式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其中核心是“运用”,语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所谓“运用”,就是“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能熟练、自如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理解、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比如读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歌描述了简单的情境、平凡的故事,但是,学习诗歌不在于知道故事,“而在于故事背后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才是语文学习。

同时,课程性质的清晰界定,也为语文教学找到了合理的过程性假设,以语文教学中主体内容——阅读教学为例,至少可以给我们两种教学逻辑的启示:一是从语言文字入手,通过语言推敲、赏析,寻找文本的内涵;二是先对文本内涵形成整体感受,然后从文本中寻找语言证据。因此,清晰界定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就为语文教学确定了实践的原点。 

突出核心素养,使语文学习有了具体的任务

《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语文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语言、欣赏语言、创造语言,通过语言的综合运用获得正确而丰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通过语言文字作品学习与熏陶形成审美体验和审美意识并获得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既是对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主要特点进行的系统而具体的阐述,也规定了语文学习是过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也规定了语文课程的内在逻辑——

  1. 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课程的两个基础——物质基础和逻辑基础,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既是在这两种基础上产生的学科素养与能力,也为语文学习规定了范畴和价值取向;
  2. 每一个方面素养的内部表现为清晰的层次性,比如“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建构”是掌握基本的规范和规律,形成基本的语言能力,“运用”则是熟练甚至艺术地使用或驾驭语言文字、形成个体的语言文字能力系统。

四个方面的素养统一于语言实践中,并以个体语言经验的成熟与发展为主要目标,为语文学习明确了主要任务和逻辑路径。 

建构学习任务群,使语文学习有了主体方法

《标准》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并把学习任务群作为组织课程的主体方法。学习任务群明确了任务导向,将语文课程规定为包括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18个任务群,学习任务设计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各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能力。

同时,学习任务群明确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学习任务群涵盖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点,这就要求语文学习要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在积极营建的丰富的学习情境、生活情境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总之,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深水区、学科不断朝向本质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的关键转型期提出来的,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路径。

来源:《江苏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